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工程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602
颗粒名称: 五、工程造林
分类号: F307.2
页数: 3
摘要: 轿子山镇工程造林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林业

内容

(一)样板林工程
  境内实施工程造林始于199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出用10年时间基本绿化贵州的号召,制定了505样板林工程,实行以点带面树典型的造林模式。县、区、乡三级政府机构分别营造500亩、100亩、50亩样板林,一时间上下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境内实施营造县的样板林500亩,树苗由上级部门无偿提供,地方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栽种,规划落实在厦耳村崩土山大五角地带。造林树苗为柳杉、松杉、水杉、红杉,经上级检查验收保存面积300亩,成活率为89%。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和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生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六大林业建设工程,国家施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境内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营造经济林300亩落实于跳蹬场大坝、云盘、郭家屯3个地点,引进树种是四川青椒,由区林业局提供种苗,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2000年实施天保工程800亩,落实于境内河安、郭家屯、云盘等村,引进树种是福云6号茶叶,由区农业局提供种子,镇林业站、企业站组织实施。2001年经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合格率为94%。
  境内天然林分布在厦耳、云盘、金钟院、大山、青山一带山体及千峰河沿岸的河安、郭家屯、屯脚、木头寨、讨兑寨、小硐口、大硐口、本寨、各什、新寨、水洞等地,面积为15320亩。2001年,境内开始实施天保工程(以植代播)造林。规划实施于水洞、各什、本寨、大硐口、河安、下寨6个行政村和镇林场,总面积2000亩,由国家财政拨款,以每亩36元作为工程造林和种苗费,轿子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镇林业站负责技术指导进行种植,引进树种有滇柏、任豆、旱莲、车桑子;乡土树种有松杉、水杉、红杉、柳杉、女贞等。
  (三)退耕还林工程
  2002年境内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任务2500亩,其中退耕还林1000亩,荒山造林1500亩,由轿子山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分别落实在尖山、河安、厦耳、大硐口、小硐口、本寨、各什、洋坪、大院9个行政村。根据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条例及文件规定,国家对退耕地造林的农户给予适当的钱、粮补助,补助年限是生态林暂为8年,经济林5年,每年每亩按稻谷和玉米各150斤,共300斤原粮,生活补助费每亩20元的标准进行。第一年施工时补助退耕还林、造林每亩50元的造林和种苗费,同时规定必须给各退耕农户发放林权证,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2002年11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规定,工程造林下一年度任务下达必须在前一年的11月份分解落实到基层实施单位,以利于超前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规定。下达到境内任务是3000亩,施工后,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自查验收,面积为3057亩,分别落实在厦耳、讨兑寨、下寨、屯脚、郭家屯、云盘、水井坎、金钟院、单家屯、新院子、小寨、小园12个行政村。造林树种中引进有侧柏、任豆、花椒、柳杉、布郎李、黄花梨。乡土树种有杉、女贞、槐树。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