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纸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851
颗粒名称: 5.纸币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1
摘要: 1908-2004年,大西桥镇的纸币流通概况。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贵州官钱局安顺分局发行钞票,分一百文、二百文、一千文、一两、五十两、一百两等种,可以兑换生银。民国6年(1917),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流入境内,初期可以兑换袁像银元,入信用较好,后因该行资金被提,钞票信用下降,18年(1929)省政府通令废止。22年(1933)贵州银行存款券流入安顺,百姓因前车之鉴,鲜有信任。24年(1935),国民政府通令改用法币,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当年随着中央军入黔,法币与之流入,当时境内流通的有法币、滇铸五角龙元和当十铜元等种。32年(1943),关金券流入安顺,规定关金券1元折兑法币20元,与法币混合流通。37年(1948)8月,金元券流入安顺,规定金元券1元折兑法币300万元。38元夏季,银元券又流入境内,规定以1比5亿元的比值收回金元券。当时由于物价瀑涨,币价猛跌,市面上不仅出现银元、铜元与银元券一起流通的金融混乱局面,而且还出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当时有人把银元券风趣地称为“掉脸钱”,名是因券面上印有蒋介厂的侧面头像,实则收到后掉过脸就用不出去。国民政府由于滥发货币,影响市场物价稳定,使货币不断贬值。
  1949年11月,县人民政府通告禁止金、银和银元券流通,统一使用人民币(银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同时,为减少银元券持有者的损失,人民币与银元券以1比80的比值,由中国人民银行安顺办事处收兑。1955年3月1日,发行第2套人民币,5分金属辅币,与纸市等值混合流通。1962年4月15日,发行第3套人民币,与2套人民币等值混合流通。同年4月20日,增发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1964年4月15日,收苏联代印发行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同年5月15日停止其收兑和流通。1980年止,陆续收回第2套人民币10种,继续流通人民币13种。此外,流通的还有1角、2角、5角和1元金属币。1934年10月1日至1987年11月20日,先后发行金属纪念币6套,共10个版面。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4套人民币,共有主币、辅币9种,1988~2004年,面额增加了20元、50元、100元三种纸币。并且20元、50元、10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颜色都有了改变,并增添了20元的面额人民币。市场没有外币流通,经外商、归国华侨、旅游观光的外籍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流入境内的外币,均通过中国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使用。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