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救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507
颗粒名称: (二)救灾
分类号: D632
页数: 1
摘要: 1951-1999年轿子山镇救灾概况。
关键词: 地方志 劳动 民政

内容

1951年4月24日,境内跳蹬场、大硐口、木头寨、郭家屯4个乡受雹灾,农作物全毁,房屋受损异常严重,乡政府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村民相互接济、生产自救,帮助村民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1956年夏季,郭家屯乡5个社遭受雹灾,涉及农户386户,重灾户139户,对95户缺粮户给予粮食供应,8户进行救济,36户解决耕牛贷款。
  1958年,白坟、跳蹬场、孙家庄3个公社遭受长达175天的旱灾,公社党委、管委会一面上报灾情,一面领导组织广大群众抗旱,因地制宜,改种农作物,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1962年,大硐口水库坝基渗漏垮塌,跳蹬场公社的大硐口、本寨、各什、新寨、水洞、平桥等村受水灾,淹没稻田3800亩,公社党委、管委会组织受灾村党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对缺粮户进行粮食供应。
  1974年4月30日下午6~7时,孙家庄、跳蹬场、白坟3个公社中的21个大队受到暴雨和冰雹的袭击,小麦绝收2709亩,油菜绝收1100亩,水稻秧苗受灾818亩,灾情发生后,公社党委、管委会领导深入受灾大队,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困难。
  1958年,平地场乡团结水库坝基崩塌,洪水下泻,水库下游境内的云盘村、厦耳村农田受灾215亩,绿塘煤厂厂内附属设施受损,轿子山镇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对受灾严重的农户进行救济,帮助农户、煤厂恢复生产。
  1991年7月,境内连降特大暴雨,洪水泛滥,千峰河流域25个行政村严重受灾,受灾面积9600亩,其中水稻绝收3600亩,水毁房屋36间。灾情发生后,市、区、乡各级领导亲临灾区组织村民抢险救灾,开展生产自救,对重灾区的各什大坝,派工作队进驻到村,将救灾工作落实到户,组织机耕队翻犁田块1000余亩,送油菜、小麦良种、化肥到户,农技人员实行技术跟踪服务,抓秋种、做示范、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同时供应受灾户一年的粮食,解决受灾户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1992年4月,境内遭受严重雹灾,受灾面积5800亩,其中小麦、油菜3700亩,水稻秧苗2100亩,镇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送水稻种到村,农技部门及时采用温室育秧供应农户。
  1999年7月,境内连降暴雨,25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淹,受涝面积7500亩,其中1980亩稻田绝收,百余户房屋被淹,灾情发生后,镇组织救灾工作队到村,切实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重灾户进行救济。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