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4769
颗粒名称: 一、明清时期
分类号: E158.9
页数: 1
摘要: 明清时期,大西桥镇的地方驻军情况。
关键词: 地方 武装 军事

内容

明初,在要害地方设置卫、所。地系一郡的要害地方置所,连接数所置卫。率10士兵的军长叫小旗,5小旗称一总旗,2总旗为一百户所。两百户所有旗12个,士兵百人。十百户所叫千户所,有旗120个,士兵千人。五千户所为一卫,卫中有中、前、后、左、右五所,旗军5600人。军士皆父子相继。洪武十五年(1382),明在阿达卜(今安顺城)建普定卫,领中、前、后、左、右5个守御千户所,士兵5600人。明中叶后设守备官,行分哨之制。普定卫防守杨家关等10哨,分驻哨兵340人。
  明朝天启、崇祯年间(1621~1630)在州、县、府设驿站,驿站间设哨、所等军事组织,每驿站有士兵1~2人驻防。在境内有两条古驿道:其一是从镇西卫(清镇卫城)经柔远所(平坝齐伯)、驿马站(现名驿马寨村,1956年从大西桥区划归蔡官区并入塘官乡)、跳蹬场、十二营长官司(今普定县白岩十二营)、高羊到定南所(普定县城),谓之城北军事驿道;其二是饭笼铺(平坝县天龙村),经石板房、大水桥(大西桥村)、下中伙(三铺村)、下哨、上哨(杨家关村)、塘坊街、过麒麟屯达安顺。谓之黔中军事要道。
  清初,废止卫、所和防哨,驻军更名提标营,设汛、塘分防。安顺设有一提督标、一协、二营、六汛。康熙六年(1667)贵州提督由贵阳遗驻安顺,设左、右、前、后四营,有制兵3000名。康熙十六年(1677),制兵减至2800名;至雍正五年(1727),仍有2800名。乾隆七年(1742)增马战兵,减步战兵,提督标下设中军参将1员,游击3员,守备4员,千总8员,把总16员。后经历年增减,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各标营驻安顺实有马战兵300兵,步战兵454名,守兵529名,共计1283名。光绪五年(1879)贵州巡抚岑毓英将各标营改为绿营。光绪十一年(1885),所有营兵又裁减一半。至民国,绿营兵废止。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境域及建制、自然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安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