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元明清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776
颗粒名称:
一、元明清时期
分类号:
E158.9
页数:
2
摘要:
元明清时期,大西桥镇的兵役制度变革的情况。
关键词:
地方
武装
军事
内容
元代规定“家有男子15岁以上,70岁以下,无论众寡尽佥为兵”。10人为牌,设牌头。太宗元年(1229),征调有所限制,每牌佥军1名,年在20~30岁。元发展到中原,开始征调汉人当兵。20户出1卒,年在20岁以上,服役15年的免役,规定多财者多服役,贵族子弟亦一律当兵。
明代兵役制度战时曾采用“愿为吾兵者立于赤旗之下”自原报效的办法。后又采用与唐之府兵制相似的制度设常备军,初来自征募,后改世袭制。卫、军士及家属设专门户籍,编为军户,统由五军都督管理。每军户设正丁、次丁、余丁多种。正丁死亡,次丁或余丁依次递补。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除常备军外还有民兵,属于郡县的称民壮,属于边郡的称士兵。规定大州,省征额千人,次县征八九百,小县征五百。嘉靖年间改按户籍征调,实行三丁征一。有纳金代役制度,有钱人不愿当兵,可缴纳代役金,由政府代为招募。嘉靖二十三年(1544),改良兵制,淘汰民壮。明末由征兵制改为募兵制。
清代,设绿营兵和八旗兵两种,同为正规军。绿营兵沿袭明代制度,实行世袭制,入伍者须为本地人,入伍后终身服役,士兵及家属入军户。其补充办法是:考拨营兵,以人材强壮,技术优胜者补充。骑兵拨于步战兵,步战兵拨于守兵,守兵拨于余丁,余丁不足时才招募本地人补充。
余丁是由政府出钱收养的营兵子弟,每名月饷五钱,以备出缺时挑补。16岁以上可考补守兵。此种制度优于招募。余丁生长兵家,军武之事常有接触,易于训练。绿营兵饷薄,其子弟有余丁月饷可领,遇有征调,余丁有随正兵服役义务,可作运输工作,少募民夫。
绿营官兵年满50岁以上,不能差操者,解退名额。如有子弟在营食粮者,月给饷米三斗;无子弟食粮者,给予守兵粮一份。旗兵制,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即“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即为以“旗”为单位的兵役制度。清初立黄、白、红、蓝四旗,继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右翼,改初立的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为左翼,称满州八旗军。八旗初建,籍满蒙之民,三丁抽一,五丁抽二,18~60岁,悉隶八旗,父死子袭,兵皆世袭。每300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统领。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