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647
颗粒名称: (一)猪
分类号: F326.3
页数: 9
摘要: 轿子山镇家畜猪的饲养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畜牧

内容

(一)猪
  1.生猪饲养
  (1)饲养体制:历史上,生猪饲养以私养为主,农户一般都养猪1~3头,多为自养自食或上市场出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制定政策鼓励发展养猪。1957年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帮助提供猪源,扶持养猪。1958年实行“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大办养猪场,人民公社将社员私养的生猪收归集体,一时间养猪场村村寨寨涌现。1959年,严令禁止社员私养生猪,各村养猪场由于饲料不足和管理不善,生猪大批掉膘死亡。1960~1961年9月,大部分集体养猪场垮散。1961年11月,国家调整生猪政策,鼓励私养,划给饲养母猪农户饲料地,平价供给饲料,提高肥猪收购价,发放预售定金和奖售粮。1962年后,生猪存栏率回升;1966年又提倡“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形成了户户养猪局面,户均一头。公社、大队、生产队也普遍恢复养猪场,但只为应付上级检查,无实际效益。1967年私人养猪占存栏率的90%;1970年后,执行“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划给社员饲料地1~2分,母猪每窝猪崽平价奖售粮食10公斤,生猪存栏数上升;1974年后发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办养猪场,境内各大队都办养猪场,但发展缓慢,出栏率低。1979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集体养猪大部分解散。到1981年,境内三级办场养猪名存实亡。此后,由于饲料资源的增加,混合饲料的普遍推广,大部分农户以养生猪作为家庭副业,条件较好的家庭多饲养育肥商品猪,境内村寨养猪各有其特点:单家屯村距集市较近,农户多饲养生产猪;下寨村自己酿酒,专购仔猪饲养成百斤左右架子猪出售;金钟院村多为购买架子猪饲养成育肥商品猪出售,以混合饲料为主食,4~6个月出栏;水洞村也惯买架子猪饲养一年后育肥出售,猪毛重一般在100~200公斤左右,多以精饲料和浓缩饲料育肥。饲养生产猪一年出猪崽两窝,每窝8~10头,投资较少,经济较益高,适应较贫困家庭饲养。一般生产猪平时饲养简单,多以猪草为主,少放或不放精饲料,在产猪崽的前一个月才加精饲料,猪崽产下15天左右就动嘴吃食,饲养户到市场上专购仔猪饲料作小猪主食,满双月就上市出售,仔猪每头重20~40斤,每窝仔猪可出售800~1200元。随着养猪业的发展,逐步出现以养猪为主业的养猪专业户,下寨、大硐口、镜子塘等村大部分农户以酿酒养猪为主。养猪少者10头,多者30头。1984年境内养猪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36户,养猪800头。1988年,随着科学养猪方法的推广,境内出现首批科学养猪致富能人。小园村郑仕芬就是通过科学养猪走上致富道路的。随着生猪派购政策的取消,肉食市场开放流通,实行议购议销。境内生猪饲养迅猛发展,加之外地客商到境内做生猪买卖,原牲畜交易市场窄小,猪、牛同市,市场拥挤,不适应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要求。1993年轿子山镇政府投资10万元,在跳蹬场村西北长坡处修建了一个占地13亩的大牲畜市场,该市场还筑了长315米、高2.7米的围墙,内设四个栏墙,将牛、马、猪、狗分块交易。邻近几个县,安顺、平坝、镇宁、关岭、普定等地乡(镇)客商到境内市场进行牲畜交易,场交易量为猪450头,牛300头,马10匹。2002年境内生猪存栏21251头。
  (2)饲养方法:境内农村家庭养猪,一般猪牛同圈,随着养猪头数增多,大部分猪牛分圈。少数农户仍熟食喂养,母猪大多喂粗饲料,只在哺乳期间喂较多的精饲料。育肥猪分三个阶段喂养:小猪和肥猪阶段以精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喂养;中猪称“吊架子”,以粗饲料为主,加少许精饲料喂养。推行科学养猪方法后,大部分农户和养猪专业户以生饲料喂养,专建猪舍,讲究饲料配方和清洁卫生。养猪专业户由于饲养猪多,一般按大、中、小猪分栏喂养,每栏4~6头。
  民间有养“对年猪”的习惯,饲养周期1~1.5年,肥猪出栏体重100~200公斤,以玉米、懒豆育肥的猪肉质好。科学养猪讲究经济效益,一般4~6个月出栏,体重100公斤左右。
  2.生猪品种
  (1)本地猪:以夏官猪为代表,产于夏官乡,境内大部分农户都饲养夏官猪,属肉脂兼用型,体型较大,毛色以绿白(占44%)、黄毛(占29%)为主,头中等,耳中等下垂,耳面平滑,嘴稍长微翘,短尾,被毛稀少,腹部大小适中,乳头5~6对,乳房发育良好,成年公猪体重86公斤,繁殖母猪6月龄以上配种,使用年限10年左右。成年母猪体重68.3公斤,初年平均产5.4头,双月断乳后窝重39.3公斤,第二年平均产6.5头,双月断乳后窝重43.7公斤,3年以上平均产8.3头,双月断乳窝重63.1公斤。
  (2)引进优良品种
  苏白猪:1968年从贵阳洛湾种猪场引进,属肉脂兼用型,优质结实,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母性好,性情温驯。利用与本地猪杂交,具有较好的优势,苏白猪与本地猪杂交的后代为境内群众普遍喜爱饲养的品种。
  长白猪:属瘦肉型猪,头狭长,耳大,向前下方伸,体躯深长,后躯发达,肩胛较轻,背腰长,胸腰椎骨22个,肋骨比一般品种多1~2对,臀部较宽且稍倾斜,大腿丰满充实,四脚较短、细,被毛白色,浓密柔软,有7对乳头,皮薄,骨细结实,生长发育快,瘦肉率高。但耐粗性较苏白猪稍差,饲料条件和饲养环境要求稍高。为受境内群众欢迎的品种。
  约克夏猪:全身被毛白色,头颈较长,脸微凹,耳中等大小、较薄、稍向前立,体躯长,肌肉发达。为受境内欢迎的品种。
  1958年后,从外地引进的猪种还有内江猪、荣昌猪、金华猪、杜洛克猪等品种。改革开放后,境内主要以苏白猪、约克夏猪种与本地猪杂交繁殖饲养。
  3.购销政策
  历史上,生猪购销以市场交易形式进行,1955年,国家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7年8月列为统一收购物资,由商业部门供销社统一收购。1958年实行合同收购,商业部门与农业社签订合同,收购人员到社队分期分批收购。1961年实行“购五留五”政策,对社员饲养出栏的生猪,国家收购50%,社员自宰50%。同时收购生猪一头奖励粮食25公斤,社员自宰部分严禁进入市场。1963年,实行每头60公斤以上的毛猪奖售斤猪斤粮,同时奖售胶鞋1双,奖售布票10尺,可向食品站购买3斤牌价猪肉,每斤0.73元。1964年区设立食品经营处,接管了原委托区供销社对猪、牛、禽食品的经营业务。1966年改名为食品购销站(简称食品站),蔡官区食品站设在长山,谢金荣任站长。同时境内在白坟、跳蹬场、孙家庄设分站。实行“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后,并分给每户社员18平方丈饲料地,社员向国家交售一头猪后,可自宰一头,但不允许上市场销售。跳蹬场食品站为境内主要生猪宰杀销售供应点。1973年以前,食品站收购肥猪要扣10~20斤大肚食。1973年后,食品站收购肥猪起点是每头毛重60公斤以上,采取“毛斤定级,毛斤计价”,且分一、二、三级猪,不扣饱食大肚。月储存栏生猪100~200余头。对境内的非农业人口(含轿子山煤矿职工)劳保和机关单位特需用肉组织供应,赶场天宰杀销售8~10头。1968年开始,猪肉供应由食品站独家经营,实行定量供应。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按国家牌价供应0.25公斤,国庆、元旦各供应0.5公斤,春节供应1公斤;对农业人口、产妇,一次性供应猪肉2公斤,生猪油1公斤。1978年8月以后,农民可凭三证(宰杀证、“交售单”税票、大队证明)在市场上出售猪肉(上交一头,可宰一头)。1971年规定毛重110公斤以上的毛猪可以抵两头任务,改奖布票为奖售化肥10公斤。“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执行到1982年。此间,凡集市交易的出栏生猪国家一律强制收购,不奖化肥,不抵派购任务;单位或个人擅自在市场上收购出栏生猪以投机倒把行为处罚。1983年,开展生猪收购的议购议销工作,1985年取消派购政策,此后恢复出栏生猪集市交易。2002年出栏生猪19100头。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