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782
颗粒名称: 一、组织建设
分类号: E158.9
页数: 2
摘要: 1950年-1995年,大西桥镇的民兵组织建设情况。
关键词: 地方 武装 军事

内容

1950年,境内开始组建民兵,管理村级行政事务,履行村级行政职能,打击地、富、反、坏的破坏活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但建立之初名称不一致,称谓有:“武装自卫队”、“枪班”、“农民协会自卫队”、“人民武装队”等。对民兵的人数、年龄、身体状况等条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要求是贫下中农出生,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的积极分子即可。
  1958年9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境内掀起了“大办民兵师”和“实行全民皆兵”高潮。参加基干民兵年龄为16~30岁的男性公民,参加普通民兵年龄为16~50岁的女性和31~50岁的男性公民。1958年11月根据安顺市兵役局关于整顿民兵组织的安排,对“全民皆兵”进行整顿,强调指出:我国的民兵,既是民兵,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又是建设社会主义保卫者;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组织,教育组织和体育组织。它是一个把生产、工作、学习和军事任务结合在一起的群众组织,通过对民兵组织的整顿,进一步推动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以加强组织纪律性,发扬人民解放军的民主管理、三大民主、三大一致(军民一致、军政一致、上下一致)精神。
  1962年,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指示,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以巩固民兵组织、纯洁民兵队伍为主要内容,对民兵进行整顿。1964年9月,根据贵州省委、安顺地委和安顺县委指示精神,为切实抓好在社会治安稳定,防止反革命暴乱,防敌空投空降。管制四类分子,同时做好战时动员准备工作,保证扩建和新建部队的需要,武装连、排、班的编组在基干民兵组织内建立,做到连不跨公社,排不跨大队。班不跨生产队。严格规定武器要掌握在政治思想绝对可靠,立场坚定,热爱民兵工作的贫下中农积极分子手中。为了充实武装连、排、班的武器,形成铁拳,保证完成战勤任务,除公社武装部长配枪外,其余在干部手中的武器弹药一律配发给武装民兵。1966年,结合以“三史”(社史、村史、家史)教育,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民兵建制没有改变。民兵连、排建制以生产大队为主,民兵连长,指导员大多由复员、转业军人担任。1966年,境内大西桥公社、马场公社经过整顿后共有24个民兵连,38个排,154个班,民兵860人。配有79式步枪、53式步枪、轻机枪共230支。1984年配发半自动步枪,1986年收归二铺区武装部统一管理。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端正指导思想,加强民兵组织建设。1980~1981年,着重对武装基于民兵进行整顿调整布局,扩大分布面。1981年,根据中发(1981)11号文件精神,提出“从四化建设和战备需要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既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又不能减少得过多,以保持民兵组织的普遍性和群众性,以适应战时兵源动员,配合部队作战,保卫地方和基层单位自卫等各方面需要”的原则和上级军事机关的指示,从1981年5月~1982年9月调整民兵组织,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简化组织层次,减轻群众负担,基干民兵年龄由28周岁下降到22周岁,而且均以退役的复退军人为主,将基干民兵,武装民兵和普通民兵进行编组。1966年~1983年间,由各公社分别组织民兵进行队列、射击、排雷、防暴等军事训练,协助村寨搞好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参加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1992年3月,撤销二铺区,大西桥镇与马场乡合并为大西桥镇,成立大西桥镇武装部。着重抓各村民兵和全镇基干民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地方与军事专业技术对口的登记上报,民兵防雹,铁路护路工作。1993年完成27人的民兵训练任务,取得三个第一的成绩(操炮第一,理论考核第一,实弹射击第一)。1994年完成23人的民兵训练,其中,防雹5人,铁路护路民兵18人。1995年完成民兵训练18人,其中防雹5人,铁路护路民兵13人。1992年镇成立基干民兵连1个,排2个,民兵50人。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