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54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农业
分类号: F3
页数: 24
摘要: 轿子山镇农业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农业

内容

第一节 农业体制
  元代实行土司领主制,土司世袭其土。明朝初年,朝廷大量屯田,强占良田好土。清朝初年,继续推行屯田制度,划入荒土和没收起义及抵抗人员的屯田。康熙初年,改屯田为私田,允许屯户买卖田上,官绅大量购入土地成为地主,大多数屯户沦为佃户。乾隆年间,官府没收“绝户”田土为官庄,规定山头地角之地悉听各族群众耕种。清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一直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一、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境内各村寨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清退帮工帮粮的五大运动,即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和征收富农出租的那一部分土地。根据当时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划定成份的有关政策,进行阶级成份的划定,境内有地主216户,富农150户,中农1475户,贫农3209户,其他成分259户。
  地主:指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依靠出租土地剥削农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富农:指农村中以剥削雇佣劳动(兼放高利贷或出租部分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
  中农:指经济地位在富农和贫农之间的农民,多数占有土地,并有部分生产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贫农:指完全没有土地或只有极少的土地和一些小农具的人,一般依靠租种土地生活,也出卖一部分劳动力。
  通过划定成份,结合报产、估产、评产,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了土地登记和土地分配,每个人口分到土地按产量计算,最少的村人均分得1石2斗,最多的村分得1石5斗至1石6斗,综合平均折合习惯亩计算,人均分得土地1. 2亩左右。通过土地改革,境内农民领到了人民政府发给的土地证。
  二、农业合作化
  1952年,通过土地改革后,孙家庄乡、青山乡、郭家庄乡、大硐口乡、木头寨乡、郭家屯乡、跳蹬场乡分别建立了乡人民政府委员会,各村建立了村级农协会组织。1953~1957年间,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的过渡。从1953年开始,境内7个乡就出现了互助组织形式,分常年互助组和季节性互助组。互助组所获得的劳动成果归各农户所有。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集体农业得到实惠。境内部分村寨从1954年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初级社的规模一般在30户左右,采取将土地、耕畜、农具入股的方法,社员参加分红。土地按股计酬,劳动按投劳计酬。1954~1956年,孙家庄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个,参加农户96户;青山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个,参加农户108户;郭家庄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个,参加农户136户;大硐口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个,参加农户883户;木头寨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个,参加农户626户;郭家屯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7个,参加农户654户;跳蹬场乡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个,参加农户823户。
  1957~1958年初,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又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当时孙家庄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个,青山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个,郭家庄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7个,大硐口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个,木头寨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个,郭家屯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1个,跳蹬场乡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0个。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农户将土地、耕牛、农具分别折价入社。农业合作社运动后,农业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三、人民公社
  1958~1959年,开展了深翻土地(又叫深耕)运动,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以公社为营、大队为连、生产队为排投入深耕。境内在木头寨、各什坝区办样板点,将任务分到各大队,组织大量劳动力投入深耕。深翻田土1公尺深,施肥三层,由于违背科学规律而失败。
  为实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奋斗目标,全县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实现全民总动员,境内共抽调劳动力2500余个,按军队建制以公社为连到双堡的梅旗、鸡场的猛棚、岩腊、扬武等地参加大炼钢铁。由于强壮劳动力被抽调,当年水稻收割损失严重。
  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缩小公社规模,实行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基础,实行评工记分制,所收粮食除应上交公余粮、提留储备粮及耕牛饲料外,按人口和劳动工分进行人七劳三比例分配。经济收入的分配则以工分标准进行比值分红。是年5月,推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各村划出少量耕地作为社员自留地,但是有的村借大包干的形式,扩大社员自留地,有的生产队包产到组到户,被认定为轻集体、重个人,走回头路,是两条道路斗争的严重问题。1962年,中共安顺地委发出《关于合理调整自留地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意见》,明确规定社员自留地一般执行耕地面积的15%,适当分给饲料地1~2分。
  1964~1965年,开展“四清”运动,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境内各村进驻“四清”工作组,在村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对照文件,要求各级干部“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一致,共同对敌”。重点解决农村“四不清”干部的问题,对包产到组到户,下放自留地的问题和资本主义泛滥情况进行清理和批判,社员的家庭副业被视为资本主义而被禁止。是年,结合开展农业学大寨,各村开展加高加厚田埂,境内30%的田埂都进行了加高加厚。
  1966年开展“文化大革命”以后,村级组织处于瘫痪状况。1972年进行整党建党工作,每个村进驻工作人员1名,帮助建立健全各村村级组织。当年农业生产由于遭受严重的干旱,境内粮食大幅度减产。孙家庄公社粮食减产420吨,白坟公社粮食减产290吨,跳蹬场公社粮食减产410吨。1973年,境内各公社掀起“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高潮,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1975年10月,安顺县委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进驻境内各公社、各大队,指导开展“农业学大寨”。截至1976年底,孙家庄公社改土造田150亩,累计投工18000个;瘦田改肥210亩,投工12600个;坡改梯18亩;修建氨水池57个。跳蹬场公社改土造田230亩,累计投工28000个;瘦田改肥310亩,投工18600个;坡改梯65亩;修氨水池68个。白坟公社改土造田180亩,累计投工21600个;瘦田改肥130亩,投工7800个;坡改梯95亩;修氨水池50个。
  1977年根据全国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中共安顺地委、行署,安顺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级拟出规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土造田,成立指挥部,组织地、县、区、公社机关干部参加劳动,各公社建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孙家庄公社改土造田130亩,累计投工80000个;砌田埂110条,累计全长6公里。跳蹬场公社改土造田180亩,累计投工110000个;砌田埂180条,累计全长10公里。白坟公社改土造田150亩,组织了丰收(35)型拖拉机4台、推土机2台投入工程使用,累计投工60000个;砌田埂130条,累计全长8公里。通过改土造田后,粮食翻了一番。未改前玉米杂粮产量33120公斤,改土造田后水稻产量331200公斤,粮食增产298080公斤。至1980年,改土造田工程基本结束。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境内各村寨,在政府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各村派驻工作队员,广泛宣传,召开群众会议,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展开讨论最后定出方案。以生产大队为发包方,将本大队土地按丈量或估产等方式,按每人平均承包面积,以户为单位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原集体饲养的耕牛作价处理给农户,其余公房(仓库)、加工房、电灌、山塘、林场、荒山、荒坡、果园和原集体养猪场属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管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4年为完善制度,有效管理好集体财产和公益事业,境内各村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37个行政村陆续将原有公房(仓库)作价处理给农户,并将加工房、电灌、山塘、荒山、荒坡、果园和养猪场等承包到个人,承包者拥有使用权和管理经营权,所有权仍属集体。一般加工房、电灌、山塘承包3~5年,各村承包期限不等。荒山、荒坡、果园、集体养猪场承包期限(后延长)为30年,1984年完善各种承包期限手续。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的续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激发了境内农户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为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将土地承包期延长至50年。是年轿子山镇政府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续签工作的精神,统一安排,境内五个镇属办事处分片包干负责,派驻进村干部,按照有关政策负责掌握本村的土地承包续签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标语等宣传,以户为单位制表张榜公示后,进行核对,按照文件规定,完成了境内第二轮承包合同的续签工作。土地承包期延长至2046年,荒山、荒坡承包期延长至2026年,鼓励农民有兴趣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耕作、经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第二节 农业结构
  一、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土地革命时期,每个农村人口约有土地1石2斗至1石6斗,人均折合习惯亩1亩至1.2亩左右。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孙家庄公社有耕地面积5220亩,其中田3598亩,地1622亩,人均耕地0.9亩。1968年耕地面积9081亩,其中田7173亩,地1908亩,人均耕地1.1亩。1978年耕地面积9549亩,其中田7544亩,地2005亩,人均耕地1.02亩。
  跳蹬场公社1958年有耕地面积7793亩,其中田5458亩,地2335亩,人均耕地1.06亩。1968年耕地面积9090亩,其中田5996亩,地3094亩,人均耕地1.1亩。1978年耕地面积9830亩,其中田6481亩,地3349亩,人均耕地1.03亩。
  白坟公社1958年耕地面积4947亩,其中田3636亩,地1311亩,人均耕地1.08亩。1968年耕地面积5800亩,其中田4263亩,地1537亩,人均耕地1.01亩。1978年耕地面积5896亩,其中田4334亩,地1562亩,人均耕地0.979亩。
  轿子山镇1991年耕地面积2.4383万亩,其中田1.7579万亩,地0.6804万亩,人均耕地0.65亩。1993年安顺煤矿征用平寨、小硐口、大硐口、本寨、跳蹬场5个行政村耕地共320.1亩,其中田272.1亩,地48亩。
  二、耕作制度
  境内农业经历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两个阶段,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
  1.粗放型农业
  解放前,境内传统农业均为粗放型耕作方式,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浅耕粗作,用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来提高产品总量。境内人少地多,原始森林植被盛于时有土地,农民耕作不讲科学性、生产效益低,多为广种薄收。如:水稻播种采用撒水秧,即打好田、平田、撒谷种,几天后,经过晒水、掺水即长成秧苗。耕作粗糙,难以调节温度,容易烂种。集体时期,一个生产队几十户农户,每年春播老品种需用谷种600~700公斤,如遇低温多雨,倒春寒烂种重播,则需用谷种1200~1500公斤。水田插秧为稀大窝,一般为一年一熟制。水田收割后就翻犁泡冬田或炕冬田。玉米种植,平坦地坝用牛翻犁耕种,偏辟坡地用锄凿窝耕种,不施基肥,惯用老品种,株高大、易倒伏,窝距宽至1米,地间空隙较大,常套种黄豆、红豆、豇豆、葵花等品种,相互影响,收入甚微,秋季旱地多为翻犁炕冬,复种甚少。
  解放前至60年代,境内稻田种植时多以厩肥,打秧青为主。冷脚田投放生石灰改良,旱地种植多以草、木、灰以粪肥拌匀作基肥,厩肥、粪肥、菜籽饼也作追肥。60年代后期境内使用氨水、硝铵、碳铵、进口尿素等肥料作追肥,磷肥作基肥,代替生石灰改良冷脚田。
  2.集约型农业
  建国初期,境内农业生产落后,耕作制度陈旧,历史的粗放型农业生产远远不适应新社会人民生活的需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境内最早于60年代中期,在政府农技部门的指导下,推广拉绳插秧农业适用技术,玉米实行试种大窝包谷种植,不套种其他豆类,连片种植红薯、胡萝卜、烤烟、辣椒等作物,此阶段后,境内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过渡到推广半旱式湿润秧田的播种方式。
  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政府加大科技种植力度,在镇农技部门的大力协调和指导下,境内良种更新换代,引进增产、优质、高效的优良品种,后在境内大地湾、四家坝、杨柳塘、青山电视台、大硐口、各什等坝区及公路沿线进行规范化种植,以点带面,对农户起到示范作用。由政府农技部门指导各村进行规范化种植。到2002年境内各村寨水稻两段育秧“4—8—5”拉绳插秧普及率达100%。玉米统一育苗定向移栽,油菜统一分箱窝播,实现了麦、肥间作和分带轮作以及水稻—小麦,水稻—油菜等两熟制,复种指数为198%。
  境内从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来提高产量的粗放型农业逐步过渡到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量的集约型农业。
  三、耕作方式
  1.犁
  境内耕作从古至今仍延续使用木犁、牛耕作,只在陡坡地段岩石旮旯地使用锄头凿垦。一般田,由翻犁板田、翻田到打田。打水田经四犁四耙,打干田经五犁五耙就插秧,旱地,经翻犁板地、翻土、耕种,收获后又翻犁板地,周而复始,一年之内翻犁两次。
  2.农业机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不断推广,20世纪70年代中期,境内曾在白坟、跳蹬场、孙家庄公社使用35型拖拉机和27型拖拉机耕田、打田,后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到户,拖拉机作为比较大型的农业机械无法在有限的田地里进行操作而未继续使用。20世纪90年代,农机改革进一步科学化,境内部分农户购买及使用小型耕整机耕田、打田,该机既方便、又实用,使用小型机械代替了耕牛。2002年境内农户有小型耕整机20台。
  第三节 种植结构
  一、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
  解放初期进行第一次土地改革,土地按人均分配到户,个人经营管理使用,境内一般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1957年入社建立生产队,土地收归集体统一耕作。1958~1960年土地耕作统一安排,并提出粮食上纲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大,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小。20世纪60年代境内粮食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平均为85%和15%。70年代境内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80%和20%。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有土地经营自主权,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大,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缩小,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为75%和25%。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境内部分农户看准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水洞、各什、本寨、大硐口、袁家屯、木头寨、屯脚、毛栗坡、金钟院、水井坎、新院子、小园、小寨、青山、邓家、水塘、下寨、大寨、大洋、尖山、张官等村寨农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扩大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其中,青山、邓家、大寨、大洋、尖山等村西红柿种植已成规模,发展成为安顺城郊蔬菜种植基地。1991~2002年,境内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平均为65%和35%。
  二、夏粮与秋粮的种植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境内秋种夏粮的比例较少,一般水田、干田多犁为泡冬田和炕冬田,仅用邻近、平坦、成块的旱地适量种些小麦或油菜,夏粮种植面积,仅为秋粮种植面积的40%,复种指数平均仅达到140%。7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在政府部门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境内各生产队规划夏粮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旱地全部种植夏粮作物外,还利用部分干田种植,夏粮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平均占秋粮作物种植面积的65%,复种指数达16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境内农户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进一步扩大夏粮作物种植面积。在政府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开沟排水,利用部分水田种植小麦或油菜,逐步形成稻—麦、稻—菜、玉米—小麦或油菜三年两熟制的种植结构,夏粮种植面积平均占秋浪种植面积的85%,复种指数达185%,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境内农户看到油菜籽在市场农产品竞争中的供不应求,纷纷把“小季”当作“大季”来种植管理,使油菜籽收入成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经过多年来的种植实践证明,油菜籽种植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的夏收经济作物,境内农户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提高了种植、管理意识。在政府农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运用引进种植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管理,推广油菜分箱匀播、沟播、窝播和移栽。农民种植兴趣高涨,全面实现了稻—麦、稻—菜、玉米—油菜和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制,到2002年,境内夏粮种植面积占秋粮种植面积的98%,复种指数为198%。
  轿子山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亩产、总产、人均产粮统计表
  第四节 农作物种类
  一、粮食作物种类
  (一)水稻
  境内较早的水稻有:籼稻、糯稻两种。籼稻型有:大红米、大白米、红脚粘、青秆粘。糯稻有:红糯、大白糯、矮子糯。1965年以后引进农育1744、台中31号、台北8号、南京1号。1975年后引进湘东、桂朝2号、遵籼3号,1987~2002年引进威优64、汕优64、威优77、汕优77、威优481、威优晚3、汕优晚3、新香优80、金优207、K优77、金优晚3、金优桂99、K优195等优良品种。
  (二)玉米
  境内早期品种有:黄马牙、白马牙、金皇后等品种。20世纪80年代,境内继续引进玉米黔单4号、中单2号和印单。90年代后期至2002年,境内先后引进安单136、兴黄单89—2、交三单交、临奥1号、贵毕301、川单15号、黔兴4号、西山21号、安三交种、成单5号、安单778、遵义3号、澄海3号等品种。
  (三)小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境内陆续引进小麦品种有:大洋麦、黄花麦、矮粒多、红秆线麦、香麦、米老麦、谷老麦。70年代引进阿波、阿泥品种种植,80年代至2002年境内先后引进贵农10号、绵阳—8、绵阳—19、绵阳—20、贵花1号、黔麦早等品种。
  (四)豆类
  境内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大豆、榄豆、饭豆、红豆、绿豆,大豆(俗称黄豆)分大黄豆、细黄豆、皂荚豆。
  (五)薯类
  1.甘薯(俗称红苕)
  境内种植的甘薯主要有红心甘薯、白心甘薯、黄心甘薯3种。
  2.马铃薯(俗称洋芋)
  民国时期境内种植的马铃薯个小、质差、产量低。1956年后,境内各村寨将自种的大米运往省内威宁兑换马铃薯良种。(农户惯称米拉洋芋),引进的品种有脚极和大红河坝。2001年后境内引进脱毒洋芋、坝薯10号、克星1号等品种逐渐推广。
  (六)其他杂粮
  境内种植的杂粮品种主要有:高粱、小米、荞等。其中高粱(分红高粱和白高粱)两种,荞(分甜荞和苦荞)两种。
  二、经济作物种类
  (一)油菜
  民国时期,境内油菜种植主要以白菜型油菜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种植橄榄型油菜,60年代,引进橄榄型胜利油菜, 70年代引进黔油—23、贵白油菜、(苦油菜),80年代引进贵白3号、北京油菜。1990年至2002年进行85—117、油研6号、油研7号、油研10号、贵杂2号、黔油10号等品种。
  (二)茶叶
  境内种植茶叶历史悠久,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山脉一带。轿子山位于安顺东北18公里,海拔1667米,常年云雾缭绕,由于山蕴藏著丰富的煤炭资源,故山上所产茶叶被喻为“煤山云雾茶”。轿子山茶叶条索紧凑,汤色嫩绿,具有全国罕见“杏”香味,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且有延缓衰老的功能。20世纪60年代前,境内农户零星自种茶叶,手工制作,自产自用。60年代,境内白坟公社、跳蹬场公社、孙家庄公社均建集体茶场,由集体管理经营。在加工方面,境内所有茶场都制作机制大众茶,由于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原因,生产的茶叶质量不高,利润相对较低,后又发展小规模手工精制茶属手工制作,价格高、利润高但产量低。改革开放后,境内河安、云盘、郭家屯、木头寨、厦耳、讨兑寨、洋坪、邓家、张官、尖山、下寨、青山、水塘等村,将集体茶场承包到个人。承包户对茶园加大投入、实施技改,使境内茶叶种植得到不断更新、扩大和发展。轿子山茶叶经贵州省茶叶产品质量检验站茶叶感官评审结论证明,所产茶叶产品品质全部合格,具有独特的煤山茶味。1993年境内生产的茶叶曾以“茶叶王国之真品”为品牌,参加贵州省商品展销会,赢得省内外茶叶业主及各界人士的亲睐。1999年境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河安、云盘、郭家屯、木头寨、厦耳、讨兑寨、洋坪、青山、水塘等村,新开辟茶园1000亩,至2002年境内拥有有机茶园面积2500亩,其中集体茶园1500亩,个人茶园1000亩,年产绿茶12.5万斤,年创收63万元,引进精制茶叶加工机械制作的“轿顶茶”畅销境内外。
  (三)烤烟
  解放后至1959年种植特字400号,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种植红花大金元、春雷3号,90年代引进北卡82、K3—26等品种。
  (四)土烟
  土烟(境内俗称叶子烟、旱烟、皮烟),主要品种有大黑烟、白花烟。
  (五)蔬菜
  境内种植蔬菜品种主要有:青菜、白菜(分青口白、小麻叶、山东大白菜等)、莲花菜、牛心菜、花菜、莴苣菜、波菜、茼蒿菜、空茼菜、木耳菜、黄花菜、红油菜、旱菜(分绿旱菜、红旱菜)、韭菜、大头菜、牛皮菜、窝笋、芫荽、芹菜、薄荷、萝卜(分白萝卜和胡萝卜);豆类有:四季豆、豇豆、棒豆、扁豆、碗豆、胡豆。茄类有:茄子、西红柿、辣椒;瓜类有:南瓜、黄瓜、西瓜、丝瓜、苦瓜、捧瓜。其他蔬菜种类还有:折耳根(即鱼腥草,境内俗称狗耳朵)、姜、蒜、葱(分火葱和香葱)、山药、茨菰、藠头、芋头。
  (六)其他经济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种类有:地萝卜、花生、葵花、篦麻、麻(分圆麻、火麻)药材等。
  第五节 土地利用与土地复垦
  一、土地利用
  轿子山镇1991年后总面积84.27平方公里,土地利用是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以地类界线划定的土地利用区域,共划分为农业用地、园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林镇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等。
  1.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水域、田地坎等与其他用地交叉分布,是境内粮、油、蔬菜和经济作物等主要产区,面积为5135.4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60.2%。
  2.园地是发展果、桑、茶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的用地区域,面积为176.62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07%。
  3.林业用地:包括现有林地,列入生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面积为831.15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9.75%。
  4.牧业用地,包括现有天然草地,宜牧后备土地和区域内其他零星地类,面积为114.61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1.34%。
  5.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8.76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0.34%。
  6.村寨建设用地,面积为185.62公顷,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2.81%。
  7.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196.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
  8.自然和人文景现保护区,面积为3.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4%。
  二、土地整理复垦
  1.土地复垦包括独立工矿废弃地,荒草地、裸岩地和岩旮旯地等整理复垦,1998年,轿子山镇境内复垦土地17公顷。1999年,复垦3.19公顷,整理耕地2.67公顷。
  2.坡改梯,1992年至1998年在境内屯脚、木头寨、大硐口、袁家屯、讨兑寨等村实施以工代赈(坡改梯)工程,159.6公顷。
  第六节 肥 料
  一、农家肥
  境内施用的农家肥主要有厩肥、人畜粪尿、油饼、煤灰、草木灰、草皮灰。绿肥类有秧青、苕参、狼鸡草、马桑苔、蒿、农作物秸秆、剑舌腕豆(肥田草)等。农家肥为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水稻、玉米作物种植每亩施肥1000~1500公斤,人、畜类尿多用于旱地作物,厩肥及其他绿肥类多作稻田底肥。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境内多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料,稻田施肥在厩肥不足的情况下,多以打秧青补充作为稻田底肥,以铲草皮灰作旱地基肥。80年代田地承包到户,田、地多种油菜,境内农户多采用秸秆还田,作为稻田底肥,不再铲草皮灰和打秧青。80年代后运用高科技种植,粮、油增收,稻谷、玉米、油菜、小麦等,秸秆丰富,厩肥增加。至2002年,境内大部分农户多以厩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基肥,逐渐少买化肥,减少化肥用量。
  二、化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60年代后,普遍推广使用氨水、硫酸铵、硝酸铵。70年代至2002年,境内施用的化肥有,进口尿素、国产尿素、碳酸氢铵、磷肥、复合肥。80年代后,开始使用无公害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宝)等。
  三、绿肥
  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1958年境内各村开始播种,使用绿肥,20世纪6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70年代、80年代仍大量播种绿肥,90年代后,境内土地全部种植油菜和小麦。绿肥种植数量有所减少。
  四、920、5406菌肥、腐肥
  1975~1978年,孙家庄公社、跳蹬场公社、白坟公社普遍大力推广腐植酸类肥料,创办起腐肥厂,生产腐植酸类肥料。孙家庄公社办腐肥厂1个,生产腐肥20吨,跳蹬场公社办起腐肥厂3个,生产腐肥150吨。白坟公社办起腐肥厂6个,生产腐肥505吨。其他两种肥料只能推广试验。
  五、测土配方施肥
  1988年,境内开始试行测土配方施肥,1990年测土配方施肥250亩,1991年为360亩,1994年为500亩,1998年为1000亩,2002年为1500亩。
  第七节 农作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害
  (一)境内农作物病害
  1.水稻:水稻白叶枯病、锈病、稻瘟病(分苗瘟、叶瘟、穗颈瘟、谷粒瘟)、立枯病、恶苗病。
  2.玉米:白粉病、大斑病、小斑病、锈病。
  3.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黑穗病。
  4.油菜:白锈病(俗称成头病)。
  5.辣椒:软腐病。
  (二)境内农作物虫害
  1.水稻:稻飞虱、稻包虫、稻纵卷叶螟、螟虫(俗称钻心虫、米虫)、蝗虫、稻象虫。
  2.玉米:螟虫(玉米钻心虫)、粘虫、蠕虫、土蚕。
  3.小麦:蚜虫。
  4.甘薯、马铃薯:根腐蚜虫、白蚁和红蚁。
  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农作物病虫害预防
  防治病虫害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往年病虫害发生较重的坝区,在各种病虫害发生前的主要预防措施有:1.选用抗病品种,禁用带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处理;2.坚持药物浸泡种子,药剂拌种,杀灭种子表面病菌;3.清除田间杂草,烧毁感染农作物秸秆,减少病源和害虫繁殖;4.在大秧苗期采用喷药物预防水稻、玉米等各种农作物病虫害,将各种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农作物病虫害药剂防治
  20世纪50年代,境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使用“六六六”粉、滴滴涕、波尔多液等药物进行喷洒,60年代至70年代末使用代森锌、甲基托布津、敌百虫等药剂防治,80年代使用故锈纳、乐果、敌敌畏、钾铵磷、多菌灵等药剂防治。1990年后使用三环唑、稻瘟灵、克瘟菌、敌杀死、速灭杀丁、杀虫霜等药剂进行防治。
  (三)农作物病虫害其它防治方法
  除上述两种防治外,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可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防治,采取人工捕捉害虫对水稻蝗虫进行防治,或采用调整种植密度,更换种植品种等方法进行防治。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