一、小城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53
颗粒名称: 一、小城镇建设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4
摘要: 1949年-2004年,大西桥镇开展的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境内大西桥村设立乡、区、镇、公社等政权机构。1992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成立了大西桥镇,内设机构有:财政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卫生院、土管所、农机站、派出所、水利站、林业站、企业站、中小学校等。
  (一)城镇化建设
  1.概况
  大西桥镇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大门,1991年经市“撤、并、建”后,由原来的大西桥镇、马场乡并成现在的大西桥镇,相距市区23公里。全镇总面积72.96平方公里。镇区内共有2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大西桥镇集镇是大西桥镇政府所在地,是大西桥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交通方便,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很大。
  2.集镇总体规划
  规划依据:
  大西桥集镇归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同时也参照一些有关标准,规范及市、镇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划和文件。
  规划理由:
  (1)大西桥集镇有发展工业商贸的必要性
  大西桥镇位于安顺市东部,是安顺市的东大门,地处交通要道,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集镇的发展前景在大区域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①它要成为吸引和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场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②为乡镇企业提供集中布局,向规模经济发展的适宜场所。
  ③它要成为发展地区间边境贸易,争夺市场的前哨。
  ④为全镇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集中适宜的场所。
  而仅靠发展农业和农村集市贸易,甚至仅靠发展贸易和为农村服务的村办工业都是断然难以承担这些重任的。为了承担上述重任,大西桥集镇就必须从农村集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而要如此,就不仅必须发展商贸,还要重点发展工业,以尽快形成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
  (2)大西桥镇发展工业、商贸的可能性
  ①大西桥集镇是全镇的中心,地处交通要道,是安顺市西秀区的东大门,与平坝县接壤,这样就自然形成与邻近地区、县等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和镇域的集市贸易中心。
  ②大西桥集镇水资源丰富、环境条件好、交通方便,这些都是吸引资金、人才,发展商贸、工业的物质条件。
  ③大西桥集镇工业,从全镇来看1995年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农业总产值1900万元。工业都在集镇范围内,有一定工业基础,对今后发展工业非常有利。
  规划的重点:
  (1)根据区域经济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迎接机遇,为全镇经济全面发展服务。
  (2)适应集镇由一般集镇向小城镇转型发展的要求,完善城镇的基本职能。
  (3)调整城镇发展规划,开拓新的城镇发展空间。
  (4)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建立完善的村镇体系,促进村镇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5)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和保障能力。
  规划年限:1996~2011年。
  人口规模:
  大西桥镇区1996年人口为1472人,根据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标准为12‰,至2011年,大西桥镇区人口按自然增长率计:1472×(1+12%)15=2083
  根据大西桥镇区现状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大西桥镇区主要以发展工业,引进外资,带动商贸活跃为主。因此,机械增长率特大,规划2011年大西桥镇区总人口控制在13000人。
  归划发展重点:
  (1)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为城镇的近远期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
  (2)节约用地,科学地确定城镇建设各项用地指标。
  (3)近远期结合,同时考虑城镇的远景发展。本着集中紧凑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城镇发展的时序环节,合理安排发展中各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
  (4)根据城镇的性质和发展前景,事先确定镇建设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好各项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形成分布合理、交通流畅、分工明确的城镇功能分区,使城镇的空间布局与未来城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相适应。
  (5)创造优良的城镇环境与景观,突出小城镇特有的田园风光。
  规划范围:
  北面至贵黄公路,南面越过铁路约200米。东面抵关帝庙路口,西面至80公桩处。
  用地发展方向:
  大西桥镇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原有建成区基础上,在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和空地的基础上考虑的。规模考虑到南北有贵黄公路和铁路的影响,不易发展,因而沿滇黔公路规划,尽量不与贵黄公路和铁路发生冲突。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为便于发展和管理,根据现状特点,规划中将各用地沿滇黔线布置,中心考虑在镇政府至桥一带,重点建设这一地段,带动各区发展,在规划区内安排布置居住、工作、仓储、绿化、市政、公建等各种用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1)居住用地
  规划中居住用地面积52.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4.5%,人均43.7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沿滇黔路两侧形成规模的居住小区。
  现有居住区原则上予以保留,以待迁入人口的新居住区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对现状的居住区给予改造,现有居住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及相应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搞好给水、排水的建设工作。
  (2)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滇黔公路的东南面,根据集镇常年的主导风向和地理位置,以便防止工业的“三废”对集镇的影响,规划区内工业用地为26.4公顷,人均22平方米,占总用地的22.3%。
  (3)文化科研用地
  文化科研用地在2011年为21.52公顷,人均9.6平方米,占总用地职9.3%。
  (二)集镇建设
  1.环境改造:按规划治理了河道污染,进行了部分绿化(含街道和河流),集镇主要干道和部分小街已建成混泥土路面,在集镇规划范围内修建了4个公厕、30个垃圾箱及4个垃圾固定堆放点,基本上改变了以前脏、乱、差的环境卫生情况。
  2.水源供给、改造:进行了自来水主干管的改修,同时建造了中学供水源,按标准化进行人畜饮水消毒,从量上和质上基本保证安全供水。
  3.街道建设:镇政府投入28万元,公路局出资部分,进行了过境段主干道改造,路面修成柏油路,两边修建排水沟,并建成两边人行道,保证了道路畅通和人行安全,安装了镇政府办公地点及关帝庙至东桃园、小寨到化肥厂主干道路灯,完成了基础的亮丽工程设施。
  4.市场规划:禁止了主干道两边摆摊设点。分别设立了畜牧交易、粮食交易、蔬菜交易、成衣交易、小商品交易等交易区,从根本上改善了以往拥挤、堵塞的市场秩序,同时成立了市场城管及治安队,保证了市场交易安全、稳步发展。
  5.交通建设:政府投入资金50万元,并争取了村村通公路资金80万元,修造了集镇到各行政村的主干道,完善了集镇建设的基础交通设施。
  6.信息、宣传设施:以镇为中心,建立了全镇连网的有线闭路加密电视宣传网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及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以镇电信局为基点建立了全镇程控电话网络,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发展了集镇经济。
  7.教育事业:在集镇境域内建立了镇初级中学,并建成了远程教育网点,从根本上加强了初中入学率,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8.医疗卫生:建立了镇中心卫生院,除重大疑难杂症外,改变了以往农村求医难的问题,同时建立了全镇的防疫体系,对于防治突发性传染病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邮政 电信
  1.邮政
  明洪武十四年(1381),开通云贵驿道,沿途设置邮政机构,设有普利驿、普定站、递铺(递铺即急递铺)。镇境内有一中伙铺(今三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郎岱设邮政分局,三十年(1904)移分局于安顺。宣统二年(1910)安顺局增设石板房等5个邮寄代办所。民国3年(1914)邮局分一、二、三等。民国30年(1941)石板房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乙级局,第二年12月又降为所。
  建国初期,大西桥镇无邮政。当时的安顺邮政在三铺村设代办所,安顺县邮政局派徐少荣承办;徐少荣去世后,由安顺的赵仁义承办。1953年2月,邮政代办所迁至大西桥村,代办所由大西桥村的任士诚接办。开办的业务有函件、包裹、汇票、发行等。
  当年的邮递员是徒步投递,他们肩挑邮件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奔走于乡间小道。领取邮件从所里出发,到小寨、狗场屯、驿马寨、三个山、背陇、安庄返回所里。乡邮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保证邮路的畅通。
  1996年大西桥邮政所升为邮政支局,地点在场坝上供销社大楼对面,支局长陈永顺,后新的邮政支局建在政府宿舍对面,现支局长肖平。新增设的业务有邮政储蓄、特快专递、国际航空信函、电子汇款等邮政业务。
  2.电信
  1998年11月,由于业务的需要,邮电局分为邮政、电信两家单位。现大西桥电信局共有4名工作人员,一名正式人员,三名委代办员。大西桥电信共计安装程控电话4463门。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