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着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17
颗粒名称: (三)衣着变化
分类号: C913.3
页数: 1
摘要: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轿子山镇农民衣着变化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生活

内容

20世纪50年代,境内农民群众的服装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小布),中青年男性上衣多为短对襟布纽,老年为长衫布纽,女性视民族服饰而制。
  60~70年代服装布料为青、蓝、白三色平板布(粗榜布)。随后布匹拥有“卡机布”、“涤卡”、“涤确良”、“灯草呢”等布料。农民穿衣用布凭布票定量在指定供销社购买。服装款式:中青年男性上衣制作为“青年装”、“战士服”和“中山服”。
  80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消布匹凭票计划供应,各种合成纤维、高档毛料、毛线、涤棉、羊毛衫、皮革等布料和衣裤繁荣市场,各种款式新颖的服装丰富多彩。任由爱好者欣赏购买,满足人民穿衣的需求。境内70%的农民群众改变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以及服装单一的状况。衣着的变化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