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832
颗粒名称: (1)扫盲
分类号: G4
页数: 2
摘要: 民国时期-1993年轿子山镇扫盲工作发展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称之为民众教育。民国二十五年、二十六年(1936、1937),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开展扫盲,限于城区,选拔少量不识字的男女青年入班学习,学习期限每年为2个月,民国三十年(1941)停办。当时乡村未开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3年,境内乡村办有农民夜校,由村找出有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担任夜校教师,贯彻“以民教民”的方针,掀起扫盲高潮。以乡为单位所辖较大的村,郭家屯、大山、大硐口、单家屯、木头寨、孙家庄、青山、张官屯等村相继开办了扫盲班,组织600余人入夜校班学识字。1958年,受“浮夸风”的影响,各地盲目扩办扫盲班,大多流于形式,不久即停办。1963年,扫盲班逐渐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社会秩序被打乱,扫盲班停止。1972年,境内各村办政治夜校,由政治思想好又有文化知识的村领导担任教师,学员是全体成人村民,2年后停止。1982年,公社办有农民夜校,推广“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两教双肩挑”的农村扫盲工作经验,加快农村扫盲步伐。1992年12月,被评为安顺市高标准扫盲先进单位,并授予奖牌。1996年,接受地区检查团评估验收,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合格乡镇。此后,继续做好复盲考查,巩固扫盲工作成果。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