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回族的民间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95
颗粒名称: 5.回族的民间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1
摘要: 轿子山镇境内回族的民间文化。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文化

内容

回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乾隆十七年(1752),湖南人马青云带《古兰经》三十卷来安顺传教,随着传教而产生的回族文化开始在境内流传。
  境内回族612人,分居在木头、厦耳、云盘等村,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云盘村。族内有严格的教规,侵占私有财产者受严刑处罚,严禁食用经书上规定的禽肉。回族人死后,必先洗净,用白布包后行葬,头北脚南,面向西方,不用棺木,不看日子,由族中认定的惟一组织者“阿訇”言定。官民一等,葬礼不二。死禽不食,按经书规定宰杀的即可食。
  回族的节日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登霄节、阿舍市拉日、拉特夜盖特尔夜、德国麦节等。其中以圣纪节为第一隆重,每年三月九日或十二日举行一天,其余节日,按定时亦有表示。
  回族人有自己建立的寺庙“清真寺”。
  回族的语言文字,由于历史原因,境内回族普遍讲汉语,习汉文,以汉语、汉文作社会交往的工具。很多人家用汉文续家谱、定字辈。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只在宗教活动中才使用。因此,在境内回族中阿拉伯语保留极少,只有一些名词,人们尚能说出。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