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职工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52
颗粒名称: (六)教职工队伍
分类号: G4
页数: 4
摘要: 民国初年-2002年轿子山镇教职工队伍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1.队伍的发展
  清末有学堂,教员队伍形成,教员的社会地位低下,谈不上经济待遇。
  民国初年,开始对公立小学教职员进行管理。开办私塾早的郭家屯、大硐口、孙家庄、平寨、金钟院、大山等村,有私塾20班,塾师20人。民国后期,单家屯、大硐口办有公立中心小学,有教师26人。青山、平寨、郭家屯等村办有保国民学校,有教师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境内接收和录用了民国时期的公立、私立学校的教师。1953年,民办学校的出现,教师有公办和民办两部分,教师队伍有所扩大。1955年后,国家将经过正规师范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断地充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57年境内发展到72人,其中公办教师52人,民办教师20人。1958年,教育随“大跃进”发展,教师缺编,从中学毕业生中选拔部分学生充实小学教师。1960年教育调整,小学教师规模压缩,下放部分公办教师,农村民办教师部分改行。1965年,教师人数基本压缩到1958年前的教师数。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师范学校停止招生。1972年,县革委从代课教师中转正一批为公办教师。1981年,民办教师进行整顿,任用36人,试用40人,新增8人,辞退不合格的11人。1986年,民转公工作正式开展,境内至2002年共有民办教师76人转为正式公办教师,民办教师队伍不复存在。2002年,全镇有公办教师232人,代课教师14人。
  2.社会地位
  民国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教师没有社会保障,教员随时都可能被辞退,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之说。民国二十一年(1932)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从未举行过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县人民政府有教师当选为委员,成立了教师联合会。1957年,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境内几名教师受到伤害。“四清”运动,出身不好的教师,不敢大胆钻研业务。境内有4名“四清”积极分子进入教师队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知识分子被列为“臭老九”,部分教师被批判。1968年,工人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师接受再教育,接着的“马振扶公社事件”的教育,反击“右倾翻案风”、反“复辟倒退”、“批林批孔批苏修”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不少教师身心受到伤害,多数教师不主动做好教育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传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分子被列为工人阶级的一部份,教师从“臭老九”的划分中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之一。1979年,分别对“反右派”、“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中在教师队伍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大力宣传教师光荣,对教龄已满30年的老教师发给荣誉证书。1981年,对民办教师进行整顿,发给任、试用证书。1983年,对无相应学历的教师进行教材教法业务考核,发给“教材教法”过关合格证。1984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培养教师入党,同时优先解决教师子女“农转非”问题,境内有8户9名教师子女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同时提拔优秀教师任中、小学校长。党代会、人代会均有教师代表。1985年,把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至2002年已隆重庆祝过18个教师节,每年教师节的这一天,镇政府组织召开教师节庆祝会,表彰一年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及先进教育工作者,发给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1987年,首次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职称评聘工作,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小学高级教师22人,其中小特高1人。至2002年,境内已有小学高级教师52人。截至2002年12月,轿子山镇获省、地、市、县表彰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共53人,分别获得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
  3.师资待遇
  明清时期,教员的报酬是从府学和县学的“学田”收取田租支付。清末,教职员的薪俸来自于乡场个体经营者的提收,开支无一定标准,亦无固定收入。
  民国时期,公立教职员的工资实行月薪制,按校长、教导主任、高级教员、初级教员、班主任几等级别领取工资,级差较大。私塾的塾师工资,属私塾学生集筹,按月按年所得不等。民国中期,国民政府虽略有给教员加发食米津贴,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教员处境困难。
  1949年~1952年,县人民政府对境内教师采取每月发给食米,教职工每月可领得的食米数,最少者相当于普通中农水平。1953年7月改行工资制,公办小学教师按月发放工资。1955年,调整工资,工资升级。1956年工资改革,教职工按资历、学历和工作年限评领工资,取消领导干部和教职工的区别。民办教师工资,由乡村自筹。1971年,民办教师由政府每人每月补助6元,后增到8元。1982年,国家首先对教职工进行调资。1984年,国家对教职工增发洗理费、报刊费和知识分子补贴,1985年理顺工资。1987年增发教育行业工资,人均普增10%,基本工资比其他事业单位的工资略有提高。1988年,完成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后,任聘教师按所聘任的专业职务领取相应的工资,教师工资相应提高。
  1990年后,随着逐期评聘职称的继续,职称升级的人数亦随着增加,满30年教龄的老教师也为数不少,得到国家颁发给30年教龄荣誉证书,同样享受中级职称的工资待遇。教师的职业受到全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羡慕。
  4.师资培训
  民国时期,举行暑期教师学习会,培训学校教员。
  1950年初期,县教育科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社会的认识,学习人民政府的教育政策,稳定思想,搞好人民教育事业。1952年,县组织教师培训卫生防疫知识,境内有4名教师参加。1956年暑假,为推广普通话教学,教师参加县组织的普通话培训班学习,境内有15名教师参加。1974年,为了提高中、小学负责人的管理能力,县组织各校校长进行教育管理理论的培训。1994~2002年县教育局组织小学校长培训,境内先后有13名小学校长参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境内小学戴帽初中班选派了教师参加县组织的英语培训班学习。1982年,拟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选派3名教师参加电大学习。选派15名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和离职进修。乡集中教师在大山小学进行“教材教法”培训。1983年10月,全镇教师参加贵州省统一进行的“教材教法”考核。1984年,整顿“以工代干”教师,将“文化大革命”以来以招工形式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进行文化、业务考核,3人转为正式教师。1985年,全镇有65名小学教师参加县教育局在宁谷中学举办的“中函”班学习。1989年有15人领取中函毕业证书。1986年后有4名中小学教师被录取在安顺教育学院和省民院学习。1987年,部分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专业合格证”资格考核,16人获“专业合格证书”。1993~2001年,为提高教师学历,有41人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中函”班学习,部分学员未完成学业,领取中函毕业证书的35人,有17名教师参加“三沟通”在职进修,全部学员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全镇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6.21%。2000年9月,境内102名教师参加三年制函授大专培训。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