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官治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3335
颗粒名称:
官治志
分类号:
D929.6
页数:
50
摘要:
平坝县官治的设立和发展历史。
关键词:
平坝县
官治
历史
内容
官治志目录
官厅之设立
明平坝卫时代
清平坝卫时代
清安平县时代
现平坝县时代
官厅所在之建筑物
城垣
公署
局所
官厅之内部概况
清代各官署内部组织表
平坝县公署内部组织表
平坝县各局内部组织表
官厅政务大略
卫所时代
县制时代
官厅典礼大略
属于官厅本身者
属于岁时者
属于重农者
属于劝士者
属于尊贤优老者
属于谕众者
属于祀祷、报功等者
属于纪念者
历任官员
明代官员姓名
清代官员姓名
现代官员姓名
名宦纪传
纪传一
纪传二
纪传三
土 司
土司大略
西堡土司大略
土司名宦
官治志
第一 官厅之设立
明平坝卫时代
不专属于平坝之官
安平道 永乐初置贵州按察司,分为四道,以副使兼分巡安平道,驻省城。
驻卫同知 明制,府设知府一人,同知一人。万历三十年(1602),安顺始设军民府。崇祯十六年(1643),始设同知一人,驻平坝卫。
坝阳守备 嘉靖间设此官,驻平坝卫,专管威清、平坝、普定三卫,即后之长寨营分防。
专属于平坝之官
掌印指挥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平坝卫,设掌印指挥一员,秩正三品,统于贵州都司。凡袭替、升授、优给、优养及属所军政,掌印佥书报都指挥使司,达所隶右军都督府,移兵部。年岁抚、按察其贤否,五岁一考选,军政废置之。
按:旧《志》云,“黄、徐《志稿》均载明设掌印指挥一员,屯操、巡捕指挥各一员,似指挥一人,掌印复有屯操、巡捕二指挥。查《明史》载,卫指挥使司设官如京卫品秩,并无屯操、巡捕指挥官名,即京卫指挥使司之下有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四人。而京卫隶都督府者三十有三,京卫非亲军而不隶都督府者十有五,同知、佥事只有六员,是京卫皆不能各有三指挥,何况外卫?又何况平坝小卫?惟明制管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备御,皆掌印佥书之事,而前《志稿》遂误以为屯操、巡捕各有指挥耳。至指挥本无掌印之名,因掌印、佥书二官,明制均系指挥及同知佥事考充之。平坝指挥职兼掌印,司袭替、升授、优给、优养及所属一切军政,故曰掌印指挥。”据旧《志》此说,是平坝除掌印指挥外,无复别有指挥矣。考旧《志》“公署门”,载有屯操巡捕署,使无是项专官,何至于有此官专署?又考《黄氏族谱》载黄政、黄能等,均官指挥佥事,是旧《志》对于指挥之说恐非定论,然又未敢遽断为有,只得缺此等官之疑不书,而备列其说焉。①
千 户 左、右、前、后、中五所,千户各一员,正五品。
旧《志》云:“明初一卫统十千户,至洪武七年(1374) ,每卫定设左、右、前、后、中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比从前小矣。”此每卫中千户之规定,惟正千户外,所谓副千户一职,考私家族谱多有官此者,而旧《志》不详其有无,不知何故?旧《志》只云“千户所下例有掌印一人,佥书一人,有试用,有实授,其掌印恒以一人兼数印。”
百 户 左、右、前、后、中镇抚百户五十员,正六品。
旧《志》云:“镇抚百户,无狱事则管军,百户缺则代之,见《明史》。”据此似镇抚与百户系二项职官,故有缺代之规定。此五十员中平均分配五所,每所得十员,是每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之区划中,每一区划驻一百户。惟此五十员中,镇抚与百户各居若干则不可知。
经 历 经历司经历一员,从七品。
自千户至经历,均隶于指挥。
驿 丞 一员。
①明制,军卫一级武职,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指挥佥事四人(正四品),此为常制。所谓掌印、屯操、巡捕等,实为诸指挥间之分工专责(并可能因此形成习称),并非正式职称。明代之平坝以及普定、安庄、威清诸卫,其所以鲜见有同知、佥事名录者,盖因明代方志悉数失传,史籍失载之故,而非无此官职也。咸丰《安顺府志·职官志》载,明天启二年(1622)安邦彦陷普定,指挥佥事葛公衮战死,此或可为之证。
站 官 一员。
驿丞、站官均隶于安平道。
训 导 一员。旧《志》未详设于何时,辖于何官。
以上各官除经历、驿丞外,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均裁。【以上均据旧《志》】
清平坝卫时代
卫守备 一员,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以代指挥等官者。
经 历 一员,同年设,大约沿明之旧经历。
驿 丞 一员,同年设,大约沿明之旧驿丞。
教 授 一员,同年设。
千 总 一员,同年设。
汛 官 一员,同年设。
以上各官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卫设县时裁,惟存千总。【以上均据旧《志》】
清安平县时代
知 县 一员,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
典 史 一员,同年设。
教 谕 一员,康熙四十三年(1704)设。
训 导 一员,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
千 总 一员,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大约沿前之千总。
外 委 一员,同年设。旧《志》“兵费门”尚有额外一员,而旧《志》不列于官制。
以上各官至宣统辛亥年(1911)反正后均裁。
现今平坝县时代
知 事 一员,民国元年(1912)设,后改称县长,又称县主席。
民国时代,政务多于前清,官厅只一知事,故设补助官厅之机关,即各局所是也。各局应列于知事之后。惟自民国初年至今,局之兴废无常,名目亦夥,备列则失之冗繁,不录又嫌其挂漏,折衷其间,乃以当今存在各局为主,寻其因袭沿革,带叙于各局之下,虽详略有殊,而名目表著矣。各局惟征收局隶于财政厅,与县政府平行,较殊于他局。
教育局 此局自清末即设,初名劝学所,设总董。民国初年去总董,设所长。至十七年(1928)改今名,设局长。今之教育局包县督学在内,民国初年之县视学系独立。
建设局 民国初年设劝业所,置所长;设桑区,置蚕桑管理员。十五年(1926)以后并由县知事兼,公安局成立,改由公安局兼。十九年(1930)独立,更名实业局,旋改今名,设局长。【二十一年(1932)提议改科,并入县署】局内附设农事试验场、中山林场。
财政局 民国二年(1913)设地方财政局,六年(1917)改名经费局,置董事。十九年(1930)改今名,设局长。
公安局 民国初年设保安警察所,置所长。六年(1917)以后改保安警备队,置队长。十五年(1926)改今名,设局长、队长。十八年(1929)以未臻繁盛之区,改公安队,裁局长,存队长。十九年(1930)仍恢复局长。【二十一年(1932)又提议改局为队】
征收局 民国初年设经征员,不名为局。九年(1920)以后废。十五年(1926)成立兹局,设局长。十五年(1926)配置稽核专员,十八年(1929)废。
第二 官厅所在之建筑物
城 垣
县 城 《方舆纪要》曰:“平坝卫城,明洪武间世袭指挥金镇所建,依山为城,甃以巨石,高一丈,厚六尺;门楼四,月城一。”《黔南识略》曰:“县城周六里三分,计一千一百三十六丈有奇。甃以石门四,水关二。”旧《志》云:“明以前为卢唐三寨,无所谓城也。洪武十八年(1385)设平坝卫①,二十三年(1390)世袭指挥金镇始相度城基,依山为城,甃以砖石。西枕天马,东依东溪,南包梵刹奇岩及东岳庙,后山北临平川、平田,西北缘文昌山而下,西南跨蚺蛇洞及西水关,东南临平田,跨东水关,东北临田,周九百一十丈。城基多岩石,不能为濠,万历四十三年(1615),掌印指挥黄运清详请增修雉堞,高广城楼。崇祯三年(1630),总督朱燮元巡阅至卫,添造月楼二座。六年(1633),柔西游击金良田、指挥韩宪忠、乡宦黄运昌、谭先哲、陈达道、王之贤等各捐银增修敌台六座。顺治四年(1647),流贼孙可望入寇,城陷。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文中美详请改修,七月,安顺知府周世纪会同估计造册,奏请拨帑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两九钱二分有零,计修今城垣方一千一百四十九丈八尺,除四门台基每座宽三丈三尺,实在城身一千一百三十六丈六尺,计六里三分八厘七毫。城脚入土二尺,身高一丈,脚宽墙厚各一丈,收顶七尺,俱以五面光石砌造,中填碎石,灌以灰浆,上安垛口一千零九十五个,高四尺。门洞城楼四座,炮台、炮房各四座,东、西水关二道,每道宽一丈六尺,上跨城身、垛口。城门四,铁叶门扇八,洞深二丈二尺,外洞高一丈一尺,内洞高一丈五尺;外口宽一丈一尺,内口宽一丈四尺。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陈嘉祚捐砌石栅,并额四门楼,东城曰‘景春’,西城曰‘宝成’,南城曰‘通顺’,北城曰‘承恩’。”②咸丰七年(1857),知县韩梦琦增修四门月城。同治六年(1867),提督赵德昌以城陷数次难资守御,命宋游击、余都司等于城东南郭筑水屯驻扎。九年(1870),知县韦廷魁由西水关沿宋家河至东水关,添修新城墙,高八尺。同年,知县汪金墀请银二千两修旧城。十二年(1873),知县汪廷杰拆新城补修旧城及北门月城。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张斗南修葺水屯,周围砌石筑垣,仿照城式。三十年(1904),知县戴永清增修南北二门、敌楼。民国十二年(1923),知县余凤林拆毁水屯、围墙。十九年(1930),地方民众集资修复马路,通过所拆之南、东两城门。【现只修复南城门】
①此说不确,平坝设卫应为洪武二十三年(1390)。刘祖宪主修之《安平县志·地理志》“建制沿革”条:“(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寅,闰四月,以卢唐三寨及金筑府地,置平坝卫。”同书《营建置》“城池”条却言“洪武十八年(1385)设平坝卫”,当为疏于检对之误。
②此处引道光《安平县志》内容,删改较多,故不一一出校。
明柔远所城 在今柔西齐伯房,周围二千八百七十丈,东门早塞,今西、南、北门及基址尚存,创建年月无考。
明威武所城 在老乐平,今基址犹存。【以上据旧《志》】
衙署及各局
明驻卫同知署 早毁于兵,基址难考,旧《志》仅存其目。
明掌印指挥署 同上。
明千户署 千户有五,其署亦必有五,旧《志》于此署下注“在十朱桥”四字,殊不可解。十朱桥之千户署只五署中之一,决无五千户共驻一所之理。今即在十朱桥者,亦难访其址矣。
明百户署 百户有五十,署亦必有五十,旧《志》均不详,惟左所一百户署在今县治南大街大井侧,尚为故百户陈旺裔孙建屋于其基址上住。
明屯操巡捕署 旧《志》载此署,而旧《志》官制中无此官,署亦无考矣。
明卫千总署 旧《志》注在今齐伯房五显庙,然则为镇西卫柔远所千总者。【此由他卫拨来,署址存而官载,故旧《志》中明代官制无此官。清卫千总署别在一处】
明卫经历署 清初尚仍明旧设,经历署则无考。
明卫训导署 早毁于兵,基址难考。
明驿丞署 清初尚仍明旧设驿丞其署,参看下“驿署”条。
明站官署 早毁于兵,基址难考。
明威武所署 旧《志》云在今老乐平,为梅孝廉屋基。按:既称曰所,想同柔远所例,驻一千总欤。【柔远、威武两所系由镇西卫中归并来】
旧《志》更有见载官而不见载其署者,即明驻卫之坝阳守备是。
清卫守备署 即今县署。
清知县署 旧《通志》云:“在县城内,明洪武间建,后毁。康熙间重修,旋裁卫设为县署。”旧《志》云:“县署,明洪武十八年(1385)建①,在北门,后毁于兵,暂住黄乡宦宅地,嗣复重建。顺治四年(1647)城陷,衙署灰烬。康熙十年(1671)守备卢大济重建,二十六年(1687)改卫设县,仍旧衙署基建大堂、住房共六间。二十八年(1689),知县丁秉刚增建左右耳房、大堂右书吏房、大门共十一间。三十年(1691),知县黄亮增建耳门、大堂左书吏房、内书房共九间。乾隆七年(1742),知县康万里详请重修。三十四年(1769)六月,知县王雨溥拆修大堂、左右书吏、书差房,增建大堂卷棚、二堂、西厢房、卷棚内住房、左右厢房共三十七间,新盖照壁一座,又拆修头门、二门。四十六年(1781),知县蔡兰芳拆修二堂、幕友房、二堂卷棚、书房共十二间。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张振拆修南书房三间。道光五年(1825),知县刘祖宪添建东厨房五间,拆修二堂、左右厢房各二间。”②
监 狱 监狱在县署头门内右侧,亦创自明代,久圮,一应罪犯皆拨役看守,民役胥累。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县黄亮新建狱房三间,缭以石,墙高一丈。
清典史署 在县署右,旧为察院行署基址。康熙二十七年(1688),典史闻元声建大堂、内书房③、左右耳房共十间。四十八年(1709),添建二堂、内书房、左右厢房、长班房、马房、水火夫房共十六间,多用细木撑架,编竹为篱,上盖茅草。乾隆四十二年(1777),典史何廷魁拆修头门、二门、大堂、二堂、内住房、内书房、左右厢房、长班房、马房、水火夫房共二十七间。
清教谕署 复设教谕时无署,往往居民房。乾隆三十年(1765),张运等以学中留存祭器银三十一两五钱,合庙租银二十五两,买得孙家坡杨沛住宅为今署,正房三间,厢房二间,头门一间。【参看下条】
清训导署 明时有卫训导署,顺治十五年(1658)改为教授署。相传在今书院之右,后毁于兵,往往寄居僧寺,或赁民房,本无定所。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卫教授为训导,新授训导张之佩建正房三间,头门三间。【署在千总署右侧。后之教谕署果在昔书院今学校之右,据此则为卫教授署地址,殆道光后自孙家坡地址迁移改建者】
①此说误,详见前注。
②此引文为转述,多有省削。
③内书房,道光《安平县志》作“内住房”。
清千总署 明天启、万历中为故宦刘民爱等居址。顺治四年(1647)城陷,刘氏迁移其地,遂为汛署。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把总陈禄分防县汛,改汛署为今署。乾隆二年(1737)拆修头门大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内住房三间。道光四年(1824),千总吴宗舜拆修头门大堂三间,住房三间,左厢房二间,重建右厢房三间。【俗喊武官衙门。反正后,团防及蚕桑局等设此。按:据旧《志》,此署址系地方人刘氏让出,并非纯粹官产,所以混作官产呈报若干年终无人买,迨防区割据时代,与右侧训导署营房地址等廉价拍卖,致地方办公无所,县人屡根据旧《志》提议,照最近颁发处理已卖官产之新章用原价赎回,作地方办公屋宇】
驿 署 明洪武初在沙作站,【即沙作铺】以罪重者充发当军抬杠,明末又改为金筑驿,移建于站口,【即今东关厢】为驿丞所管。康熙二十七年(1688),驿署仍在站口。三十年(1691),知县黄亮始于今地【县署左侧】捐建驿馆三间,草盖马房二间。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王雨溥拆修驿馆三间、厨房二间、草盖马房五间、卷棚一间。道光七年(1827),知县刘祖宪重建驿馆四间,卷棚三间,拆修马房六间。
演武厅 明时在北门外校场坝,清康熙间毁,后移建于西门外城边。
行 署 明时有察院行署,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为典史署,所有差使皆借居民屋。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王雨溥从街民程先章所请,将其佃房一所前后三进一十五间改为行署,年给租银;又于程屋后隙地添盖上房三大间,左右厢房各三间。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楚来朝详府立案,定给每年租银四两、米四石。道光七年(1827),知县刘祖宪重修。【民国初年改为县议会,旋变卖。与同善社者之行署在谢家桥下,非此行署,相传此之行署在今大十字忠烈宫地址,迁移不知在何时】
北官厅 旧在北门外校场坝,创建年月无考。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陈嘉祚重修。道光六年(1826),知县刘祖宪又重修。
南官厅 旧在南门山脚,创建年月无考。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张振移建今地。道光六年(1826),知县刘祖宪重修,加用土墙三道。
西道行署 在西北乡,早已无存。今其桅杆一枝,基址尚在大竹山寨。
清知县署、监狱、典史署、教谕署、训导署、千总署、驿署、演武厅、行署、北官厅、南官厅等,经咸、同兵燹完全无存,【或被焚毁,或早倒塌】同、光以来始逐渐修复。【县署在同治十三年(1874)汪廷杰任内请款修复,余不能确考修复年代。教谕署自孙家坡改建今教育局地段,不知即在此时代抑尚在此时前】
以上各官署悉照旧《志》所载,而旧《志》多不详其所建在之街道或地点,房屋一改易即不能访其遗址所在,中间又经民国以来变卖官产,各署或地址陆续卖给私人,今尚保留者只县署、监狱、驿署、教谕者。【仓廒及官地、营地等亦变卖。参看《经费》、《杂稽》各志】
民国时代县政府 初名县公署,后改今名。合并清代县署、驿署、监狱而成。【以下各局均属民国时代】
司法处所 由县署内划出,组织有法庭、【昔之二堂】看守所、【昔之书差房,民所在仪门内左,刑所在仪门内右】监狱。【男监在头门内右旧监狱,女监在废驿署内】
教育局 在道光后教谕署,瓦房,头门三间,正堂三间,头门外道路地基全幅,正堂前天井一,后园圃一。【全所在昔书院今学校右】民国初年劝学所长陈康请准改设,更经其手修葺。【城内遗署能保留作局所者仅此】
建设局 附设马王庙。【昔在法庭前左侧,即县署幕友房,二十年(1931)始移设于此】
财政局 附设教育局内。【据二年(19】3)设财政局原令,指定县署房舍,后须在此地面建筑,不宜附设】
公安局 成局时在南街忠烈宫,嗣附县政府内,现设武庙。
征收局 附设县署内。【在法庭前右侧,征收柜在大堂前左书吏房】
第三 官厅之内部概况
员役组织
卫所时代、县制时代文武各官署,旧《志》只载主管官一人,其内部员役如何组织一概不及,兹已难详,惟清代者尚可由旧《志》他处考见。
经费开支
旧《志》“经费门”专载清代文武官署开支,并载有领取经费之人,似可即此考见当日各项员役,兹列为清代、现代及现代补助官厅之各局之三一览表如后。
第四 官厅政务大略
卫所时代
卫官政务
卫官政务除对屯军平时训练,战时出征外,大致兼理行政、司法、征收诸政务。【卫官专指指挥、千百户、卫守备等言】
他官政务
他官政务考清代官制,多沿明代,参看下述典史,则比时之经历可概见,下述教谕、训导,则此时之教授可概见,兹故不赘。
此时驿丞站官,清代并入知县兼其政务,均参看驿传。
县制时代
清代知县、民国县长政务
当由种种方面比较述之为便。
对外方面 清代县级,上有府、道、司、院、督、部诸级,一事往往须呈遍诸级,至少亦须上详二三级,故知县对外之程序多繁,现代行政呈省政府或民政厅,财政呈财政厅,司法呈法院,教育呈教育厅,系统直捷,手续已较简当。
对内方面 清代知县行政、财政、司法、驿传丛集于一身,即一佐治之幕友尚不明白规定为幕职。现代则否,县政府外有各局负责,县政府内有秘书、【现已裁】科长理行政,判长理司法,县长只监督之而总其成。交通方面之邮电更不在县政内。
管辖方面 全县境域及于何地,管辖及于何地,人民属文官,士兵属军官,此皆两时代所同者。惟清代有异于现代者,如学籍是,即生员属学官也;现代有异于清代者,如自治是,即县长不能侵越及自治范围,而更补助倡导之也。【自治虽未彻底实行,官权似已划定】
击捕方面 击捕盗匪,清代、现代之县署皆负责任。然皆有他之机关共同负责,惟此机关今昔各别,详见下。凡县署击捕者皆抵抗力弱之盗匪。
教养方面 清代知县之教养仅书院、义学尔,常平、义仓尔,现代之范围不仅如是,即县长须督促各局积极进行,以尽养民教民之质量。孤贫口粮,道光以后旧额外有新增额,今只旧额。【常平、义仓,孤贫口粮,详见《经费志》】
奖劝方面 清代知县之举行宾兴,书院之月课给奖,此为奖劝学业;耤田耕种,春牛花鞭,此为奖劝农业;请旌表,请崇祀,此为奖劝特别道德,而其他之工也、商也,皆不过问。现代则否,县长对于士、农、工、商技能、道德一律提倡,惟不拘定如宾兴、耕种等仪式。
清代文武各官政务
知县已见上述,不在此内。
学 官 教谕、训导通称学官,顾思名义当然负教育上责任,而实则两学只经理学宫,典守学籍、册籍,除丁祭及岁科考外,似无表现。
典 史 典史称捕厅,与知县同负捕盗责任而较重。【盗案参典史独重】又有典狱职责,类似今之典狱员。
汛 官 分防之千总、外委同称汛官,负击捕抵抗力强之盗匪之责任及训练营兵。
现代各局政务
据十八年(1929)公布者。【征收局系本省特殊组织,故此处无规定】
公安局 掌户籍、警卫、消防、防疫卫生、救灾及保护森林、渔业等。
财政局 掌征税、募捐、管理公产及其他地方财政等。
建设局 掌土地、农矿、森林、水利、道路、桥梁、工程、劳工公营业及其他公共事业。
教育局 掌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公园等事项及其他文化事业。
特种政务
有种政务为地方官厅掌其一部,其他一部属别项官厅,或实施在管辖地区内而完全属别项官厅者,故就本县官厅之立场言,可名之为特种政务。【如仅以文书上呈即能确定者不在此内】
科贡方面 清代本县学额岁科两试文生二十四名,武生十二名。先由本县学官造册,县官考试,汇齐童生送安顺府,由知府再汇后送经提督学院正式考取足额。拔贡考试、岁恩贡递补皆由本县学官造册申送学院执行。此府官也、学官也皆别项官厅而司科贡之一部,本县官厅只司其一部。
司法方面 清代刑事上亦多有地方官厅只能执掌一部,他一部属别项官厅者。但不如司法改良以后明定上诉程序,纵诉讼当事者自甘抛弃上诉权,终审机关无所事事,然无论民、刑必经过上诉期间判决方能确定。
邮电方面 清光绪丁未(1907),邮政设代办所于县城,厥后历升为二等局,现仍改代办所。电报,平坝无局,只滇、黔间线沿旧日官道经过,栽植电杆数十,负保护责任。而邮也、电也皆交通部之国营事业,不属地方官厅。邮局、所均无定,系租民房设置。
省税方面 平坝当滇、湘冲道,百货通过,于是安顺厘金局设分卡于县城,贵阳厘金局设分卡于曾周马场。马场在清代尚特设专局,然无论为局为卡,皆省库之征榷,不属地方官厅。局、卡均无定所,系租民房设置。
现在征收局征收解省款额,亦省库之机关。
第五 官厅典礼大略
属于官厅本身者
上 任 凡新官至本衙门,备仪仗,前期出城迎。至日,新官公服,首领官率各房吏典并合属官人等,导新官先诣城隍庙,陈牲醴致告,一跪三叩,献爵读祝,并读誓祠;【无誓词亦可】复导至公署仪门前,陈牲醴致祭,一跪三叩;复导至月台上,易朝服,望阙三跪九叩;易公服至大堂,拜印,一跪三叩,毕,坐公座开印,皂隶排衙,吏房呈押,毕,参见吏役属官。【此清代有司官上任仪注,他如汛官、典史、训导等,仪多简略,故阙之】
现代县长上任只坐公座、开印,法警排衙,参见属官。至他之仪往,似尚未制定。
开封印信 旧历正月开印,十二月封印,皆遵照部行钦天监择定吉日。开印礼仪与上任拜印同,封印略同开印,惟标记印封不呈押公座。【此惟清制有,现在无】
相 见 清代敌体官相见、上下级官相见,口头称谓、举动仪节非常繁复,困难纪载,兹从略。
现在官员相见行脱帽鞠躬礼,【见上级三鞠躬,对等以下一鞠躬】称谓各皆举其官职。
冠 服 清代有本官冠服,更有所兼官衔之冠服,【所兼官衔不一致,其冠服亦不一致】亦极繁复,困难纪载,兹从略。
现在定有大礼服、常礼服、礼帽、礼鞋等,但遵用者极少。【多半着长袍外加马褂】
帜 式 大致为签筒、笔架、轿伞、掌扇、道锣、拜垫、皂隶、冠服、衔牌等。【清制有,现在无】
属于岁时者
迎 春 立春前一日,有司官朝服于东郊迎舁土牛、芒神,【此二物及芒神所执之鞭均有一定形式,皆先期制就】安设仪门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立春日早,陈设香烛、酒果,各官朝服,赞礼引导,行一跪三叩,奠酒三爵,舁土牛、芒神香亭,鼓乐前导,各官后随。至东郊,各官环立土牛两旁,赞礼击鼓,乐工擂鼓,赞礼鞭春,各官环击土牛者三,礼毕,回署。【清制有,现在无】
国历元旦 此现在行者。县政府扬旗,张灯结彩,【先期陈设,裱糊整理】县长率各机关、各法团在府行庆祝礼、【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脱帽三鞠躬】团拜礼【站成圆形,相向一鞠躬】毕,演说、呼口号,【或更贴标语】鸣炮仗,茶话而散。
属于劝农者
耕 藉 祭先农毕,举行藉田。司旗持旗分东西立,司鼓载田鼓分东西相间;司旗立,司钲执钲立旗、鼓前,乐工立东西之中尽南,赞礼立东西之中尽北。各官就耕所,由赞礼引导,执鞭秉耒行九推礼,每推,司钲者鸣钲,司旗者扬旗,司鼓者擂鼓,乐工歌诗,农官、牧夫以牛行,各官执青箱随后播种。推毕,【一进一反为一推】停犁释鞭,序立望阙,三跪九叩。【清代有,现在无】
植 树 一称植树节,反正以来,于清明日举行,近年改于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届日,县长率领各机关、各法团赴中山林场,先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毕,各执一树秧栽植完好。
属于劝士者
讲 书 新官上任三日内行之。先期于明伦堂设公座、讲案,文武诸生候于儒学门。官至,一揖,导引入堂,升公座,诸生行庭参礼,官拱答,儒学官入座。毕,直讲者向上三揖,端立,抗声讲说书义,毕,三揖而退;次之直讲者继续如前。讲毕,官申训辞,给纸笔,奖直讲者。官起,诸生仍趋儒学门,拱候揖送。【清代有,现代无】
送 学 岁科文武新进生员,有司官择日传集于大堂,衣公服,【顶镂花银,座上衔银雀,袍用蓝绸青缘,带用银衔鸟角,圆板四片,或外加长褂】官升公座,诸生四拜,官拱立答拜讫,酌酒,簪挂花红,由中门鼓乐导出,官率新生谒文庙,三跪九叩。又至明伦堂,谒儒学,两拜,儒学答之。【清代有,现代无】
宾 兴 乡试期前,有司具书柬延集赴科生员,结彩于大堂,设宴于公庭,盛张鼓乐,举觞称饯,拜揖如仪。宴毕,由中门送出,鼓乐前导。次日,诸生禀谢。所有钱粮项内存留,科举银两照例给发。【清代有,现代无】
乡 举 此对赴会试之举人而设,仪节视宾兴而特隆,彩乐酒席亦较宾兴为特盛。至钱粮项内存留会试盘费,视赴试人数多寡酌派。【清代有,现在无。此项经费旧日似由布政使司衙门领取,又云贵举人特别发给兵部火牌】
属于尊贤敬老者
乡饮酒 每岁以旧历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于儒学,【即两学官署】以知县为主,教官为司正,诸生为赞礼、读律者,选举年高有德者为大宾,为介宾、众宾。【皆先期选定,各以县民之年德为次,不拘有无顶戴】宰牲具馔,结彩张乐,届时遣人速宾介。【宾介如贡、监生已经考职候选者,照应选之职用顶帽补褂;如为监生,用青雀顶青袍蓝缘,生员银雀顶蓝袍青缘,耆民无品级只着鲜明常服】即席饮酒,【司正扬觯】读律令,【诸生读律】毕,望阙三跪九叩谢,退出。宾介去来、【来时揖迎门外,去时揖送门外】入席、散席、陈馔、撤①馔,主皆迎送揖拜如仪。次日,宾介具柬诣地方官及与事各官谒谢。【此礼自清嘉庆以后渐废】
属于谕众者
讲 约 设圣谕牌讲约所,约正值月以司讲约,木铎老人以宣警于道路。每月朔、望日,地方文武教职各官齐集所内,赞礼引导,向圣谕牌行三跪九叩礼,毕,分班坐地,率领军民人等听讲圣谕十六条。【此种讲约在四乡亦有,均在朔、望日举行。现在教育局头门外对面街旁民户住居地段内有所谓圣谕亭地址者,大约即当日讲约所】
现在通俗讲演,所讲演即谕众之义,其材料较往昔改良进步,惟不必地方官亲临。
属于祀祷或优老或彰表或崇德报功等者
祀祷,如行香祭祀等已载《祀祷志》;优老,如锡银建坊等,彰表,如旌表忠孝节义等;崇德报功,如请祀乡贤、名宦等,均只具文题奏耳,兹皆不赘。【早已不行之典礼等亦然】
属于纪念者
纪念日 此现在行者,日期繁多,【或纪念一事,或纪念一人,或含喜性,或含悲性】别有规定举行之仪式,大致如元旦者,惟演说或口号,须贴切。如含悲性时则下半旗,结彩崇素色。
①撤,原作“彻(繁体为‘徹’)”,形近致误,据文意改。
纪念周 此现在行者,纪念总理一人,每周一次,县长率各机关在府举行。行礼、【先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脱帽三鞠躬】读遗嘱、【读《总理遗嘱》一遍】静默、【三分钟时间】报告工作。【静默后各皆归座,自县长以下逐一报告。此种纪念,各机关局长以下职员,或各法团,或各学校,均各在其内部举行】
第六 历任官员
明代历任官员
明代设卫指挥一,千户五,百户五十,皆称世袭,刘公祖宪成《志》时,据卢、黄各《稿》所载寥寥数人,兹次采访旧《安顺府志》暨各姓族谱,亦得无几。夫子孙世袭者尚且如此,况他之不世袭者如训导等乎!故有明一代二三百年间,平坝历任官员仅见下所列者。
安顺府驻卫同知姓名
此官因非平坝专员,故首列之。
宋文旦【富顺举人】朱由棣【常德宗生】何土壮【四川贡生】
喻席珍【铜仁贡生】龚继胜【四川贡生】孙廷兰【楚雄举人】
卫指挥姓名
此官本金姓世职,不知何以屡易其人。
金 镇 金绍勋 金绍元 金世美 金 声【旧《通志》载弘治间任】金 桂 韩 旺 韩允琦【天启间袭】韩宪忠【崇祯间袭】
路可由 路指南 路友辅 黄运清【旧《志》载此人于此。然考旧《志·乡宦志》中本传,运清系入籍,非官平坝指挥,兹只得仍之而注明于下】
黄上宪 张国贞 朱新命 李以谦 李国忠 李长芳 何 瑛翟明丰
指挥佥事姓名
旧《志·官制门》谓无此官,兹从私家族谱采入。
黄 政【成化间任】 黄 能 黄 道【正德间任】 黄士章黄一夔 黄映裳 黄上选【《黄谱》载:政由千户征西堡功升任,道以征程番府功升任,是确有此官。又载:道初升指挥同知,则更有指挥同知矣】
五所千户姓名
惟左所者能详一二,余均不知何所正副矣。
陈 亮【左所正,洪武间任】 黄义明【左所副,洪武间任】 黄 茂【左所副】 黄 瑄【左所副、正】 黄 伦【左所副、正】 黄 政【左所正】 杨东明 杨开泰 杨大烈 廖副卿 唐斯盛 唐祚远 张仁政 黎泽淳 张士杰 黎选斌 黎民臣【以上所列如黄瑄等由副升正者,则兼书副、正】
五所百户姓名
惟左所百户能详考,旧《志》偏遗之,今补,余均不知属何所。
陈 旺【洪武间除授】 陈 亮【洪武二十二年(1389)任】 陈 善【宣德六年(1431)任】 陈 景【正统三年(1438)任】 陈 鉴【天顺五年(1461)任】陈 琮【弘治三年(1490)任】 陈 相【正德十二年( 1517)任】 陈 恩【嘉靖元年(1522)任】 陈载道【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以上为左所】
朱 表【万历间任】 朱毓浦 张汝功 张世爵 王捷元 信继任
史尚贤 史圣典 胡国钦 叶腾凤 曾学圣 叶棠荫 张国俊
王尊德 曾显忠 刘芳远
卫经历姓名
旧《志》所载者仅二人。
王家臣 金 杰
卫训导姓名
旧《志》载者仅七人,由旧《府志》考见孔钺一人。
陆嘉猷【龙里人】 商朝楫【思南人】 陆蛟雷【四川人】 陆 铉【四川人】 杨可畏【威清人】 喻思超【荣昌人】 曹 奎【四川举人】 孔 钺【清平岁贡】
世袭站官姓名
旧《志》载者仅一人,至驿丞则不可考矣。
王忠立
清代历任官员
清代官员有两时期,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前仍为平坝卫之官员,改设县治以后为安平县之官员。兹于前时期各官员名称上仍冠“卫”字别之。
卫守备姓名
旧《志》载者六人,至明代坝阳守备不可考矣。
曹大捷【陕西人】 赵道琯【都匀人】 卢大济【沔阳举人】
毕 锐【江南人】 温 奭【云南人】 胡靖远
卫千总姓名
旧《志》载者三人。
朱毓浦【本卫百户升】 黄 武【武昌人】 殷道亨【江南人】
卫驻防汛官姓名
旧《志》载者六人。
赵九昌【山西人】 侯 才【邓州人】 晁 贞【陕西人】
胡定远【四川人】 彭思忠【湖广人】 董君相
卫经历姓名
旧《志》载者一人。
程 瓒【合州贡生】
卫教授姓名
旧《志》载者四人。
杨继清【贵阳贡生】 张体仁【贵阳举人】 牟呈美【安顺岁贡】
胡 晸【贵阳举人】
知县姓名
自兹以下比较他官少能详考,各列表载之。
典史姓名
二十九人,自姜祖恩以下籍贯出身不能详。
教谕、训导姓名
教谕、训导皆为学官,故同列为一表载之。
千总姓名
此与外委皆武职,因彼多系一年一易,人数过繁,困难查考,故独载此。
民国时代历任官员
此当分为两部,一为县长,一为各局、所长。
县长姓名
自民国元年(1912)至现在计共二十四人,列表如后。
局长姓名
各局共列一表,以正式名为局长者列上排,以各局昔日不名局长而性质同于局长者附列下一排。
第七 名宦纪传
名宦纪传一
此节述平坝固定官员之治绩、战功,以先后为次。
金 镇 镇,明宣德侯金朝兴长子,为平坝设卫第一任指挥。时平坝无城,镇乃相度地势,依山建筑,成高一丈、厚六尺、周六里三分一千一百三十六丈有奇之城,即今之县城是也。【旧《志》遗此人,以城功不可没,特补入】
陈 亮 江都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由湖广安陆卫副千户降除平坝卫左所百户。二十五年(1392),随本卫指挥金征康佐,攻瓦蹉,进征紫江、清水江、平浪、居宗等处;次年,攻阿贡、陇西堡;次年,平定康佐;次年,随曹指挥征平紫江。永乐五年(1407),随指挥刘刚征广西,生擒反贼杜庆,旋随总兵黔国公征交趾;次年,随都指挥陈滨征昌江,登岸攻打排栅。九年(1411),征大安海口。十一年(1413),征大安三江口。亮身经百战,以平康佐、紫江两役,均赏钞二十二锭。以洪武三十一年(1398)升本所正千户。【参旧《府志》及陈氏谱】
何 瑛 河南人。景泰间任平坝卫指挥。廉慎公勤,凡城池、廨宇、祠庙、道路修治一新。
金 桂 庐州人。正统间,任平坝卫指挥。正大刚果,军政修明。以功升都指挥佥事。【以上二人见旧《通志》】
卢大济 湖广沔阳举人。能文,工诗。清康熙三年(1664),任卫守备。时贵州初入版图,邑当孔道,经明末孙可望往来蹂躏之后,土地荒芜,人民离散,大济招集流亡,境内义安。康熙九年(1670),奉旨丈量田亩,大济亲临勘丈,凡五所屯田四至、粮额及弓口广袤之教,悉绘于册。【卢《志稿》未载此事,但此役为公在任时事,即千、百户等分任履勘,而卢公躬膺民社,断未有不劳而集其成者也】是年,又手辑《县志稿》上卷二十三篇,下卷《艺文志》三十四篇,虽未成书,而平坝文献胚胎于此。
赵熙尧 柔远所千总,有惠政。康熙十三年(1674),归里,民怀其德,立去思碑,在今齐伯房五显庙。
张之佩 思南府岁贡。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安平训导,训迪有方。时大成殿毁于兵,仅存圣位,之佩捐银百两,新建于今地,添建启圣宫暨四配十哲位。邑绅立去思碑以志其德,今碑尚存。【一作之佩】
黄 亮 汉川人。康熙三十年(1691),以进士来宰安平,时邑当初设,诸事草创,亮励精图治,百废俱举,凡手所建者,安济桥、平坝驿、改蚺蛇洞道、监狱、县署二堂、大堂、左书吏房、内书房,均嘉惠平邑。至所辑《志稿》尤有关系云。入祀名宦祠。
谢梦弼 号坦庵,湖北贡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来宰平邑,念书院经费少,捐买界首铺田租十六石;城乡无义学,捐义学租,兴义学。时黠滑之徒改屯作科,梦弼乃作田赋清册,于粮石、地名逐一详载,世代遵守,尤关国计。他如修学宫,劝农桑,祈雨泽,杜苞苴,禁粮耗,断疑狱,靖盗源,美不胜书。升都察院经历,去,邑人立祠北街祀之,后圮。嘉庆二十四年(1819)移木主祀于治平书院。
田起虬 籍贯未详,安平教谕。康熙四十五年(1706)捐买市斗义学田租十石八斗,以教苗民。【其租无存,见今文庙残碑】
颜仪凤 号亦凡,福建晋江人。康熙癸巳(1713)进士,雍正三年(1725),来宰平邑。爱民重士,操守清廉。文庙田有为刁豪隐匿侵占者,仪凤一一清厘,镌石明伦堂。增建大成门五间,棂星门石坊一座,两庑各七间,明伦堂三间,泮池一,石宫墙一。迁正安州牧,去,入祀名宦祠。
文中美 成都人。乾隆十九年(1754)令平邑,勤政清廉。时城墙倾塌,呈经安顺府估计,奏请拨帑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两补修,督工建筑,寒暑不辍,年余落成。
王世瑞 湖南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宰平邑,勤政爱民。时谢公田赋清册半多残毁,百弊丛生,世瑞搜考重辑,注正屯科田粮及现存故绝户,永资遵守。入祀名宦祠。
吴祖年 江南人。议叙知县,嘉庆元年(1796)令平邑,刚明果断,豪强敛迹,民安其业。二年(1797),逆苗沙推作乱,亲率众斩之,乱遂靖。
陈嘉祚 号柏峰,四川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令平邑,二十年(1815)创建治平书院,复捐银四十两作膏火基金。今龙凤山有“城南第一山”镌碑大字即其所题。
斯 堂 浙江吏员。嘉庆十九年(1814)任平邑典史。家无仆从,惟食〓粥,以其余给邑贫乏,教之纺织,又尝雇人织屐以供流徙①者。道旁一童,衣食之竟成,立得延孤独之嗣。他若施棺殓埋,行之无倦云。
徐玉章 浙江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令平邑,创修治平书院讲堂三间,捐买水田租十二石,修北官厅三间,劝捐便民仓谷六仓,捐买东郊荒山义冢一座。又以田赋每有改屯作科,飞洒弊混,请裁去屯田名目,按照上、中、下三则计亩均摊,不至诡寄,催科易于稽核。虽议不果行,而关心国计民生,昭然若揭。后以循良洊升兴义府知府,入祀平邑名宦祠。【以上节《旧志》】
刘祖宪 字仲矩,福建闽清县人,举乾隆五十九年(1794)乡试。道光四年(1824)补平邑令。时前令徐玉章劝捐便民谷九百余石,分贮城乡六仓,祖宪以县周五百余里,西堡十二枝距城或二百余里,谷少未敷借,仓近难济远,乃相度道里,增仓五十五间,首捐谷作倡,每仓或十石、八石、六石、四石。遇城乡士庶辄与酒食谈笑,婉言积贮乃济贫安富之道,石斗合勺,听其乐输,甫二年,得谷五千余石,合前共六千余石,分贮六十一仓。县故设孤贫粮三十三名,捐购栗木寨租田一百四十五石,增设八名。故设义学二所,增为十七所,捐购租田三百五十七石,助岁束脩。县不谙山蚕,捐购橡种、蚕种,延善蚕者蔡万春等为之导,前后费约千金,以故齐伯房有养蚕织茧仿佛遵义者。西堡各枝有便民仓十五间、义学四所者,孤贫粮额至四十一名者,皆自祖宪始。县有溢出粮米五石余,年累官民捐购林下堡田租十九石六斗,代完余者贮县仓,备歉岁。又捐购杨柳冲田租一百五十石,为书院、义学共聘水西优贡何思贵,成《县志》,刊板印刷,终始不令地方人民出一钱。祖宪听讼不拘代书格式放告,随狱立判,判时民有以疾疹求诊治者,为处方药去,禁吏役呵之。御吏役严,至四乡无敢因缘索贿赂酒食者。祖宪以道光九年(1829)丁忧去,旋卒于家,而百年来,平人尚思之慕之,朝夕颂之,望后之继者似之,益道之示之,而祖宪遂未死云。道光二十四年(1844)崇祀名宦祠。【参照《安顺府志》】
①徙,原作“徒”,形近致误,据文意改。
潘光泰 号稚青,安徽桐城人。道光十七年(1837)令平邑,捐银三百两入治平书院,崇儒重道,薄敛省刑。入祀名宦祠。
马振衢 号谷笙,四川人。由中书改知县,咸丰三年(1853)令平邑。才具优长,待士厚,驭吏严。邑南鸡场堡周老扛父子私通双堡苗匪曾三浪,暗制军械,强劫良富。振衢闻报,星夜檄东南两乡民团协同署内民壮,突出击之,老扛父子当场格杀,其田租二十一石,住屋一所全充入治平书院,以作宾兴之资。
吴德溥 号眉生,四川达县人。咸丰五年(1855)令平邑。时江龙苗变,西堡莠民乘机煽乱,大河十三寨仲民危疑难安,岌岌欲叛。此际,纵之难图,激之生变。德溥从容镇静,饬地方团甲严为防御,一面派机辩士晓以利害顺逆,于是江龙、西堡之众投诚,大河仲民迁善,联团拒匪,名曰“忠顺”,隶于宇下。孝顺军道出平邑,后队以顺远去,闭城索饷,将肆劫掠,毁及德溥舆,德溥无惧容,婉谕利害,遽出廉俸七百金发饷,军始归伍,地方得安。然终不责人民偿还。西城卑陋,筹款增高更修外郭、圣宫,盈余①添置祭产,尤益教泽。七年(1857)六月去任,邑人立碑南门纪其德政。
王锦荣 号华堂,安顺人。光绪七年(1881)任安平汛千总,筹款修复千总署兵房、关帝庙、文昌宫、马王庙等。
吴成熙 号绎如,江西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十四年(1888)令平邑,刚明果断。时承积玩之后,劣绅、土豪、奸胥、蠹役鱼肉良懦,成熙廉得其情,尽法惩治,尤以痛绳城乡某某巨绅脍炙人口,不畏不侮,一时败类莫不敛迹。
赵文伟 号才石,广西临桂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十六年(1890)补平邑令。时前令相龙章改建文庙于城内书院侧,实不如东郊旧基山水美盛,乃饬举人萧廷杰等移建故址,奂轮有加。高峰山寺有桃花园田庄,寺僧与施主互控,历数官不决,文伟判田庄入书院,讼端息而教育济焉。【桃花园田租本广西右江道喻以珍捐者,田既归书院,故喻公木主移入书院奉祀】
①盈余,原文“赢余”、“盈余”混用,为便于阅读,全书统一改为“盈余”。后文修改处不一一出注说明。
戴永清 号镜湖,云南通海人,进士。以光绪三十年(1904)、宣统二年(1910)两令平邑。当过渡时代,能应新潮流,设学堂,筹出洋款,种桑树,更派邑人六诣遵义学山丝,修复乡贤名宦祠、城垣、敌楼,置理讲局排解细故,追缴豪滑侵吞义仓,皆其政绩。反正后,升遵义县,去。【以上据访册】
名宦纪传二
此节述平坝固定官员之尽忠殉难者,以先后为次。
杨东明 平坝卫千户。魁杰仗义,摄巡捕指挥事。万历三十四年(1606),东西二路苗民、仲家者盘踞贵、新、平、龙之间,为诸苗渠魁。掠本邑沙作站,东明率兵御之,挺身杀贼,贼伏濠间,东明前后受敌,战死壕下,巡抚郭子章疏请优恤。
韩永琦 明东平侯韩镇六世孙、鄱阳之战易太祖冠服投湖忠臣韩成之后也,世袭平坝卫指挥。天启二年(1622),安邦彦贼众围城,永琦偕黄运清及乡宦谭先召、谭先哲、王之贤、黄运昌等竭力固守,城赖以完。四年(1624)十一月,贼犯镇宁,永琦率兵往救,猝遇贼于安庄坡之杨家桥,力战死。熹宗钦赐御祭,特奖劳臣,饬封“护国将军”。【以上二人旧《志》列之《乡宦门》,殊非,故移此。前《表》中又作“允琦”】
朱由棣 常德府宗室,崇祯间以安顺府同知驻平坝卫。居官清正,临民待士俱有恩礼,事母极孝。甲申(1644)变后,时局混沌。丁亥(1647),孙可望入黔,平城遭屠戮,由棣率士民退保李子山以避乱,山破,举家五十口与士民同死。直指瞿鸣丰巡历平坝,士民泣举哀状,准崇祀名宦、忠烈二祠。
以上为平坝固有之官员,旧《志》述此项时拘于祠祀,凡祠祀所无者多不载。兹次所述,以事迹可传与否为标准,与曩之旨趣异。
名宦纪传三
此节述并非平坝固定之官员,而勋绩亦及于平坝者,以先后为次。
也速答儿 元至元十一年(1274),迁四川西道宣慰司,加都元帅。罗施鬼国亦奚不薛叛,【是时邑属罗施鬼国,隶四川宣慰司】诏以四川兵会云南、江南兵讨之。亦奚不薛遣先锋阿麻阿豆等将数万众迎敌,也速答儿驰入其军,挟阿麻阿豆出,斩之,亦奚不薛惧,率所部五万余乞降。
李德辉 通州潞县人。至元十七年(1280),西蛮罗施鬼国复叛,招讨之兵且压境,德辉止毋进,遣张季思谕鬼国趣降,其长阿察熟德辉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可信。”泣告曰:“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德辉乃改鬼国为顺元路。【是年邑属顺元路宣抚司】
速 哥 蒙古人。至元十七年(1280)亦奚不薛叛,置顺元路军民宣谕司,以速哥为宣谕使,经理诸蛮。二十四年(1287),降八番金筑百余寨,得户三万四千,置顺元路金筑府【是年,邑属顺元路金筑府】以统之。
乞 住 蒙古人。至顺初为八番顺元【邑属顺元路】宣谕使,有惠政,勇略过人,尝将兵讨云南,厥功懋著。
完 泽 至正间任八番顺元【邑属顺元路】宣谕使、都元帅,奉宣德意,怀柔远人,境内康义。
侯 琎 泽州人,明宣德丁未(1427)进士。景泰初,贵州苗叛,攻围普定、平越诸卫,诏命琎总督军马进讨。琎至普定力战,贼大败遁去,平越以上诸卫之围俱解,功进尚书。又进克平庄堡长官司,时暑雨方甚,疫疠大作,琎病笃,犹戒诸将整兵进剿,毋贻生民患,无一语及私,舁归普定,卒。
朱燮元 山阴人。崇祯间总督,莅任后,即有桃红坝之捷,渠魁安邦彦等擒斩略尽。居黔七载,务在怀柔远人,创设各卫、所城汛,布置有方略。庚午(1630)增建平坝月城二座。
陈 俨 庐陵人,景泰甲戌(1454)进士。成化十四年(1478)巡抚贵州,兴利剔弊,气象振新。西堡寨苗弗驯,躬往谕之,归化者半,有终弗率者,请于上,躬擐甲胄,捣其巢,号令严明,信赏必罚,于是凭岩伏洞者望风请降,或持牛酒诣军门罗拜。捷闻,赐敕褒嘉。仲子昶从军有功,俾弗报,将佐请遣之奏捷,亦不听。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刘大直 华阳人,乙未(1535)进士。嘉靖间巡抚贵州,光明俊伟,具文武才。立保甲以止盗,延工师以教织;清屯田,练士卒,省驿递,惠政甚多。【平坝有屯田、驿递,实被其泽】甫六月,卒,民罢市哭之。
江东之 歙县人,万历丁丑(1577)进士,为御史,正色立朝。二十四年(1596)巡抚贵州,捐资于各府、州、县、卫平价市买备赈田,右文田,泽幽田,恤隐局、惠药局田,递马谷田,钦恤军田,以援助贫士,资给军民。安平之有递马谷田、备赈田【《赋役全书》谓为久荒赈田】实自此始。
吴 经 总兵,见《事变志》。
李 贵 总兵,见《事变志》。
王 杏 奉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巡按。峻节凛然,摘伏如神,大猾敛手。贵州乡试原附云南,道里艰阻,杏奏请开科本省,从之。
李中行 山东进士。崇祯间,以副使终养,起贵州提学,未至,擢安平道参政,以疏纠巡按蔡琰受贿事落职,黔民至今言及犹泪下。
郭时亮 富顺举人。崇祯间为安平道参政,恬澹寡欲,一介不苟。郎岱【即今郎岱及西堡各枝地】生夷蠢动,亮亲往,开诚抚谕,遂寝其谋。
李 睿 济宁人。宣德八年(1433)任贵州佥事,迁副使。时诸郡、卫强半无学,睿疏请遍建诸学,教化大行,此正统间事。
段伯忻 晋宁人,由乡举为镇宁州知州。力拒安邦彦,擢佥事。偕参将胡从仪击破邦彦,擢参议。是时周鸿图辖平越下六卫,伯炘辖镇宁上六卫,千余里间,奸宄屏息,两人力也。
傅友德 宿州人。洪武初封四川侯,充征南大将军,率师趋贵州攻普定,擒安锁;筑城通道,屯兵聚粮,恩威并著,乌蒙、乌撒、东川诸蛮相率降服,边地悉平。封颍国公。
顾 成 湘潭人。洪武九年(1376),从傅友德平蜀,破贵州蛮,克普定,授普定卫指挥。
吴 复 合肥人。封安陆侯,从四川侯征云南,平普定已,西堡阿得寨蛮反,令顾成讨平之。后转饷盘江,卒,封黔国公。
费 聚 濠人。洪武十四年(1381),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
陈 桓 濠人。洪武初同胡海、郭英率兵征云南,桓由永宁趋乌撒,克七星关而进,滇平,功封普定侯。二十一年(1388)奉诏通毕节道,桓刊除榛莽,分布屯田,为久远计。安平之有屯田自此始。
顾 勇 成子。饶智勇,任都指挥佥事,守普定,兵民畏服。寻从征麓川,战死。
胡 璋 贵州卫人。嘉靖时守备,普定苗乱,【普定久已设卫,此云普定盖即西堡苗】璋防御有方,士民不扰。官都指挥二十年,仁爱忠勇,军士畏怀。升滇西参将。
鲁 钦 长清人。天启二年(1622),贵州总兵张彦方在城被围,总兵杜文焕称疾,钦以保定总兵代文焕,驰赴贵阳,率诸将擒剿土酋何中尉、宋万化,又败安邦彦于汪家冲,解普定之围,邑赖以安。
甘文焜 辽东人。清康熙八年(1669)总督云贵,奏增驿递夫价【平坝驿添设站夫一百名始此】以给岁运。十二年(1673)十二月,吴三桂变,提督李本深以安顺兵应之,焜知省垣不守,驰赴镇远,副将姜义又应吴各营同变,文焜赴吉祥寺自缢,赠兵部尚书。旧祀本邑名宦祠,有《平坝卫喷珠泉碑记》载《艺文志》。
蔡毓荣 汉军正白旗人。湖广总督。康熙十九年(1680)同诸军恢复云贵,改云贵总督。捐资修建本邑文庙。【黄《志稿》】
郭 瑮 满洲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总督。旧祀本邑名宦祠。【事迹无考】
田 雯 德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巡抚贵州。茹蘖饮冰,整躬率属,奉命治滇狱。过平坝,有《重修安平县学碑记》,载《艺文志》。
钱 捷 象山人,进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学道。【时以道职兼学政曰“学道”,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专差翰林院御史,改为学院】捐资修建本学文庙。【黄《志稿》】
毕忠吉 益都人,进士。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学道,捐资修建本学文庙。【黄《志稿》】
管竭忠 奉天人,官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任按察。旧祀本邑名宦祠。【事迹无考】
张大受 嘉定人,检讨。康熙五十九年(1720),任提学。旧祀本邑名宦祠。【事迹无考。以上均系《省志》人物,《县志》列之,似可不必,惟旧《志》已有,只得仍之】
刘荣庆 道光间提督,捐四营生息本银四千两交商生息一分,城守营年收利银一百二十两,弥补本汛兵丁护解饷、犯盘费。【见旧《志》“经费”内】
自张大受以上悉依旧《志》先后,旧《志》又据卢、黄各稿名宦祠中祀位。贵州①旧《通志》三项见刘公附说中,惟附说中声叙有明巡按傅宗龙、清粮储道劳之辨于鲁钦、甘文焜诸公中,而《传》中列鲁、甘诸公,又不载傅、劳二公,未知何故。
附纪功塔 自贵安马路通过县城后,旧城东门无用拱洞,门上新矗一塔,塔前新式房屋一列,四面新式墙垣包围,墙之入门额上署“纪功塔”三字,盖以纪周前省主席西成治黔功也。周以统一政权不发纸币及创设电灯、马路脍炙人口。是地前屏东街,后带东溪,瞻“天马”,眺“金鳌”,周最得意之瞬息千里之汽车更飞驰于足下,洵足纪念与路有关之伟人。自十七年(1928)起历年培修,约费万余元,均地方款,尚未竣工。
①州,原作“川”,形近致误,据文意改。
第八 土司
土司大略
自汉唐以后,逐渐设土司,自改土归流以后,逐渐废土司,此时间上之土司也;平坝仅西堡有土司,余处无,此地域上之土司也;【镇宁拨来四枝究竟有无土司?以拨在民国时代,藉曰有之,《镇宁志》中必载,缺之亦可。他县拨来地同例】西堡土司有正长官司、副长官司,此阶级上之土司也。西堡虽划归普定,然《志》志已往也,爰照旧《志》所录者述之。
西堡土司姓名大略
旧《志》列此区分朝代、正副,兹概叙于姓名下。
沙卜却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世袭正长官司。
沙毓琦 卜却十三世孙,袭正长官司。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以汉民尹之全、夷民豆把二家争田斗毙案落职,即于是年改土归流。
沙应元 卜却十四世孙,以平乌蒙逆倮功赏给委牌,俾约束苗民,稽查匪类。【是受政府委托负约束、稽查责任,非前此世袭实官可比矣】
温伯寿 洪武十二年(1379)世袭副长官司,累传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其裔捷桂准袭前职。捷桂传子应珩,应珩传子宽,雍正四年(1726)仍与承袭,无印。康熙五十三年(1714),西堡并归安平,徒存名号。
土司名宦
只一人。
温伯寿 普定人。明洪武初以才干授西堡副长官司,招抚夷民,咸纳款诚,崇祀名宦祠。
知识出处
《平坝县志》
出版者:贵州民族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平坝县的志乘、地理、民生、官治、自治、教育、武备、交通等发面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平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