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小康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小康镇建设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11
摘要:
1949年-2004年间,大西桥镇开展的小康镇建设工程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一、小城镇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境内大西桥村设立乡、区、镇、公社等政权机构。1992年3月,撤区并乡建镇,成立了大西桥镇,内设机构有:财政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卫生院、土管所、农机站、派出所、水利站、林业站、企业站、中小学校等。
(一)城镇化建设
1.概况
大西桥镇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东大门,1991年经市“撤、并、建”后,由原来的大西桥镇、马场乡并成现在的大西桥镇,相距市区23公里。全镇总面积72.96平方公里。镇区内共有2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大西桥镇集镇是大西桥镇政府所在地,是大西桥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交通方便,经济具有一定基础,发展潜力很大。
2.集镇总体规划
规划依据:
大西桥集镇归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同时也参照一些有关标准,规范及市、镇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划和文件。
规划理由:
(1)大西桥集镇有发展工业商贸的必要性
大西桥镇位于安顺市东部,是安顺市的东大门,地处交通要道,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以及集镇的发展前景在大区域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①它要成为吸引和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场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②为乡镇企业提供集中布局,向规模经济发展的适宜场所。
③它要成为发展地区间边境贸易,争夺市场的前哨。
④为全镇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集中适宜的场所。
而仅靠发展农业和农村集市贸易,甚至仅靠发展贸易和为农村服务的村办工业都是断然难以承担这些重任的。为了承担上述重任,大西桥集镇就必须从农村集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小城镇。而要如此,就不仅必须发展商贸,还要重点发展工业,以尽快形成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
(2)大西桥镇发展工业、商贸的可能性
①大西桥集镇是全镇的中心,地处交通要道,是安顺市西秀区的东大门,与平坝县接壤,这样就自然形成与邻近地区、县等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和镇域的集市贸易中心。
②大西桥集镇水资源丰富、环境条件好、交通方便,这些都是吸引资金、人才,发展商贸、工业的物质条件。
③大西桥集镇工业,从全镇来看1995年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农业总产值1900万元。工业都在集镇范围内,有一定工业基础,对今后发展工业非常有利。
规划的重点:
(1)根据区域经济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迎接机遇,为全镇经济全面发展服务。
(2)适应集镇由一般集镇向小城镇转型发展的要求,完善城镇的基本职能。
(3)调整城镇发展规划,开拓新的城镇发展空间。
(4)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建立完善的村镇体系,促进村镇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5)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和保障能力。
规划年限:1996~2011年。
人口规模:
大西桥镇区1996年人口为1472人,根据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标准为12‰,至2011年,大西桥镇区人口按自然增长率计:1472×(1+12%)15=2083
根据大西桥镇区现状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大西桥镇区主要以发展工业,引进外资,带动商贸活跃为主。因此,机械增长率特大,规划2011年大西桥镇区总人口控制在13000人。
归划发展重点:
(1)合理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为城镇的近远期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
(2)节约用地,科学地确定城镇建设各项用地指标。
(3)近远期结合,同时考虑城镇的远景发展。本着集中紧凑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城镇发展的时序环节,合理安排发展中各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
(4)根据城镇的性质和发展前景,事先确定镇建设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好各项城镇建设用地的布局,形成分布合理、交通流畅、分工明确的城镇功能分区,使城镇的空间布局与未来城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相适应。
(5)创造优良的城镇环境与景观,突出小城镇特有的田园风光。
规划范围:
北面至贵黄公路,南面越过铁路约200米。东面抵关帝庙路口,西面至80公桩处。
用地发展方向:
大西桥镇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原有建成区基础上,在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和空地的基础上考虑的。规模考虑到南北有贵黄公路和铁路的影响,不易发展,因而沿滇黔公路规划,尽量不与贵黄公路和铁路发生冲突。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为便于发展和管理,根据现状特点,规划中将各用地沿滇黔线布置,中心考虑在镇政府至桥一带,重点建设这一地段,带动各区发展,在规划区内安排布置居住、工作、仓储、绿化、市政、公建等各种用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1)居住用地
规划中居住用地面积52.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44.5%,人均43.7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沿滇黔路两侧形成规模的居住小区。
现有居住区原则上予以保留,以待迁入人口的新居住区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对现状的居住区给予改造,现有居住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及相应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搞好给水、排水的建设工作。
(2)工业用地
规划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滇黔公路的东南面,根据集镇常年的主导风向和地理位置,以便防止工业的“三废”对集镇的影响,规划区内工业用地为26.4公顷,人均22平方米,占总用地的22.3%。
(3)文化科研用地
文化科研用地在2011年为21.52公顷,人均9.6平方米,占总用地职9.3%。
(二)集镇建设
1.环境改造:按规划治理了河道污染,进行了部分绿化(含街道和河流),集镇主要干道和部分小街已建成混泥土路面,在集镇规划范围内修建了4个公厕、30个垃圾箱及4个垃圾固定堆放点,基本上改变了以前脏、乱、差的环境卫生情况。
2.水源供给、改造:进行了自来水主干管的改修,同时建造了中学供水源,按标准化进行人畜饮水消毒,从量上和质上基本保证安全供水。
3.街道建设:镇政府投入28万元,公路局出资部分,进行了过境段主干道改造,路面修成柏油路,两边修建排水沟,并建成两边人行道,保证了道路畅通和人行安全,安装了镇政府办公地点及关帝庙至东桃园、小寨到化肥厂主干道路灯,完成了基础的亮丽工程设施。
4.市场规划:禁止了主干道两边摆摊设点。分别设立了畜牧交易、粮食交易、蔬菜交易、成衣交易、小商品交易等交易区,从根本上改善了以往拥挤、堵塞的市场秩序,同时成立了市场城管及治安队,保证了市场交易安全、稳步发展。
5.交通建设:政府投入资金50万元,并争取了村村通公路资金80万元,修造了集镇到各行政村的主干道,完善了集镇建设的基础交通设施。
6.信息、宣传设施:以镇为中心,建立了全镇连网的有线闭路加密电视宣传网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及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以镇电信局为基点建立了全镇程控电话网络,保证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发展了集镇经济。
7.教育事业:在集镇境域内建立了镇初级中学,并建成了远程教育网点,从根本上加强了初中入学率,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8.医疗卫生:建立了镇中心卫生院,除重大疑难杂症外,改变了以往农村求医难的问题,同时建立了全镇的防疫体系,对于防治突发性传染病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邮政 电信
1.邮政
明洪武十四年(1381),开通云贵驿道,沿途设置邮政机构,设有普利驿、普定站、递铺(递铺即急递铺)。镇境内有一中伙铺(今三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郎岱设邮政分局,三十年(1904)移分局于安顺。宣统二年(1910)安顺局增设石板房等5个邮寄代办所。民国3年(1914)邮局分一、二、三等。民国30年(1941)石板房邮政代办所升为三等乙级局,第二年12月又降为所。
建国初期,大西桥镇无邮政。当时的安顺邮政在三铺村设代办所,安顺县邮政局派徐少荣承办;徐少荣去世后,由安顺的赵仁义承办。1953年2月,邮政代办所迁至大西桥村,代办所由大西桥村的任士诚接办。开办的业务有函件、包裹、汇票、发行等。
当年的邮递员是徒步投递,他们肩挑邮件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奔走于乡间小道。领取邮件从所里出发,到小寨、狗场屯、驿马寨、三个山、背陇、安庄返回所里。乡邮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保证邮路的畅通。
1996年大西桥邮政所升为邮政支局,地点在场坝上供销社大楼对面,支局长陈永顺,后新的邮政支局建在政府宿舍对面,现支局长肖平。新增设的业务有邮政储蓄、特快专递、国际航空信函、电子汇款等邮政业务。
2.电信
1998年11月,由于业务的需要,邮电局分为邮政、电信两家单位。现大西桥电信局共有4名工作人员,一名正式人员,三名委代办员。大西桥电信共计安装程控电话4463门。
二、市场建设
(一)曾有集市
九溪场:场市住户1068户,赶星期四。赶场人数:最多时达3000人,最少时也有千人。交易的物品种类米、苞谷、盐、烧酒、猪肉、糖食、布匹、铁器、杂货等。今无集市。
马场:现大西桥马场村,境内的农民与平坝县天龙、旧州方向的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在1949年以前,曾有烟土(罂粟)市场交易。1968年,改为十天赶一场,1975年又改为十四天赶一场,后由于时间过长,不方便交易,且分不清时间(休息时间),后改为每星期的星期五赶场。赶场人数最多时近万人,最少时也有4000~5000人。
中所集市:现大西桥中所村,市场住户806户。集市日期:猴、猫。最多时达3000余人,最少时也有千余人。交易的物品种类以油料作物为主。今无集市。
吉昌场:现今吉昌村,市场住户886户,集市日期:鸡。最多时达5000余人,最少时也有2000余人,交易物品有粮食、油、盐、杂货、布匹、牲畜等。今无集市。
(二)市场建设
大西桥集贸市场建于1952年,从现今马场村“猪场”迁至大西桥,仍按十二生肖的“猪”进行集市交易,交易的物品种类有:牲畜、粮食、油、盐、杂货、布匹等。在1958年,市场管理取消私商贩运,禁止弃农商,农副产品不准上市。1962年,国家又允许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开展经营活动,集市恢复。在“农业学大寨”中,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没有集市交易的农副产品,仅允许每月赶两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交易日期恢复为每星期的星期天。现在的大西桥集贸市场已发展成为西秀区东大门交易吞吐量最大的综合农贸市场。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有蔬菜、成衣、布匹、鞋帽、蔬菜、肉类、副食品、水果、牲畜。人流量上万人,最低人流5000余人。2003年,大西桥镇政府对市场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化,镇政府投资28万元,进行了过境段主干道改造,禁止了主干道两边摆摊设点,进行归行纳市,组建了畜牧交易市场、粮食交易市场、蔬菜交易市场、副食品交易市场、成衣交易市场、小商品交易市场。同年成立了镇城管队及村治安员,保证了市场安全,集货的交易量稳步发展。
(三)新生交易市场
中所生猪市场
主要交易地点位于中所村的关帝庙(黄金寨)。中所的生猪交易市场起源于1985年,当时是中所村的村民到周边各村寨收购生猪,屠宰后运往贵阳销售。1995年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原地屠宰已不适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屠宰行业规定,且影响村寨的环境卫生,市场从村移到滇黔路边的关帝庙,生猪收购从周边地区扩大到省内各县市。销售市场从省内贵阳扩大到广东、广西、深圳等地。每天的交易生猪头数800余头,年交易生猪总头数24万头,年交易额1440万元,年创利480万元。同时带动本村运输业发展,从事生猪运输的车辆从1995年的8辆发展到现在的50辆,年创利300万元,每辆车年创利6万元,纯收入3万元。全村从事生猪交易的农户有150户、180人,占全村男劳动力的50%(其中生猪交易大户有:张振贵、张振富、张家发、吴宝昌、李文安、吴四有等),从事交易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生猪交易市场的活跃,带动了养殖业发展,到2004年底,饲养生猪50头以上的有30户(其中以吴四有、张洪妹、李黔安、张这远等的代表),50头以下30头以上的有50户,30头以下10头以上的有120户,共200户,养殖户户均年纯收入5000元。
2004年9月,在规范生猪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成立了养殖协会,使生猪收购、销售走向规模化、市场化、经济化。
小寨、下九茶叶交易市场
清《安顺府志》第四册物产篇中记载:“茶俗名从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多出鸡场屯、狗场屯,采时大水桥有茶市,茶叶交易早以有之。”
1949年,小寨村的茶叶交易市场有所发展。1968年“文化大革命”禁止弃农经商,市场萎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茶叶市场开始复苏,1982年~1984年,有部分商人收购“刺莉叶”、“救济粮”叶(本地方言)做成茶叶,茶叶市场又受到冲击。1992年撤并建以后,政府对茶叶的种植、加工非常重视,在下九开辟荒山荒坡,大面积种植茶叶,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市场渐渐繁荣,逐渐形成以小寨、下九为中心的两个茶叶交易市场,茶叶远销浙江、江苏等很多省市。
三、公路建设
(一)民国以前的公路概述
镇境内的公路建设还要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明朝大军远征云南,为打通其通道,随即开筑道路,并按古制设驿,又在驿道沿线设置卫所,派兵驻守。镇境内的村寨,则是当时留下镇守驿道的军屯。现在的杨家关村是当时镇守驿道的哨所,故有“走云南、下四川,不走杨家关只有飞天”的说法。这条古驿道是当时镇境域内的交通主干道。1928年春,在古驿道的基础上拉开一定的距离,新建滇黔路贵阳至安顺段,途经大西桥镇境内的石板房、中所、大西桥、带子街、三铺、白泥、杨家关、小寨,全长5公里。1952年,关帝庙至双堡公路建成通车,过境段长5公里,经过的村有中所、马场、新寨、九溪、下九溪。
(二)镇境公路
1.大西桥至狗场屯
修建于1953年,为境内修建的第一条通村公路,路线为大西桥—小寨—狗场屯。公路全长4公里。
2.大西桥至安庄至背陇
1953年建成通车,线路为大西桥—安庄—背陇,以后又延伸至平坝县天龙镇二官村,过境段长7公里。
3.关帝庙至狗场屯
1949年以前是一条由中所—江常—狗场屯的一条乡村小路,1958年改造成通村公路,线路为关帝庙—江常—中所,全长3公里。
2000年底,镇境内形成以滇黔路、关双公路、天龙至乐平公路为主线,通村公路为支线的立体交通网络。境内四通八达,全镇2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都通了公路。
4.过镜公路
贵黄高等级公路:1988年动工修建,1991年12月建成通车,过境段全长7公里。经过镇境内的石板房村、中所村、小寨村、三铺村、小屯村、杨家关村。
清黄高速公路:2002年6月份动工修建,2004年10月正式通车,全长7公里。经过镇境内的杨家关、小屯、安庄、小寨、江常、河桥。
(三)运输
1970年以前,境内运输为人力、畜力运输。粮食、肥料、建筑材料、燃料、油盐、布匹为人挑马驮。时有专门供人雇用的挑工和马帮。以后,随着公路建设,境内的运输以马车为主,车辆运输为辅。1970年以后,各村陆续出现了拖拉机从事运输。1980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进一步活跃,境内的个体运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目前止,境内从事货运的车辆有240辆,车型有大货、小货、农用车、微型车。从事客运的车辆有50辆,石板房村从事客运中巴车就有27辆。
四、村寨建设
(一)街道建设
镇境域内大部分村寨都是屯堡村寨,街道都井然有序,但大部分都是土街道或石街道。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在温饱线上挣扎。街道年久失修,排水设施不齐备,雨水、污水横流,垃圾遍野,到处臭气薰天。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村集体经济改善,部分村寨街道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到2004年止,镇境域内2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有大部分村的街道实施了水泥路面硬化,增加了排水设施,村集体经济较好的村拿出资金聘人,常年负责街道的环境卫生。
(二)人畜饮水
20世纪70年代以前,镇境域内的人畜饮水,一是通过打井饮用井水,比较卫生;二是饮用流经村寨的河流,人畜混饮,极不卫生。80年代以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上级拨款、村民自筹、投工投劳等方式,部分村寨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90年代以后,大部分村寨争取农发项目、渴望工程的支持,都用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到2004年底止,全镇24个行政村,有23个用上了自来水。
(三)其他建设
2004年底止,乡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农村电网23个行政村改造完毕,24个行政村修建了村支两委办公室、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老年活动娱乐室等。有3个村成立了远程教育办公室。
五、生活发展状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1949~1978年间,人均占有经济收入在39.30~154元之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1979~2004年,人均占有经济收入从1979年的121元递增到2004年的2260元。
(一)物质生活
1978年前,镇境域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尽管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思想造成了失误,使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下降,但国民经济仍在波折中前进,收入增长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了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21元上升到1988年的382.6元,增长了2.1倍,平均递增12.2%,1998年的382.6元上升到2004年的2260元,增长了4.9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也由1983年的121元上升到1988年的252元,增长了1倍,年均递增15.1%,1988年的252元一升到2004年的900元,增长了3.5倍。
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着收入的增加不断提高。
1988年镇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达364.3元,比1978年增长2.2倍,年均递增12.4%,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吃、穿、住和非商品支出成倍增长。1988年与1978年比较,用于食品消费支出247.2增加2.1倍,用于衣着消费支出29.3,增加8.2倍,用于住房支出25.3元,增加3.7倍,和于非商品支出19.7元,增加3.9倍,用于燃料消费支出14元,增长68.7%,2004年在1988年的基础上,住房支出进一步增加,大件中、高档商品支出明显增长。
消费结构明显变化:1988年,农民生活消费中,消费序列由1978年的吃、穿、烧、住变化为吃、用、穿、住、烧。由追求温饱型转为追求“享受型”。主要的特点是: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明显所占比重下降;燃料消费的占比重随食品支出下降而降低;用品和住房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1990年以后,在1988年追求“享受型”基础上,对住房的质量,各种高、中档消费品需求进一步扩大。
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在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础上,人们对改善居住条件更为迫切。广大农民努力改善居住环境。
1951~1953年,20%以上的村民占有住房20余平方米,居住在改建后的石木结构房屋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以上的村民新建了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楼房。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新建房屋除对质量严格要求而外,内外装饰装修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住房面积也不断增大,到2004年底止,全镇每户住房2.5间,人均住房15平方米。
1988年全区农民人均消费粮食(原粮)232公斤,比1978年减少2公斤,下降幅度1.7%;人均消费食油5.5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3.2公斤,增长了1.4倍,人均消费猪肉10.7公斤,比1978年增加6.8公斤,增长1.7倍;人均消费棉布、化纤布2.7米,比1978年增加1.6米,增长1.4倍。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人们的生活消费追求,吃讲营养、讲环保,穿讲究高档、舒适。
拥有车辆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人逐渐购买了农用车、货运车、客车、轿车、面包车、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到2004年底止,境内有农用车680辆,大货车29辆,大小客车38辆(石板房村拥有客车27辆),农用三轮车、拖拉机194辆,三轮摩托车291辆,二轮摩托车1940辆。
(二)精神生活
1949~1978年,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以唱书、唱山歌、看露天电影、玩花灯、跳神(在“文革”期间间断)。1978年以后,电视进入普通百姓家庭,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黑白电视机变成了彩色电视机,影碟机、洗衣机进入了家庭。到2004年底止,彩色电视机、影碟机、摄像机的拥有量占全镇总户数分别为:92%、75%、0.1%。1994年,大西桥镇建了第一个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2001年大西桥镇对全镇的24个行政村实施闭路电视进行了连网,开办节目35套。到2004年底止,有15个村实施闭路电视网。
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90年代后期,电话进入普通农户家庭,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用上了移动电话“大哥大”。2000年以后,固定电话用户迅速增长,移动电话“大哥大”抛入脑后,换成了随身携带方便、灵巧适用、通话质量更高的手机。到2004年底止,全镇24个行政村有23个行政村通了电话,占全镇总户数的5%,6000余人用上了手机。
随着屯堡文化庄旅游的升温,镇境域内的各种民间组织纷纷组建起来,现全镇24个行政村都分别成立了篮球队、地戏队、花灯队、屯堡歌舞队,九溪村还成立了屯堡研讨会,农闲时节,各组织纷纷登场,并制作光碟,在镇闭路电视网进行宣传。
旅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出家门,浏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景观提上了农民家庭的议事日程,2000年,我镇外出旅游的人数有1千多人,2004年底,外出旅游人数达5000多人,其中省外旅游的有1000多人。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