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541
颗粒名称: 三、市场管理
分类号: F2
页数: 2
摘要: 明清时期-2002年轿子山镇市场管理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经济

内容

明清时期,境内设有一个市场吊屯场,清末期间,迁到跳蹬赶场,是时,官府无专门的商业管理机构,只有从事“牙口”(中间人)和“行户”(称公平称的人)职业者。官府为防冒滥,规定中间人或行户,必须“沽贴”(申请)经获准,发给执照,始能充当。每年交纳银两,名“牙贴”。同时也取佣银(服务费与管理费),部分上交官府。粮食有“打斗”、“打升”,凡上市成交粮食,为求公平,成交双方在打斗打升处“斗量”、“升量”,经办人每斗是一碗,升量的用碗适量撮点。所收粮食,部分充税,称“斗息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2月成立蔡官区市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管会),负责辖区内市场管理。1956年,市管会加强对牲畜、粮食、农副产品,竹木、煤炭等市场管理。1962年12月,工商所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工商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对境内集市的管理。1963年,跳蹬场上市商品与1962年12月同期相比,上升了5倍。集市价格逐步趋于合理,牲畜、家禽、鲜蛋、粮食、蔬菜等主要品种比1962年同期下降45%左右。1963年8月,办理登记证照6个核算单位,对无证照的96户工商户,进行登记管理36户。登记工商企业2家。1963年,市管会收入4006.53元,此后管理一直正常开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严加限制、取缔,导致商品供应紧张,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砍资本主义尾巴,当时各大队派出专人或民兵堵截赶场的农民,市场上没有农副产品上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市场建设,发展城乡集市贸易。1992年,轿子山镇拨款10万元在跳蹬场建设大牲畜市场一个,占地面积13亩,市场竣工使用后,赶场天进入市场交易的牛、马、猪都在800头以上。1997年,跳蹬场村将原土场坝打成水泥地面,修建固定摊位120个。2001年,轿子山镇征拨土地103亩搞安居工程和小城镇建设,至2002年,已基本形成规模。现已有商业铺面45个正常经营。1992年以来,跳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交易品种日趋增多,市场活跃,拓宽了税源渠道。1992年,市场全年成交额745万元,2002年比1992年增加了413万元。轿子山镇工商所自成立以后,加强管理辖区内个体经营行为和市场经营秩序,对假冒伪劣商品和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近年来,商品渠道畅通无阻,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992~2002年,个体工商费和市场管理费平均每年可收29500元。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