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广播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97
颗粒名称: (四)广播电视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境内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文化

内容

1.广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对发展广播事业重视,1958年前,境内较大的自然村通广播,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政策为主。1958年后,农村普遍发展广播,形成广播网,公社设立专门的广播站,专人负责。公社广播站受区广播站和县广播站的双重领导,公社广播站人员由公社党政管理,业务工作由区站联系,县站统一管理。广播人员不属国家编制,开支由各公社自行解决。1967年的广播站曾实行军管一段时间。
  1971年公社建立广播站,设专职广播员1人。区广播站建立扩大机站,向各公社传送讯息。次年,广播站配备收音载波两用接收机,向各大队播音,连村公路行人平时来往较多的地方都安装有立杆广播,随时可听到中央台和省台的广播节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公社扩大了由党政领导的广播站规模,多配备1名工作员协助站长工作,帮助村里管理人员掌握广播技术,各村配设了三用机,可自行通过广播宣传上级文件,播放村规民约,又可为村民的要事需要播放提供方便。1990年后,家庭电视逐步普及,境内广播数量锐减,各村级组织掌握的广播,也只是在重大事情上使用。
  2.电视
  1976年,境内建有青山电视台,是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逝世,村里的群众跑到青山电视台看北京设灵堂悼念毛主席的情景。1978年以后,境内10%的村民户开始有了黑白电视机。十年经济的发展,90年代,境内农户,90%以上的有了电视机,大部分是彩电。随着经济的发展,1995年后,凡是建新房就换新电器,青年新婚家庭都在往配置大屏幕电视机的方向发展。为满足广大群众多频道收视的需要,镇政府于1996年在本寨村设卫星接收天线,能辐射5公里内的所有村寨。镇文广站在离政府所在地较近的村将34套节目安装闭路电视,较远的村有私人经营的闭路电视或自购“小铁锅”收视,37个村的电视已普及,收视效果也不同程度地提高。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