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集资办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62
颗粒名称: 5.集资办学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2002年轿子山镇集资办学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集资办学,私塾学堂由私人共同租房或用村中祠堂办学。民立学堂,由地方的乡绅出地出钱,群众投劳修建。民国三十四年(1945),大硐口的黄元才,献出村前大园地一块,面积800平方米,带头捐资,群众投劳,修建的大硐口小学,至今仍保持原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村的庙宇、祠堂、公房用作校舍,维修经费由国家拨款、群众集资两条渠道解决。1956年后,农村实现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生产大队自建学校校舍,维修经费靠政府拨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泛地开展集资办学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1982年,境内根据“三个一点”的精神集资建校,全镇37个村就有24个村集资建校。2002年6月,省武警部队捐资12万元,镇政府出资40万元,上级政府帮助55万元新建镇中心小学,又名武警希望小学,占地1107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2平方米。第一期工程现已完工。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