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坝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88
颗粒名称:
卷首
分类号:
K297.35
页数:
36
摘要:
本篇讲述卷首大意,包括:序跋类、编辑大意、修辑《平坝县志》职员表等几方面。
关键词:
卷首
大意
平坝县
内容
卷首目录
第一 序跋类
甲 序一
乙 序二
丙 序三
丁 序四
戊 序五
己 后序一
庚 跋一
第二 编辑大意
甲 关于范围者
乙 关于性质者
丙 关于形式者
丁 关于各类者
戊 关于缺点者
第三 修辑志乘职员表
第四 补助印刷捐款表
序 文
必如郑子尹、莫子偲两先生而后秉修志之笔,必如两先生所修之《遵义府志》而后成书而示人,则有志之县将无几,《遵义府志》亦将戛然止于两先生之世而难乎为继,此事理之必不然者也。予以谓志也者,疏一县之山川、道里、关津、险塞、田赋、户口、村落、邑聚及循良、贤俊、孝义、贞节之传纪,洎贤士大夫之著述,以备有事之稽考,以存一邑之文献,其职责如是而已。事异乎著书立说,第能剪裁适当,叙述详明,使人一展卷而得其首尾,即为良志,固甚浅近而易就。若郑、莫两先生之所为,所谓成一家之言,藏名山而传通都大邑者,岂随地而有、尽人而可为耶?
虽然,遵义之志,亦非如两先生平生其他著述,精心绝诣专门之学,为复绝不可几及也。诚使世之主持斯事者慎择秉笔之人,不第以虚名相取重,秉笔者亦不畏难而趣易,屏弃一切,身临其地,自发凡起例以至探访纂辑,迄于成书,皆负其责,罔有间断;参考之书,征集唯备,四壁罗列,取携无弗便,勤恳如此,虽疆域之广不及遵义,开辟之早不及遵义,其为志也固亦足呈瑰玮之观,步两先生之后尘矣。
《平坝县志》之成,邑中诸君子昕夕勤劳之力为多,予则所谓畏难而趣易者也。将付印,因书所见弁首,以待后之修志者览焉。
二十一年(1932)四月陈廷棻
序 文
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一者何也?类皆今日之地方志也。《乘》与《祷杌》不传,《春秋》一书,上起王朝,下及邻邦,初不限于东鲁范围,不亦泛乎?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待左氏于经前起传者,于无经处补传者,经文不亦阙乎?宜王荆公有断烂之讥也。讵知有此上起王朝、下及邻邦之泛滥,旁见侧出之史料,始得附带而传;有此似有似无之残阙,片片段段之史料始得奇零而传。盖当时雕刻未行,书由口授,东迁以后,中原弗宁,文献无征,不止宋、杞,天纵多能,岂甘坐视?正惟此不鄙泛滥,不弃残阙,《春秋》之所以宝贵、宣圣之所以时中也。荆公不顾立场,求全责备,适暴露其狭隘刚愎耳。
岷曩岁居家,辄以此解譬修辑我《绥阳志》者,闻者颇韪其说。十四年(1925) ,承乏平坝,索阅志乘,历数旬而得钞写者一部。问原本,则成于道光初年闽清刘侯仲矩,板已被毁,此钞本亦不绝如缕。顾自民元以后,插花之划、丁粮之拨,咸、同间仲苗之变,百年来之风俗习惯、乡贤节烈、艺文物产、官治自治诸端,即刘《志》原板无恙,恐亦未能供今日之览观也。抚卷太息者久之。维时军需孔亟,日夜追呼粮饷夫①役,率取盈于地方团防局,而任总理者为梅君少先。君干练纯洁,支应一切,不误公,不扰民,地方差幸无事。彼此过从日密,遂乃商榷续修县志,岷担任经费,由行政处分罚款项下筹措;君担任修辑,人材推荐;稚苏陈先生充总纂,绍书陈先生充局长,
①夫,原文在表示“旧时服劳役的人”之意时,“夫”、“伕”混用,为便于阅读,全书统一改为“夫”。后文修改处不一一出注说明。皆人望也。殊稚苏先生以道远未能税驾,绍书先生亦莫就,谓前相侯龙章曾一度续修,彼时耆旧正多,且不能成,今日谈何容易?岷曰:“相侯因无决心无毅力,地方人士又务悬一完美之鹄,宜其难成也。再持此态度,恐后之视今,更弗及今之视昔矣。今试即可能者而从事之,纵泛焉阙焉,有《春秋》之例在;纵旁观者诮讪,要不过荆公眼光而已。”怂恿再四,绍书先生始于十月勉力开局,广告城乡,征集材料,遴派调查,搜罗采访。初步稿竣,即送省门,斧政于稚苏先生。次年四月,岷卸篆去,虽不能坐待,然其告功可以日计也。今年春,父老书来,果云频年得贤令尹炉山李公、遵义刘公暨稚苏、绍书诸先生努力,稿已蒇事,行将付印,命作序文一首,意殆似岷既提倡于前,例得厕名于后欤?
嗟夫!昔年滥竽,早已赧颜。奉母家居,久荒笔砚。父老今日之盛意,实百感而莫可报命也。若论提倡,本守土者应尽职责,而况提倡岷者为梅君少先?岷固无能以序兹编,第恐平之人尚有未知创始之动机者,勉将当日状况书以归之。
时在中华民国纪元二十年(1931)五月
前平坝县知事、绥阳江钟岷禹疏序
序 文
曩在省议会议席,识平坝张君元埙,一诚笃好学君子也。十九年(1930),承乏来平,交盘中,见前任刘君肇基有专案五百元,【此款存征收局,不在县政府】指定作整理志乘经费,予始知平邑志乘,与我炉山志乘正在进行中,而《平志》得稚苏陈先生总纂,视我《炉志》尤庆幸也。先生当代名宿,硕学鸿识,一经寓目,便成定本。独是此稿,先生所删润斧削处,有非更一度誊清、手民莫能辨认者;先生所粘签指示处,有非更一度联缀,或另加搜罗不能彼此衔接罅隙弥缝者。前任拟将再呈请,嗣闻先生正膺省府高等顾问,万端咨询,未敢冒渎。其所云之整理,以此故也。
余因忆及元埙,欲以此属之。元埙至,曰:“昔日纂稿,业已参加,兹未便再度从事。凡与我同时纂稿者,今日皆然。”推辞久之。余一面觅人,一面终不释元埙,托其物色,殊函电数次,终以地僻酬薄无应者。元埙始语予:方修辑族谱,体例一本陈君耀咳,并出耀咳序元埙所作《四礼略仪》之文见示。耀咳,邑人,与余未一面,当即具聘书,专价送达,盖以元埙而信耀咳也。及晤耀晐,请以整理方法。耀咳之说曰:“总纂已斧政者,当一一遵照;其余之粘签指示处,或不置可否处,虽未明告材料,然据理以推,要不外两标准:苟在可能之范围,一则对已往计,务使地方以前之事实,由整个的有系统的集中;一则对未来计,务使现在叙述之事实,减少与最近之将来之潮流之冲突性,或所列门类,更当为最近之将来留地位。”即缮具一编次大意。余阅之,拍掌称快,知耀咳果能胜此任,而更以所拟者钞寄贵阳,以示修我炉志者当如是也。
顷,整理甫三月,余遽以调任去,临行,局中索余作序以待,余因之重有感焉。夫平坝有刻成之志,始于道光间刘公仲矩,盖公能文章,而又久于其任也。摄篆大方,匆匆去来,《大方志》成,余未能与,深引为恨。予固无刘公之才、学、识,私幸得稚苏先生、耀咳陈君及当日从事志乘诸公之热心毅力,俾余得坐观兹志之成而列姓名于其次。今竟如此,何余之缘悭耶?耀咳勉旃!以稚苏先生卜之,以吾子卜之,以从事诸公卜之,以平坝之环境卜之,后之继我者,其能力、其维持将百倍于予,志不患不成,尤不患不印。惟予之奔走如许,果何事之能彻底以竟全功乎?听鼓转蓬,志乘中焉庸此等之人置喙也。然既先忝官禄,此亦政务之一,当谨志颠末,奉告方来新令尹。
中华民国纪元十有九年(1930)冬十月平坝县县长调任
桐梓县县长、炉山李镇坤厚庵甫序于将行之前六日
序 文
民国十九年(1930),余受委摄平坝县篆。次年四月,续修县志整理完竣。公余取而细读之,知其起于十四年(1925)江任,已官经五易;自局长而总纂、而整理提纲之绅,凡三人,始终皆属陈氏。成书约五十万言,支出之经费,不及大洋二千。取百年前知县事循良第一、福建刘公之旧《志》面目而一新之。其文通俗易晓,其体改进有差,其旨则不求美备,聊胜于无。值兹文语体之文、新旧潮流接触之秋而谈方志,欲其适宜,盖不外是矣。不敏如邕,既幸值稿成之机,复丁兹筹印之任,咨于众,付剞劂,理也;负其责,排疑沮,分也。倚六七年来数十前人之精力之心血,而乐其成而享其名,事之最易而且亟者,孰逾于是?庸讵知行百里者半九十,凡事至将成功时,其困难益甚,军事家所谓最后五分钟也。
初,县政会推选各区名宿十余人,集城南观音山,组会审查。既而宴集政府、社会双方于南郊之龙凤山,分派售数,公推校印,设局筹印。选常委若干人,合影启行,印期开始。既又分组为补遗之审查,最终则为审查筹印之联席会议,直至今兹,乃获定局。忆自承乏迄今,整一年矣,设不幸而官方更迭,或绅方稍萌不热,则为山九仞,功不亏一篑者几何?《大定县志》成,阅二十年;《都匀县志》虽成,几经蹉跌,尚名刍稿;即吾《遵义县志》,曾自谓大气磅礴矣,然自杨次典前辈续纂至今,亦越十数年而工犹未竟。他如某某县志之累次设局,历多年而成断简零篇,或竟乏片纸只字者,又不知凡几也。
凡百事业,其备历艰苦者,其成就也愈觉愉快。今当成就之时而回忆昔日之艰苦,挥戈反日,掘井及泉,吾知平邑人士手此一编,爱不忍释,有拳拳服膺而斯须勿去者矣!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平坝县长、遵义刘邕
序 文
壬申(1932)暮春,仁奉省府命来守平邑,适《县志》编校完竣,正付印刷,属仁一言以弁简端。自唯一①介武夫,戎马倥偬,未尝学问,诚虑言之不文,不惟无以增史乘之光荣,且适足以贻大雅之笑诮。虽然,兹不谈志乘之内容,而泛论志乘之关系,可乎?
据下车访闻,大抵平坝之志稿,起于卢公大济、黄公亮、徐公玉章,成书于刘公祖宪。此次提倡续修于江公钟岷,筹款印于刘公邕,而卢、黄、徐、刘、江诸公,皆地方官也。又据下车访闻,平坝人才,有作《黔纪》、《闽纪》者,有作《槎头小志》者,识大识小,均有其人,独不能成一县志而必待之于外来官吏者何耶?消息倚伏,大可研究。盖志也者,文献之结晶也。畴昔文献,无一定之集中,无一定之保存,任其风流云散,时成杞宋莫征。于是史籍之搜求,卷宗之查稽,不能不假借于官府;秉笔之延揽,意见之化除,不能不假借于官府。此府、厅、州、县志之所以十九成于官府,不仅平坝一邑然也。抑府、州、县志称为地方志,地方志云云,所以别乎国史,玩其意味,似为地方人之纯粹职责。畴昔有官治而无自治,官吏成为万能,竟将此种专门事业,漫焉归纳于其权限之中。然作官者初不必视为一定,考成之内,幸而遇卢、黄、徐、刘、江诸公,故产生平坝之《志》。彼无诸公之才、学、识与热心者,或全无志,或虽有而亦不足观矣。天下事有所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者,此类是也。
今者中央明令组织文献委员会,而自治揭橥,鸿沟昭然。地方
①唯一,原文“惟一”、“唯一”混用,为便于阅读,全书统一改为“唯一”。后文修改处不一一出注说明。文献,有发皇托命之场,分道扬镳,饶英雄用武之地,将来则虽再有如卢、刘诸公其人者出,邦人士尚容许其越俎代庖耶?而仁适于兹贞元接续之交,依然殿列名字,附诸公骥尾,以作最后之纪念,何其幸也!仁之云云,非于志乘有所文饰卸责,当知时代不同,如卢、刘诸公时,实诸公与地方与志乘之大不幸,今后之居卢、刘诸公地位者,对文献委员会、对自治诸端,苟能实心实政,一贯彻之,则完善之志自然层出于中矣。呜呼!为邦之道,仁更因兹而懔懔,饰责云乎哉?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春桐梓蒋希仁序于平坝县政府
后 序
平坝志乘,创始于卢、黄、徐诸公,而集大成于道光中闽清刘公祖宪,公更捐廉刻印数百部,嘉惠士民。自是历咸、同、光、宣至民国十四年(1925),约百余载之事迹,原志不能该矣。是年,绥阳江公钟岷宰平邑,适楷亦自燕赵归,公乃提倡续修县志,辟局聘员,而以楷董其事。楷力辞弗获,乃一面张贴广告,征集文献;一面督促各员采访。殊应征者寥寥,采访者亦因匪警有所困难。越明年,幸初步稿竣,略具端倪。楷本之会萃汇聚,缮写成帙,送达贵阳,就正于总纂陈君。
于此,似己之责任可谓毕矣,顾一再翻阅此稿,比较原志,材料则未见加丰,面目则未见加美。刘公所殚心竭智倡办之山蚕,今无一人饲育者;所创造之便民仓谷,亦复莫可究竟,似视旧《志》内容,且退步矣。此岂采访者之未周欤?抑应征者之未屑欤?昔在同、光间,聊城相公龙章摄县篆,曾开局龙凤山续修,时去刘公甫五六十年,故家遗老,尚可征考,彼时且不能成。今去相公又五六十年,耆旧云亡,更经鼎革,籍册荡然,纵采访者人百其身,十手十目,而终苦于无米可炊。人民生活于数千年放任政治之下,视一切皆麻木无关,无怪征集之不应。然则今日之肤浅挂漏,名莫副实,岂楷等之巧为解嘲乎?抑谚有云:燕飞终见影,叶落终闻声。苟有所发动,斯影响必留,因与果罔可遁也。社会群众表现人前者,果皆不朽之志料,天然律中,自有闻声见影之一日。是今日兹编之肤浅挂漏、名莫副实者,正应征者、采访者之虚此中广座,以待群众也。稿将送省,爰书此义置之卷末,作为后序。
中华民国十有五年(1936)冬十月修志局局长 陈楷
跋
古今方志,无虑千百种,然有共通之点四:曰体例,曰文义,曰事实,曰体例、文义、事实构成于书面之形式。此四者,又皆有连环性焉,如同一鬼神渺冥,列入正文,则显与时代冲突;载入神话,便助观者逸兴,此体例之关系乎事实者。如同一兵燹乱离,谓之曰逆曰贼,何以免窃钩窃国之讥?第描写其状而不加断制,读者自然有褒贬之寓,此文义之关系乎事实者。苟无事实,则体例、文义无由附丽,此事实之关系乎体例、文义者。体例、文义、事实具矣,而表现于书面之秩序、纪律缺乏,将一切皆为之减色,形式又讵可忽哉!
《平坝县志》脱稿于民国十五年(1926),整理于民国十九年(1930)。二十年(1931)三月,县政府政务会议决对于乡土事实,推举十区绅耆共十六人,组织一会审察。是会起于三月二十六日,毕于四月四日。此十日中,实到十人,或用口述,或粘签识,整理局中虚怀接受,脱漏者依而补之,谬误者依而改之,同人等不敢谓经此度之审察,事实即臻完善也,各举所知意耳。若夫此志之体例、文义、形式,同人不敏,未参末议,盖将就正于总纂云。【按此跋与上篇后序,原列全部志末,今因分类编次,移置于此】
审察会会员谨跋。
编辑大意
关于范围者
时 本志在时间上,自明初起至付印以前止。凡属此时间内之事实,其在可能调查范围内者,皆应有尽有;在明初以上者,一则未入正式版图,一则荒远难稽,多从阙略。
地 本志在地面上,概以管辖为主。事实在可能调查范围内者,属明、清代,就明清立场言,不问以后插花划拨否;属现代,就现代立场言,不复牵连已划出之插花。至新拨入之插花,多就现代言。
人 本志在人的方面,凡在可能调查范围内者,或纪群众,或载个体;同一个体也,其主义或取属地,或取属人,其例详见“民生”、“人物”等志中。
事 本志在事实上,凡在可能调查范围内者,皆取其有本末可寻审、有性质可归纳、有源流可条目而又皆经时较久、所生之影响较大者为范围。
物 本志在物品上,凡在可能调查范围内者,所取标准之范围,或取产地,或取表现地,其例详见《业产》、《艺文》等志中。
全志地位 时贤谓“志当分专门志、普通志。专门志非有专门之才、学、识者不能调查材料,汇纂成书。各种地方志似多为普通志”。【惟于建置沿革征引繁博者,此一项可当专门志】本志窃比斯义,各类叙载,取常识所需者为范围。
全志材料 在道光以前者,以旧《志》为取材范围;道光以后者,以此次访册为取材范围;遇可能参照他书他志者,又取材于他书他志。
凡称《旧志》,指道光间知县刘祖宪刻本。
全志文义 以浅显易解为范围。
关于性质者
整个性 每类材料,苟能调查,皆搜集编辑,期成整个。例如志官治,加入官厅之内部组织活动方面之政务及典礼;志丁粮,加入上纳之科则;志五贡、举人、进士,加入得五贡、举人、进士以后之升转。务避免时贤所讥“详片面而不问全体,详实体而不问手续”之病。
系统性 每类材料,皆依次编辑,期成系统。例如城垣、官署,乃政治上之建筑物;名人坊表或坟墓,乃彰表人物或归藏人物之营造物,前则移入《官治志》,后则移入《人物志》。同一科名也,廪、增、附生因本县有整个之学,应列入学宫,系五贡、举人、进士则否,应列入《人物志》;同一议员也,城议员、县议员因本县有整个之县议会、城议会,应列入自治,系省会议员、国会议员则否,应列入《人物志》,务避免时贤所讥“囫囵混淆”之病。
分析性 每类材料,苟可能剖别,皆加以分析,不厌求详。例如叙桥梁则以河流分列,叙市场则以赶期分列,叙山景、山险则以山脉分列。学宫则析为两部,一入《教育志》,一入《祀祷志》。
社会性 方志中每驰骋专长,精考据者则勇于究往古,习水道者则详于理河流,工诗文者则侈于载文艺,惟轻视一般社会多不屑,导①致全书成畸形发展,时贤讥为“与地方志之名实不符”。整理本志,自愧无长可骋,只能于每类材料上凡有关于社会方面者,随处补入一二,少见社会状况。其间颇有鄙俚琐屑之处,固由状况本身使然,而亦叙记技术之未工,或观察之未周也。
平民性 方志中因时代的眼光使然,对于人类,每多表彰特殊之个体,不问群众之状况。甚至如诰命之翁媪、袭职之子孙,纯受他方波及,自身有何本能而亦振笔胪列?致志乘与家谱无别。整理本志,对于此种,不敢为过激主张,惟另辟民生一志,专门登载群众各
①导,原为“道”,误,据文意改。项材料。第深惭对群众无深刻认识,采访欠周,描写欠工,力不能从心也。
典章性 志乘以纪载本地方事实为主,凡非此地所有者,不能虚构。然如祀孔之乐舞等类,府、州、县未必皆完备,而府、州、县志所载者无一不完备,此盖偏重典章方面,俾邑人知祀事之隆,其中含有灌输意味。凡有类似此者,今皆从之。
经济性 凡事非财莫举。志中对于各事,苟牵涉经费问题,无不注意及之。更扩大旧志经费体例,叙述全县整个之公共经费。至于分配各类材料,务期篇页或文字减少于未整理以前之数量,而实质加增于以前之分量。
关于形式者
章节 从来志乘多不讲分析,每每不立章节,平铺直叙,搜寻不易。本志每类皆以愚妄之见,从客观上稍剖纲领,分为章节款目,更于每类篇首列一目录,以便检查。
符号 节目太多,各种标题如必以某节某目书出,往往过占篇幅。志中每类除章用第一、第二、第三等特别书出外,余乃代以各种符号,遇节则于上用一“☉☉”为记;由节生出之款,则于上用一“◎◎”为记,低一格;由款生出之目,则于上下用一“()”为记,低二格。一遇各种符号,即知为节为款为目,而有分合联属上之系统。每符号下再空二字,即接正文,庶节省篇幅而眉目亦较醒显。①
列表 从来志乘多不列表,纵有,亦多粗疏挂漏。此因时代不同,无足怪者。本志概照新式表例,凡可以列表之材料,无不列为一览表,以趋简便。
夹注 行文不加详细则失之粗,太求详细则失之拙。本志材料遇有无须列入正文而又不能不借之补助正文者,概以双行小字夹注,随文附入,一方不伤行文之气,一②方以补事实之阙。
①本书所用符号,点校本依据现代出版规范多有变更,具体处理规范详见本书“点校凡例”。
②一,原作“以”,误,据文意改。
侧重 从来志乘每将各种文艺上作品附入。每类中或低一格列,或用双行夹注。窃以为志者纪载也,此项文艺作品,自有艺文一志可归。本志侧重事实,一切文艺作品,概移入艺文内,必万不得已,始偶参加一二;至每类首列之小序,亦一律不用。
省略 本志材料半取旧《志》,半取访册。如引用旧《志》卢稿、黄稿,必一一注明,似属繁琐,且谁为卢稿,谁为黄、徐稿,已困难各别清出,故此等处十九省略,第以“旧志”二字该之;如引他书,则必指出。【有时并“旧志”二字亦略去,第见材料,凡在道光以前者,即多出于旧《志》】
本志材料有甲类已载而又见之于乙类者,则乙类从略,第于其下注明参看某类。
排字 本志排字分四种,每类名目,用极大者;每章标题,用较小者;节款标题及正文,用又较小者;双行夹注,用更又较小者。至志名,每类名则横排于每页之顶,类名列志名之上或下。页数名用亚拉伯字横列于每页边际之中。
正文或夹注遇文义不相属时,或同行或另行,均空二格。
分类 本志原分十五类,因辟“志乘”一种,容纳历次序例、修辑氏名等类,【本次序例、氏名,另入卷首】于是共成十六类。
装订 本志共分六册装订,每册载一类或二类、三类。另制一简明总表,印于每册面壳后半页,以便检查。
关于各类者
志乘志 分四系统,编辑曰“旧志稿”,曰“旧志成书”,曰“新志续修”,曰“新志付印”。
志中各门类譬如舟车所载之货物,志体本身譬如载货物之舟车,编辑志书譬如社会上供求中间之介绍人,此种介绍人,对货物固当尽量介绍,对舟车亦应尽量介绍,何则?社会需要不仅舟车中之货物,舟车亦一种货物,亦一同需要也。从来方志,多只详本次之所以成书,鲜详前次之所以成书,【新成之志原无前志者,又在例外】是昧于志身之沿革与志中各门类之沿革同一重要也。本志之辑,不过补充前人所略之范围,并非标新领异。
方志有将旧志之序跋附列于新志之末者,盖已知此等序跋之重要,特其动机仅在保存艺文,故范围只及序跋。本志更扩大之,及于例言、修纂氏名、经费状况,以及诸有关系之动作者,亦援附列序跋之陈例,不过取整个性、系统性耳。
此种载货物之舟车与各种货物关系最密切,而为运载货物之先决问题,故以之列于各志之首,与卷首之“舟车”相衔接。
以后每续修一次,即将本次之新历史列“卷首”,移旧卷首者入本志,【本次续修之活动状况,亦入本志】逐次递相介绍,则每次造舟车之工师,有比较有弃取,而舟车于是进步矣。介绍已往,希望方来社会人类应尽之责任无往不然,不仅此也。
地理志 分七系统编辑,曰“地图”,曰“建制之部”,曰“天然之部”,曰“区划之部”,曰“使用收益之部”,曰“无收益之部”,曰“天度气候之部”。
平邑正式隶入国家版图,经过明、清、现代三时期,地图应绘此三种沿革图。惟邑中太缺乏此项人材,暂从略,仅载现代图。旧《志》之名胜图亦从略,完善美备,有待于后之续修君子。
从来方志对于建置沿革,多征引考证。窃意凡关系吾黔者,荆州、梁州、越国、象郡、夜郎、牂柯、羁縻州等,博雅宏识,辩论纷纷,千年悬案,莫能厘定,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且《省志》、《府志》版图较大,尚可如此著笔;百里县邑,弹丸黑子,今日且地广人稀如此,益前益属不毛,恐起当时之人而质之,亦鲜悉其状况,此其难一也。整理时参考无书,时间上又受限制,此其难二也。兹于此节,只遵照续修新《贵州通志》稿,略事摭拾,备数而已。凡《通志》稿所依据、所征引之书,概从省去,以《省志》不久印出,可于彼书察此种历史也。
从来《地理志》多侈谈八景,全县有八景,附郭有八景,一山一水亦有八景。窃意风景构成,绝非印板,何以不多不少如是巧合?兹从省略。旧《志》之“天马西来”等,第各随山水风景,附注于下。
旧《志》疆域交界,纪载甚详,惜其标准,多凭村寨,实则地方毗连,尚有山原河流,且皆系屈曲为邻,非用图表决不能与之吻合。兹只记大略,请阅地图参考。
旧《志》之古迹、邱墓,系附着地面之物而非地,兹移入他志。
凡在地理上只占区划、【如邮递之类】地面【如城垣、官署、村庄之类】而实非纯粹之地者,方志多囫囵叙入地理,兹皆一一分别之。
旧《志》之天文中不谈分野,已较他志进步。惟叙入灾祥,更因灾祥叙入关圣汗战则又不妥,兹皆取系统性,移入他志,第保留其中“气候”一节,扩大之而名之曰“天度气候之部”。
民生志 分六①系统编辑,曰“人口”,曰“语言”,曰“生活”,曰“群众组织及交际”,曰“岁时伏腊”,曰“婚丧”。
旧《志》之户口,载《食货志》中;民风、苗俗,载《风土志》中。兹取系统性,皆并而为一。
旧《志》只略载婚丧而不叙生活,更不叙群众组织,兹皆取整个性扩大之,以成社会整个状态。
从来方志对于生活及群众交际、组织而不谈者,意殆以为此乃县县所同也,非兹地所独有也,且又鄙俚琐事也,固也。然舍此等共通境况而不载,不足以表现整个民生也。民生为极重大之问题,安能目为鄙俚琐事也?如必以特殊者为标准,如祭祀,如学宫,如蠲恤等,各行省皆同,志乘又何以千手雷同,津津乐道耶?总之,修地方志,当自地方立场言,当纪述地方之整个事实,并且“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古有明训。本志窃取“不贤识小”之义,以为愈小愈与社会实状况相合,方有求小未能之愧。
风俗习惯,无一不由生活中表现。生活可以吸收之,而俗习不能该括生活。方志每以搜奇志异的动机或讽刺讥讪的态度对此,故用“风土”之名。本志在取材上、动机上、态度上完全相反,命名之不用“风土”者,此也。
“苗”、“仲”、“仡佬”、“杂色”,民族中如龙家,已随插花划出,则取属地主义,不复再赘。余之各民族,有逐渐模仿汉人而蜕变者,有不复承认而讳饰者,苟必为精密之叙载,一则调查困难,一则恐伤
①六,原为“八”,误,据后文改。情感。【户口调查表中原载明某寨有何族若干,皆删去,只于住居内略叙及者,以此】兹仅就能知之范围内纪述之,在社会不愿呈此裂痕,在志中不愿生此鸿沟也。“狎”、“仡佬”字体,亦改为“仲”、“革老①”云。
此志系整理时编辑,全无蓝本参照,所费工作较难。“民生”之名,用古人“国计民生”之义,幸勿疑为含有任何投机作用。此种事业,原无何机之可投也。
官治志 分八系统编辑,曰“官厅之设立”,曰“官厅所在之建筑物”,曰“官厅之内部组织”,曰“官厅政务大略”,曰“官厅典礼大略”,曰“官员姓名”,曰“名宦纪传”,曰“土司”。
旧《志》只载官厅之实体方面,故称“秩官志”。兹取整个性,加入活动方面之政务、典礼,故名“官治志”。
旧《志》对于明代世袭之卫职等,有登入《人物志》中者,意殆以为此等职官系土著人物也,殊不知其先皆系外地之人。所以土著者,系因袭职,而其所袭之职,又系本卫之官,与本卫土著人仕宦他方者性质不同,故仍照其事实,移入本志。
土司本已过去之职,其地段又随插花划出,设我县削之而不载,新隶之县又以为原不系属而不录,必将漏落,故取明、清代中之属地主义,一律叙述,以成当时整个官志。
自治志 分四系统编辑,曰“自治之预备”,曰“自治之成立”,曰“自治之沉寂”,曰“自治之转机”。
此为近代新发生之事实,在旧《志》中无蓝本可摹,在档案中更鲜材料可访,且又系整理时新编者,粗疏脱漏,殊自愧也。惟引起端倪,附益扩充,自有后之续修君子。
教育志 分九系统编辑,曰“学宫教育”,曰“书院教育”,曰“义学教育”,曰“私塾教育”,曰“教育之改进”,曰“教育机关及法团”,曰“学校教育”,曰“社会教育”,曰“文化事业及县外教育之补助”。
旧《志》不知学宫具两地位,一属教育系,一属祀祷系,一叙学宫,便纠缠祭祀。又不知当时握教育之实权者在私塾,竟阙而弗载。
①革老,今作“仡佬”,下同不注。兹将祭祀移入祀祷,加入私塾,以完成旧式之一阶段,再继续新式教育之一阶段。
学宫、书院,若照旧《志》只载一囫囵之实体,实令人莫明当时教育之实况,故不能不旁叙及考试。
廪、增、附生即学宫肄业之员生,旧《志》竟以之与五贡、举人等述于《人物志》中,益令学宫成为冷坛废庙。兹移入之以归系统,以表显学宫之正面作用。
方志中有《学校志》,只载学校本志,因顾及社会方面之私塾及社会教育等,故不曰“学校志”而曰“教育志”。
武备志 分三系统编辑,曰“明代”,曰“清代”,曰“现代”。
旧《志·武备志》中有“师旅”一目。师旅乃临时发生之兵事,并非一定之兵制,兹移入《事变志》。
县公署之民壮,亦武备之一,旧《志》不载,兹考他志补入。
交通志 分六系统编辑,曰“驿递”,曰“信局及专丁”,曰“邮电”,曰“路政”,曰“输运”,曰“行台及旅店”。
旧《志》邮递列入《地理志》,不知邮递只占地理上一种区划,不能并其组织、其活动而皆纳入地理也。兹特独立成一志,更补充各系统以成一比较整个之交通。
旧《志》对于行台,只载一署名而不详其作用,整理时屡有人持以相问者,爰据旧日所略知者叙入,并顾及社会方面类似此者之旅店。
祀祷志 分八系统编辑,曰“祀典”,曰“祀孔”,曰“各庙祭祀”,曰“各坛祭祀”,曰“行香及祈祷”,曰“法定以外之祀祷”,曰“各坛所在”,曰“各庙所在”。
方志中有《秩祀志》,专载祀典所容许者。本志因顾及社会方面,不能拘束于祀典,【祀典在县中不普遍,社会上种种祀祷极普遍】故不曰“秩祀志”而曰“祀祷志”,因其中取材各殊也。【有害善良风俗之祷拜仍在屏斥之例】
释菜与释奠并称而并重,旧《志》未叙及,兹特补入。
旧《志》坛庙、寺观入《营建志》,文庙入《文治志》,不知文庙亦由营建而成,各坛不卑于文庙。分析欠妥,兹故合并为一,并扩大之,补充之。
坛庙、寺观为祀祷而营建,并非为营建而营建。他如城垣、官署、坊表等,方志亦多载入营建。窃意此种皆为其他而营建,亦非为营建而营建。本志不特坛庙、寺观不入营建,即城垣、官署等亦不入营建,各因其系统归纳,各历叙其因革,则营建自在其中。志中全无营建之目者,以此。
祀祷在今日,只社会之风习;在明、清,更为国家之要政,而皆含教育之性质,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又所谓“神道设教”也。兹故以之特立一志。
经费志 分八系统编辑①,曰“丁粮”,曰“杂税”,曰“祀田租”,曰“学田租”,曰“头人夫马火把客田租”,曰“屠捐斗息及各款”,曰“备荒恤贫之部”,曰“结论”,【附省、县各款收支概况表】曰“附录”。
旧《志》经费只《食货志》中一目,仅叙官俸、驿费等,至祀田、学租,则散入学宫、学署、书院、义学之后,意似以为官家支用金钱,方为经费,而不知不论公私,凡收入支出,或金钱,或货物,皆经费也。且“食货”之名,似就实体言,若兼及致用,其妥协不及经费,故取经费之名更扩大之,以容纳各项租谷或金钱,特成一志,以代旧《志》之“食货”。
《食货志》中叙土产,附及市场;述蠲恤而载普济堂,纪积贮而列各种仓廒,深知土地、房屋皆一种货物,即无异一种经费,兹从之,即“备荒恤贫”章是也。惟市场究不宜置之于此,蠲免系临时发生之不定者,亦不宜置之于此。兹故移前者入《地理志》,后者入《事变志》。
经费含收入、支出两义,第一系至第六系皆系收入,结论中方载支出。旧《志》食货之收支,半多囫囵,兹皆一一分析之。
凡以上各系未便列入者,载之附录中。
业产志 分十四系统编辑,曰“农业”,曰“牧畜及狩猎”,曰“工业”,曰“矿业”,曰“商业”,曰“水利业”,曰“实业以外之业”,曰“关于各
①据下文,连“附录”共九项。业之机关法团”,曰“动物产品”,曰“植物产品”,曰“矿、工业产品”,曰“商业物品”,曰“非固定工作或贩卖之品”,曰“经济上之用品”。
旧《志》对此仅述土产,附入《食货志》,太欠完备。兹取整个性、系统性,扩大补充,独立而成一志。惟如动植物之形态等,凡今日另有详瞻专书者,兹只列名目而已。
业除实业外,尚有他业。兹又与物品同编,命名之不用“实业”者,以此。
商业品及非固定工作或贩卖之品,此当就整个社会之贩卖上、需要上观察,不能以非我所产,屏而不书。若阙去之,社会之贩方、用方,两不完全,故对此种物品,当取销场所在之属地主义。
从来志乘对工作品只载特殊者,否则一概阙如,而不知一旦阙去,则整个社会之制造上、应用上亦两不完全。本志必一一列之者,就全县社会立场言,亦援各志详学宫、蠲恤、祭祀等之例。
从来方志对于经济上之用品完全不载,欲知其县或用银,或用钱,升斗、戥秤之大小,皆不可能。兹故特辟此一章,惜仅凭个人所知,仍多挂漏。
人物志 分“题名”、“纪事”、“坊表坟墓”三大部编辑。“题名”之部分四系统,曰“科目题名”,曰“选举题名”,曰“毕业题名”,曰“耆寿题名”。“纪事”之部分三系统,曰“男系纪事”,曰“女系纪事”,曰“宗教系纪事”。“坊表坟墓”之部分二系统,曰“城乡坊表表”,曰“名人坟墓表”。
科目、选举、毕业缘因于制度,于每类题名表之先,略述制度以见源本。
题名之人,只取题名之一节,不分已否存在;纪事之人,生存者不录;节孝中年已五十以上者,不在此限。
男系纪事中分“德行”、“政事”、“武功”、【此三类中容纳旧《志》“乡贤”材料】“忠义”、【容纳旧《志》“忠烈”材料】“艺术”【容纳旧《志》“流寓”、“方技”材料】五类,不用旧《志》“乡贤”之名者,以一用此名,便生请入乡贤祠已否问题,不能以祠祀绳人也;【原已请入乡贤祠者,仍于其人条下叙明】不用“隐逸”之名者,一则隐逸之标准似乎难定,二则可称隐逸之人必有一长足录,尽可于他途纪载,毋取此类似无业游民之名也;不用“流寓”、“方技”之名者,流寓人多以艺术见长,艺术可以吸收方技,故合而为一,对流寓取属地主义也。
题名及男系纪事部中人物,如其住居外县而入本县学籍者,则取学籍主义;住居本县而入他县学籍者,则取属地主义;其学籍、其住居皆在外县而其祖若父实系本县之住民者,则又因先代而连类及之;如一切皆无,仅有功德于本县者,则因其功德及之。至于女子,外县嫁入者,从夫系;本县嫁出者,从父系。
新拨入插花地面之先代人物,设我县取现代之属地主义不收,如他县亦取此项标准删除,势将两无所归。本志于此则追溯以往,概照访册登录,惟每类皆附于本县人物之后。【至此中人物有无更寄学他之外县,或他之外县人有无寄学插花地面之学籍,访册未详】
女系纪事部中,扩大旧《志》节孝,加入贤明、艺术而不标。从来志乘“列女”名目者,盖从前女性,社会上不露头角,仅在闺阃以内,列女可特别成一区域。自今以往,男女一律参加社会活动,所谓毕业题名、选举题名等,将与男子一律同登。女之一字,只能于性别上存在,不复成一旧式范围,岂可再树“列女”之名哉?编辑之初,原拟打破男女界限,无分两部,嗣以此中有“贞节”一项,男子少所比拟,而此种主张,或待诸下次之修纂者。
人物当然以生存时代为先后,惟“节孝”中人多不载生存时代,只注请旌时代,然有越二、三世始请旌者,有及身而请旌者,苟只凭请旌时代排列,仍多舛于其人之生存次序,未与请旌者更无从序次。兹除照旧《志》先后外,概从访册次第,此中并无若何轩轾。
男女纪事部中多有割股一派,在旧式社会早已非难。编辑之初,屡欲屏弃,嗣思此派多出蔀屋细民;蔀屋细民之得列此中者恒鲜,如并此而删之,将不益为达官贵人所独占乎?仍一律录之者,期望后之采访志料之人,多方注意平民之意。至两部中虽特标“艺术”,而得人无几,尤惭闻见之未广矣。
旧《志》中“乡宦”一目,最无谓,如立此目,则凡县中仕宦者当一例登入,将不胜其繁;如仍择其人德行、政事、武功等中一节而纪载,自有他类可容,奚必多此蛇足耶?故舍之。【旧《志》此项人物无几,已入他类】至“仙释”一目,即兹之宗教系中人物。
人物纪事,从来志乘或主张大传,或主张小传,均皆偏见,甚至有同一志中同一人物,既有小传,复有大传者。窃以志有志体,当相题行文,适可而止。旧《志》此项材料多失之长,【如一人已于科名中载其举人、进士,纪传内又复加详叙】致与私家谱牒无殊,故删节之。
坊表无论存在已否,一例登录。名人坟墓,以其墓地较出名者载之。【采访册中原少故也】
艺文志 分三系统编辑,曰“整部著述”,曰“单篇散文”,曰“单篇韵文”。
整部著述为新扩充之材料,旧《志》无以本县人或新拨入插花地面之先代之人之著述为限,此外之人,其著述有关系于本县者,则以其著述为限。【名传而稿失者,仍存其书名】
单篇散文之标准同上例,惟其作品皆以有关系本县者为限。
单篇韵文之标准亦同上例,惟在本县人或插花地面内之人之作品,以不受空间上之拘束者为限。【例如诗中之雁字、麦浪、灯花等什,并未注明地名,不能谓此等非本县所有物事】
旧《志》诏、谕删除。【诏、谕有关系一时制度之因革者本应登载,然此类太多,仍不胜其登,省志可采,县志似不必也】
凡生存之人之作品,均不录。
事变志 分六系统编辑,曰“兵事”,曰“会匪”,曰“灾异”,曰“疾疫”,曰“祥瑞”,曰“赐给蠲免”。
旧《志》之师旅,兹纳入“兵事”;灾祥,兹纳入“灾异”;疾疫、祥瑞、蠲恤,兹纳入“赐给蠲免”。赐给蠲免多因缘于灾祥而发生,故以此殿之。
兵事中之主体,因标准难定,概不加断制名词,只书为某某之役、某某之兵。
方志有“年纪”、“大事纪”等名目,用编年体记载地方上之兴革。本志不如是者,一则遵从时贤“历史以事为本位,以纪事本末为体裁”之义法,故不用编年纪载;二则其凡有类可归者,原可分叙入各类,无专标“大事”一门之必要;三则元代以前之事及近代眼前之事,【档案多不能考】大多困难调查,更乏大事之材料,故除将凡兴革之有类可归、有材料可采者分叙于以上各志类外,其具有流动性、时间性,多系临时发生而未便纳入以上各志之材料,悉载于此。名曰“事变”者,取变易迅速、流动无定之义。
杂稽志 分五系统编辑,曰“地基”,曰“古物古迹”,曰“嘉话”,曰“神话”,曰“补遗”。
旧《志》无此类,他志有,然他志载有流寓、方技,而流寓、方技多半艺术中人物,列之于此,殊欠郑重。旧《志》载入《人物志》当矣,兹仍从旧《志》。
此类范围极宽,无物不纳,惜访册中相当之材料太少。
方志中“补遗”系另立一类,窃意此类中亦无物不纳,仍“杂稽”义也,故以之附此类而结束全志焉。
关于缺点者
考证空疏 衣食奔走,学殖荒落,家徒四壁,无力购书,求之全县,无一公共之图书馆,无一讲究之藏书家。从事整理时,求一地理上、历史上、制度上之参考书而不能得,求一他县五种以上之志书而不能得,求一关系志乘上之比较完全的县档案而不能得,【兵燹以前者固早为灰烬,即光绪以来者,如官署、塘房等修葺,孝廉、方正之人名,总团、分团诸名目,清末及民国初年之自治区域,第二次当选之城议事会议员姓名等,均无一完全档案可稽】求一关系志乘上之私家著述而不能得,【除一《兵燹事略》外无他品】故本志材料凡涉及考证上者,千疮百孔,极欠详赡。
材料挂漏 材料基本于调查,而调查时有种种之障碍:一曰“匪警”。本志发轫于民十四年(1925),自十四年(1925)至今皆有警匪,十八年(1929)政变后更炽,益边远区域益出没,致采访时多裹足。【即冒险而至,亦匆匆去来,不敢久留,详细调查】一曰淡漠。城乡张贴广告,征集各项材料,除以一二节孝应者外,绝无其他。【投稿者极少,讥责者极多】一曰讳饰,如苗、仲等族之风俗习惯,询问之时,往往讳饰,全凭平日之冷隽的观察。【如平日不注意,此时仍无所得】一曰“偏倾”。从来志乘,往往不过问全部社会,养成一种偏倾的眼光,恒具此种眼光采访,此无容为采访诸公讳者。由此种种原因,遂产生挂一漏万之材料。
叙述粗率 整理本志,叙述各项事物,均未能精密体认,时间又复迫促,遂致下笔粗率。且有时弃取原稿,竟点金成石,累己累人,谬误非浅,僭妄尤无忌惮。
二十年(1931)四月整理委员会识
知识出处
《平坝县志》
出版者:贵州民族出版社
本书系统的记述了平坝县的志乘、地理、民生、官治、自治、教育、武备、交通等发面的发展和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平坝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