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88
颗粒名称: (二)民间文学
分类号: G127
页数: 5
摘要: 轿子山镇民间传说、苗族民间神话故事、苗族诗歌、苗族的语言文字、回族的民间文化几方面内容的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文化

内容

1.民间传说—天鹅孵蛋和淌米变水的故事
  古时,境内本寨岩上一臧姓土司祖父去世,派其家丁到普定白鸡堡去请阴阳先生看地葬坟。天色已晚,便安排其在阴阳先生卧室隔壁歇息。深夜,家丁听到阴阳先生夫妇俩闲谈其真龙大地秘诀:“无真龙大地不揭马鞍,有真龙大地才揭马鞍罩着,不表真言,仅指在放马鞍左右掘井下葬,马鞍罩着处即真龙大地,如露真言掘井下葬,将害我眼瞎”。
  次日,家丁接阴阳先生至臧家,速把昨夜选真龙大地之秘密告知主家。土司安排好家丁,牵马备鞍与老阴阳前往石人大坡方向。见老阴阳揭鞍罩地,家丁就揭开马鞍掘井,阴阳先生见秘已破,面如土色,嚎啕大哭,道:“亏于我眼矣!”土司假惺惺安慰道:“不要紧,您老眼瞎了我家养你。”
  主家葬坟后,阴阳先生果真眼瞎了,土司家还是履行了“奉养”老阴阳的诺言。说来也怪,刚过一百天,土司家屋后原有的石窟窿竟然会淌出大米来,每天淌出来的米,不论其家人和外来客人都足够吃,但无多余,天天如此。从此后,土司家业发达,人丁兴旺,几个儿子长大做官,发达奇特。更奇怪的是后屋园里还种出了一个钥匙状黄瓜!此黄瓜被一下江人相中,视为一宝物,嘱咐土司家将黄瓜在藤蔓蓄满一百天,必重金收买。但土司心急,在第九十九天便将黄瓜摘下。恰逢一百天,下江人见黄瓜已被摘下,捶首顿足,大呼可惜!遂指点上司用瓜撬洞,瓜断,洞闭,水出,米断。
  由于米断水出,天长日久,土司家奉养老阴阳怨气兹生,认为其只是一个会吃不会做的瞎眼人,于是就安排阴阳先生天天舂米,吃不饱成了土司家的苦役劳工!此时的老阴阳后悔莫及。
  十多年过去了,徒弟闻知师傅遭遇,便到土司家悄悄往后门窥察,见师傅在舂米,怒火万丈。徒弟欲救师傅,忍怒含笑从正门进土司家,佯装不知师傅受苦之事,表明从此处路过,顺便看望师傅。土司悄悄叫家丁帮老阴阳换上新衣请坐在桌上来,备上好酒好菜,特意做给徒弟看。深夜,徒弟悄近师傅与老阴阳商议破真龙大地之计策。徒弟对土司说,“念你对我师傅如生父,我会一法术,能让你家家业更加兴旺发达。”土司喜出望外,盛情款待徒弟。
  第二天,土司家便邀小阴阳一道去看祖坟地,到坟上后小阴阳说:“好一关真龙大地!但尚差一点,如照我说的去办,七天内真主即现”。你家只要从山脚往坟前修一条小路,在路边的草和刺上浇上桐油,一路铺上钱纸至坟前,七天后直主既现。土司一一照办,到了第七天,恰逢盛夏,突起东南风,小阴阳在土司家作法,烧香后,叫其点火,自领三个家丁前往土司家坟上,火借风势,像一条火龙直奔坟前,小阴阳站在坟头,喷上一口水,口中念咒,大声吼道:“嗨,你这孽障,还不快走,蛟龙要来吃你啦!”倾刻间,山摇地动,坟从中裂,青烟冒出,仙鹅飞出。
  此时,老阴阳双眼复明,师徒二人遂连夜骑马逃离。土司家自助此衰败,遗迹残存。
  天鹅朝水洞、各什大坝飞去后在田坝中间下了三个蛋,变成三块蛋形圆石(自今一块蛋形圆石留存于新寨),而天鹅伏歇变成一座小山,在今千峰河下游与马鞍山支流交汇的三岔河处。天鹅飞走后,就形成了至今石人大坡半山方圆百余米的洼塘。而土司家屋后的窟窿里淌出的水在其家败落之后,水量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澈,成了岩上村民的主要饮用水,用这股水做的豆腐,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爱吃。
  此传说,在境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仍用其来教育后代,要信守诚诺,有恩必报,否则,就会自食其果,没有好下场。
  2.苗族民间神话故事。
  主要有《杨鲁与杨芳》、《杨梦怀》、《伏羲兄妹造人烟》、《螺仙女与阿二》、《阿五与八大嘴的斗争》等。
  《杨梦怀》的主要内容是:古时,杨梦怀兄弟七八人,自江西扬州二寨迁来,途中其余六人各散一方,杨梦怀携妻及一子途经贵阳平坝来到安顺,并成为当地苗族首领,在安顺谋一公职。因为官清正,得民爱戴而为“太岁”所忌,乃派诸葛亮设计免去公职。
  《杨鲁与杨芳》的主要内容是:杨鲁乳名“阿庭”,降生在江西一个名“阿山”苗族村寨,幼时父母丧亡,寄养于“阿荷”家。后“阿山”寨遭敌入侵,除阿庭、阿荷兄妹外,寨中族人尽遭劫难。后阿荷被迫为财主儿媳,阿庭无奈流落街头,幸得一老道相救,为徒练得一身绝世武功后,遂下山寻仇。无意间于一山洞中遇见逃亡出来的阿荷,兄妹二人为了躲过搜查,辗转逃到贵州。到安顺东屯时,阿荷已身怀六甲,阿庭为示庆祝,而在东屯设了“花场”(跳花坡)一个,以竹筒为器(即后之芦笙),歌舞声乐以娱。
  不久,追兵将至东屯,阿庭与阿荷闻讯后连夜逃至“大苗寨”(今安顺城区)。不久,阿庭做了“大苗寨”首领,为让族人有一个娱乐场所,他便在城北(今城北董家庄附近)设了一个“跳花坡”,今人称之为“杨老祖跳花坡”。
  《杨哑细羿》的主要内容是:远古时代,天上有九个太阳、九个月亮,晒得大地开裂,草木干枯。杨哑细羿用神箭射落八个太阳八个月亮,剩下的一个太阳一个月亮躲进天边的乌云深处不敢出来,人间昏暗无昼夜之分。人们叫牛马去请,太阳、月亮都不出来,最后叫公鸡去请,公鸡叫了五遍,日、月出五更。从此才叫公鸡报晓。
  《伏羲兄妹造人烟》的主要内容是:“洪水朝天”的时候,人都被淹没了,只剩下伏羲兄妹二人,他们结为夫妇,生了怪胎。夫妻二人拿到三岔路口砍成一百块,丢到一百处,第二天变成了一百个村寨。丢在石头上的姓石,丢在李子树上的姓李,出现了一百姓。兄妹成亲生怪胎,从此兄妹不婚配,同一祖宗不开亲。
  《螺仙女和阿二》分前后两部分:古时,各地豪强争夺地盘,民不聊生,孤儿阿二为人忠厚老实,终日勤劳仍不能糊嘴,20多岁无法成家立业,螺仙知道后变成少女,与阿二结为夫妻,螺仙女勤劳聪明,小两口男耕女织,生活美满。有一天,国王出游路过,看见螺仙女美丽无比,要娶螺仙女为王后,螺仙女迫于国王的淫威,答应跟随国王进宫。第二年春天,阿二沿着螺仙女进宫路上偷偷撒下的油菜籽长成的油菜花,找到了王宫。在子民百姓庆祝王宫打春牛的舞会上,已做了王后的螺仙女巧妙地借用群臣的力量杀死了国王,拥阿二为国王,从此,阿二和螺仙女爱民如子,国家很快富强起来。
  《阿五与八大嘴的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八大嘴”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杀死了阿五的四个哥哥。阿五联合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大家的智慧,一举杀死了“八大嘴”。
  这些故事赞颂民爱清官,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婚姻、家庭。
  3.苗族诗歌
  诗歌在苗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分为叙事诗、情歌、酒歌、芦笙词、祭祀词等。有《迁徙歌》、《开路悲歌》、《祭祀词》、《酒歌》、《芦笙词》等作品。
  《迁徙歌》记述古代苗族的迁徙史内容的歌词。
  《开路悲歌》属祭祀词,又称“吊丧歌”。对亡人“开路”结束时,开路师唱诵的歌。祭祀词里还有《开天劈地歌》,反映古代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产生变化的朴素认识。
  《酒歌》,苗族素喜以酒待客,在众多酒礼中,应邀客人进门要唱歌,席间也要唱酒歌。因此酒歌又分为《拦门酒歌》和《席间酒歌》两类。多见于婚娶或节日喜庆场合,由中、老年男客唱诵,多用苗语唱。
  《情歌》,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中的瑰宝。境内苗族的情歌数量多,艺术性高;内容丰富,感情强烈。自古以来是苗族人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媒介。
  4.苗族的语言文字
  (1)语言
  安顺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其中“蒙阿里”(小花苗)、“蒙阿志”(水西苗)和“蒙阿懂”(古懂苗)操作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蒙擂”(锅圈苗)和“蒙乖”(白苗)操滇东北次方言。在各次方言、土语内部,因支系的不同又有很大差异。
  苗族语言声母有塞擦音(totohtatat)、小舌塞音(pph)、清鼻音和送气清边音(mnmhnh);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操音(mpnhsntnte);有腭化唇化舌根音(pjmqkwnkwnw),韵母有一个鼻音韵尾,声调分成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2)文字
  明清以前,安顺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清朝中期(1844~1888年),英国白德里和党居仁到安顺开办教会学校,与苗族杨庆安合作,研制一种以安顺音为标准音,以拉丁文字为基础笔画的表音文字“苗文”,后来未重视,苗文没有推广和运用。民国时期,推行“注音字母语文”,吸收境内苗族青年杨文周、王超侯二人参加地方方言讲习所学习,后期没有推广,只有极少数苗族知识分子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苗族文字的发展,专派工作组调查研究苗语,为苗语的几种方言创造了一种文字。1957年在境内孙家庄乡开办了苗文班,推广试行苗文,推行效果好。“四清”、“文化大革命”时期试行工作被迫长期停止。
  境内苗族由于分散居住于多民族同居的村寨,长期交往,苗族人通晓汉语。加上各民族统一接受汉语教育,现今苗族普遍运用汉语作社会交往的工具。
  5.回族的民间文化
  回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乾隆十七年(1752),湖南人马青云带《古兰经》三十卷来安顺传教,随着传教而产生的回族文化开始在境内流传。
  境内回族612人,分居在木头、厦耳、云盘等村,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云盘村。族内有严格的教规,侵占私有财产者受严刑处罚,严禁食用经书上规定的禽肉。回族人死后,必先洗净,用白布包后行葬,头北脚南,面向西方,不用棺木,不看日子,由族中认定的惟一组织者“阿訇”言定。官民一等,葬礼不二。死禽不食,按经书规定宰杀的即可食。
  回族的节日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登霄节、阿舍市拉日、拉特夜盖特尔夜、德国麦节等。其中以圣纪节为第一隆重,每年三月九日或十二日举行一天,其余节日,按定时亦有表示。
  回族人有自己建立的寺庙“清真寺”。
  回族的语言文字,由于历史原因,境内回族普遍讲汉语,习汉文,以汉语、汉文作社会交往的工具。很多人家用汉文续家谱、定字辈。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只在宗教活动中才使用。因此,在境内回族中阿拉伯语保留极少,只有一些名词,人们尚能说出。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