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906
颗粒名称: 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分类号: F204
页数: 2
摘要: 1986-2002年轿子山镇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科技

内容

1986年,在境内推行小麦“百黔565”良种试种,推广面积达2000亩。“贵农10号”,推广500亩,指定木头寨村试种。
  1987年,在扁山袁金明茶场推广杂交玉米“中单2号”,试行地膜覆盖,面积15亩,亩产达840公斤,同时推广“中州1号”16亩,亦达高产。
  1987年,在木头寨、大硐口村推广两段育秧和旱地分带轮作,推广成功,此后广大村民自觉实施。
  1987年,在木头村袁金明、夏永才两户的五亩稻田推行最早杂稻种“Ⅴ优64”、“汕优64”、“Ⅴ优88”进行试种,试验成功。
  1988年,在木头村推广杂稻种“Ⅴ优77”,面积50亩,推广成功。
  1989年,在扁山茶场推广最早杂交油菜“3235-11X奥罗”,效果一般。
  1990年,境内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项目有:1.小麦宽幅套种高产示范,在木头、新寨、单家屯、青山、大硐口五个村实施。2.贵州玉米新品种在袁家屯至平桥河公路两旁实施。3.地膜覆盖玉米高产示范在大硐口村实施。4、杂交油菜育苗移栽在木头村实施。
  1991年,镇投资在跳蹬场建杂稻育苗温室一间,面积30平方米,用叠层木架,分盘育苗。
  1992年,在青山村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在大硐口片区推广营养袋玉米移栽技术,实现高产,推广成功。
  1993年,在木头寨、单家屯、各什、大硐口四个村大田坝推行水稻宽窄行拉绳插秧,长势很好。
  1995年,推广水稻“4-8-5”打点定距拉绳插秧。地点:安轿公路沿线,各什大坝。此后,逐年增加面积推广,1998年后,全面实行“4-8-5”行距、窝距栽插。
  1996年,在境内大地湾移栽试种杂交油菜“油研六号”、“黔油10号”, “黔油10号”试种效果好。
  1997~2002年,全镇37个村全面推广杂交水稻符合地区条件实用的优良品种,杂交玉米良种,100%的用“4-8-5”行距、窝距、双行距的水稻栽插,亩产高,农民公认。营养袋杂交玉米移栽,亩产高,普遍实施。
  2001年农推站在大地湾试种杂交玉米“776”号,试种成功。
  1985年,从广州军区后勤部引进“快速养猪法”,当年在境内木头村进行试验获得成功。示范18户,养猪253头,喂养3~6个月,出槽209头,收入36310元,获利8281元,户均获利460元,之后在境内大部分村推广。
  1981年,从省植物园引进“人工栽培天麻技术”,木头村袁金明、水井坎村帅国龙均获得可观收入。
  2002年,镇引进节能技术,全镇有112户修好了沼气池,用上沼气作燃料,代替用煤,省钱、省力又卫生。
  化工科技:1964年,境内普遍施用“氨水”给玉米追肥,开始出现传统施肥亩产低向施用化肥后亩产高的变化,三年后“氨水”停产,由“碳酸氢铵”、“尿素”高效化肥代替,至今仍续使用。
  气象方面: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准确的天气预报给农村农业生产的农作物提供预防和保护作用。20世纪70年代,白坟、大硐口利用购买的钢管长1.3米,直径为10厘米作炮管,装上撞针,领取上级管理部门定发的炮弹,建立了“防雹站”,小小的“土机构”,当时对周围村预防雹灾起了一些作用,2年后停止使用。80年代以后,每遇雷声大作的天气,西秀区北郊防雹站发出的军用炮弹,在境内西北面的天空隆隆声响,这部分地区从未遭受冰雹的破坏。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