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衣食住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41
颗粒名称: 五、衣食住行
分类号: K890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衣食住行方面的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俗

内容

服饰:境内各族居民男女服饰,民国以前有大襟长袍,对襟短衣二种。一般士绅着长袍,劳动者着对襟短衣。清时男人留长辫,劳动者着对襟短衣。清末民初,境内大部分妇女头挽发,戴网子,或剪短发、梳长辫、穿长袍、穿大襟短衣和宽裤脚的裤子、系围腰,部分妇女缠足,民国中期逐渐革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镇居民以中山服为主,个别中老年人着长袍。20世纪80年代,境内服饰呈多样化,以西装、夹克为主,城乡流行。90年代后,妇女统穿短衣、长裤、少着裙,衣色以蓝、青、花、红为主,着流行时装,服饰头饰多样,城乡差异不大,富者饰金戴银。
  饮食:民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以大米、玉米为主食。70年代,大米为主食,玉米、面粉、面条为辅食。80年代后,以大米为主食,面条为辅食,玉米转作牲畜饲料,红苕、洋芋、豆类转作蔬菜,猪肉、鸡、鸭、鱼、蛋类均产品丰富,加有牛羊肉普遍供应,大米用量随之减少。
  饮茶、喝酒、嗜辣为一般人所好,故有“每膳必辣”、“无酒不成礼”之说,饮茶是待客的见面礼,亲戚朋友相聚,社会交往需有酒,红、白喜事以酒为头,故有“无酒不成席”之说。
  居住,民国时期以石板房草房为普遍,石板房以石墙木柱合成,草房以土墙木柱合成。一幢五间或三间,设有“堂屋”贴“神榜”,有的加建厢房组成院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发展,茅草房逐渐消失,翻修新建。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房屋全是砖混结构,平顶几层,90年代后,屋外墙增加装饰,贴瓷砖,室内铺地板砖,富者室内装饰更为华丽。
  行路,民国时期,富者出门骑马坐滑杆,贫者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远程乘车,近程步行。20世纪60年代后,乡村公路大多建成,有汽车、马车、自行车,远行乘汽车、火车,自行车普遍。80年代后,农村人进城都乘大客车、中巴车。富者坐出租车或骑自有的两轮摩托,公路上步行的人明显减少。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