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46
颗粒名称: (四)勤工俭学
分类号: G4
页数: 1
摘要: 轿子山镇学校勤工俭学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中学课程设置有“劳作”课,开展学生的劳动训练。1950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规定生产劳动为必修课,每周安排7课时。1955年,境内学校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将“热爱劳动”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学生。1958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后,产生“勤工俭学”的新事物,跳蹬场管理区开办农业中学,以大山脚茶场为劳动基地,上午学习,下午劳动,收入归学校统一支配。是年,厦耳小学以学校园地的竹林提供原材料,组织学生每天2小时编织竹簸箕,其收入为该小学添置了课桌凳,曾参加省“勤工俭学经验交流会”。1961年,屯脚农业中学成立,办一个班,学生66人,教师有吴启尧、黄和生。课程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基,以农基课为主。带领学生种植烤烟,采茶籽打油,其收入对学生实行按劳分配。1977年,讨兑小学经营生产大队划给的5亩茶叶地,自管自收3年,共收入3000余元,解决学生书杂费及学习用品。1982~1988年,青山职中开办茶场及砂石厂,收入属学校支配。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建校活动,为学校节约开支2万元。各校点开展绿化校园的活动,组织学生种树种草,1996年,地区“两基”检查团验收时,境内小学校园绿化获得好评。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吴启尧
相关人物
黄和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