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79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发展状况
分类号:
F127.73
页数:
5
摘要:
1953年-2004年间,大西桥镇的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关键词:
地方
经济
建设
内容
一、经济发展
(一)计划经济时期
地方计划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方针政策,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通过有效措施和经济管理手段,保证计划顺利进行。各乡(镇)政府负责对本辖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和起草工作,对所辖各村、各工作部门等执行计划单位进行协调和指导,并遵循经济杠杆原理做好“统筹、协调、服务、监督”,从而使地方经济稳步地发展。
“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在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变革生产关系的同时,积极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保证其迅速发展,发展煤、铁、农具、化肥、食品加工等工业。发挥现有企业的能力,引导个体手工业走上合作化道路,力保市场稳定,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技术,开展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到1957年,境内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42.37%;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4.6%;农业居民消费水平58.7元,比1952年增长36.6%。
“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年):境域内当时的经济发展指标计划为农业生产平均增长30%左右,工业生产平均要增长50%左右。在此期间,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境域实情认识不足,指导思想急于求成,经济工作的一些作法脱离实际,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加之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发展遭到严重挫伤,各种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下降。1962年与195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下降31%。
三年调整期间(1963~1965年):境域内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指导方针,编制计划任务。其间,加强农业的经营管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年内基本垦复了丢荒的耕地。维修了水利工程,增添了灌溉工具和耕畜农具,增施了化肥,逐步推广优良品种及科学种田。虽然1963年遭受持续多天的大旱,1964年秋收时持续几十天的低温阴雨天气,1965年遭受雹灾,但由于充分利用丢荒地,农业还是获得了增产。农、林、牧、渔、副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65年与196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2%。主要农产品完成了收购计划,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五”计划期间(1966~1976年):境内经历了“红卫兵”、“造反夺权”、“斗、批、改”、“批林整风”、“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由于受这些运动的影响,经济计划失去了控制,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社会经济生活陷入了混乱和困难局面,经济发展在混乱、动荡和挫折中艰难地徘徊,农村经济在搞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割资本主义尾巴”、“穷过渡”、“政治工分”运动中,没收社员自留地,限制和取消社员家庭副业,取消农村集市贸易,经济逐渐萎缩。其间,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三改”(坡改梯、土改田(河改田〉、瘦改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到冬春时节,农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形成“学大寨,赶昔阳,锄头钢钎当刀枪,晴天雨天拼命干,冰天雪地不停战,妇女要当男子汉,小娃要当大人干”的大轰大嗡局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急于求成思想很突出,不顾主观、客观条件,不看需要与可能,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投工不受益。同时,林、牧、渔、副业的生产也遭受到很大的破坏,商业贸易也遭到很大的冲击,使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已见成效的多渠道商业流通被扼杀。经过三线建设,综合经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辖区内每年粮食总产、人均产粮、经济收入都分别逐渐下滑,工农业总产值也随之下降。
“四五”计划期间(1971~1975年):1971年全国计划经济会议提出整顿经济秩序的若干具体措施,县级机关抽调干部到农村,着手纠正一些“左”的政策,要求农村人民公社不能把国家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资本主义来批判,同时为一些遭受打击的干部恢复名誉,并安排工作。这些重大决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时《计划纲要》的基本方针,任务是贯彻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准备打仗”。境内“四五”计划因政治形势的动荡起伏,未能得到执行和实施。但工农业总产值,1975年与1965年相比有所增长,增长率为52.3%。
“五五”计划期间(1976~1980年):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境内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1977年和1978年两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2%,但在经济指导思想上仍存在着“左”的倾向,因此,这两年不仅国民经济原来存在的比例失调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各种矛盾显得更加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减指令性种植计划,尊重社队自主权,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不适应生产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计划管理上坚持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农业生产改“统”为包,实行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户生产积极性。由于各项调整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因此1980年与197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6%。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年):”六五”计划是继续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时期。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对粮油等多种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从原来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镇境域内尤以1981年至1983年两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8%。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3%。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1983年与1981年相比,粮食增长为8.2%;油菜籽增长0.9倍;农民纯收入增长34.6%。这三年经济计划的顺利执行,给境域的“六五”计划任务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国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是抓稳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服务体系和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等工作,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粮油等多种主要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搞好综合平衡,正确处理效益和速度、质量和数量的关系,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发展。境域内根据本地实情,结合国家的改革精神,继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增加合同的经济内容,改革农村流通体制,增辟流通渠道,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扎扎实实地进行农村综合和单项改革等,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以科技兴农的战略来发展农业生产,并进行农村扶贫,经济效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至此,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1986~1987年)和治理整顿的第二阶段(1988~1990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都有很高的突破。第一阶段结束后,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1988年后,通过治理整顿,深化改革,1990年与1985年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8%。
(二)市场经济时期
境内农村改革经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特别是中央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稳健发展,以市场导向为主,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政府对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繁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逐步提高。
以下1991~199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1990年的价格:
1991年12月,“建并撤”基本结束,大西桥镇、马场乡两乡镇的农业总产值为1606.18万元;工业总产值1363万元;粮食人均28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3.3元。
1992年,新建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为1486万元;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粮食总产9402吨;人均29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93.63元。
1993年,大西桥农业总产值1514万元;工业总产值1310万元;粮食总产11008吨;人均342公斤;人均纯收入566.12元。
1994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1666万元;工业总产值1875万元;粮食总产14866吨;人均286公斤;农民人均收入773元。
1995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粮食总产12235吨;人均37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元。
1996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1884万元;工业总产值3870万元;粮食总产13142吨;人均39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49元。
1997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2102万元;工业总产值6865万元;粮食总产13620吨,人均40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72元。
1998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2162万元;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粮食总产14710吨,人均43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15元。
以下1999~2004年度的工农业总产值为当年的现行价:
1999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4660万元;工业总产值12711万元;粮食总产13499吨;人均39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648元。
2000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4644万元;工业总产值17517万元;粮食总产14979吨;人均42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53元。
2001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4766万元;工业总产值19820万元;粮食总产16173吨;人均46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43元。
2002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4481万元;工业总产值18454万元;粮食总产9648吨;人均27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58元。
2003年,大西桥农业总产值4460万元;工业总产值12038万元;粮食总产14987吨;人均41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63元。
2004年,大西桥镇农业总产值6984万元;工业总产值14806万元;粮食总产15201吨;人均41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
从1991年到2004年十三年里,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粮食总产的发展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1991年至1998年,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3%;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32.7%;粮食平均增长8.1%;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8.4%。1998年与1991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34.6%;工业总产值增长48.6%;粮食总产值增长62.6%;人均纯收入增长250.8%;1999年至200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4%;粮食总产年均增长7.1%;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3%;2004年与199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49.9%;工业总产值增长16.5%;粮食总产增长12.6%;人均纯收入增长37.1%。
大西桥镇在市场经济的13年里,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上了一个台阶,人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得到了改善,朝着小康的方向发展。
二、人民生活
大西桥镇到2004年止,区域面积72.9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计税耕地面积25234亩(其中:田14085亩,地11149亩),总人口36016人,人均耕地0.7亩。辖区内申瑞高速公路(上海至瑞利)、贵黄高等级公路、滇黔公路、关双公路(关帝庙至双堡)和株六铁路复线(株洲至六枝)五条交通平线穿境而过,距安顺城区23公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民生活清苦,多以温饱为奋斗目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加强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的目标向小康转化。1999年至2004年止,镇境域内的九溪、小寨、石板房等村被授予小康村的称号。
到2004年止,24个行政村中,24个村都安装了闭路电视,21个村实现了电视联网, 23个村安装了自来水(只有下九村没有安装),23个村安装了程控电话(只有三个山村未安装),22个村街道铺建了水泥路面(只有三个山和杨家关2个村未铺建),24个村全部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移动电话(手机)拥有量占总人口的8%;二轮摩托车拥有量点总户50%;三轮摩托车拥有量占总户数3%;农用车拥有量占总户数的2%;客车拥有量占总户数的0.35%;大货车拥有量占总户数的0.32%;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占总户数的80%。冰箱逐步走进农村家庭,农村新房修建量占总户数40%。
大西桥镇辖区内有汉、苗、仡佬、白等民族,汉族以九溪、吉昌、中所、狗场屯村为代表。有着独具特色、底蕴泽厚的屯堡文化,经几年来各界人士的不断挖掘并与旅游市场接轨,其屯堡服饰、饮食、地戏、山歌等传统文化正呈现其独有的价值,为经济收入的增加创造了独特的条件。苗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客。其蜡染、刺绣堪称一绝,伴随着旅游市场开拓,商贸交易频繁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西陇村的溶洞群待开发利用,九溪、下九、小寨村的茶叶生产销售畅销全国(品牌有“顺峰碧毫”、“龙宫”、“屯堡龙井”等),境内还有丰富的大理石、白棉石、煤、砂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它们的开发利用,成为了部分村寨的经济收入之一。由于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信息灵通、商贸活跃促进了大西桥、马场两个农村集贸市场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以小寨村为中心的茶叶销售市场,以中所为中心的生猪销售市场,以吉昌为中心的家禽销售市场,带动了各村种植业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的种植及普及推广、种植结构调整(小寨黄花梨和茶场中华圣桃的引进种植,茶叶的种植技术更新和加工技术的改良,吉昌野生刺梨驯化种植等)促升了经济收入。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收,经济收入增加,至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2260元。
在文化生活方面,2004年大西桥镇初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片区完小5所;在校学生人数,小学4310人,初中1915人,教师3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6%,在2004年通过了省“两基”验收,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卫生事业的进步。
群众文娱活动在保持传统文化活动“跳神”(地戏)、“玩花灯”、“舞龙”、“抬亭子”、“唱山歌”、“跳花”等的基础上,每年度都要开展丰富的“蓝运会”、“卡拉OK歌唱比赛”、“屯堡现代歌舞赛”、“组团外出旅游参观”、象棋比赛”等文娱活动,推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