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471
颗粒名称: 一、组织建设
分类号: E289
页数: 2
摘要: 轿子山镇民兵组织建设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兵

内容

1950年后,在武工队(文工团)的组织发动下,境内各村先后成立农民协会,管理村级行政事务,履行村级行政职能,为打击地、富、反、坏分子的破坏活动,巩固新的人民政权,各村建立农民协会自卫队、“人民武装”等民兵组织,当时共计成立30个农民协会自卫队,有队员450人,450支枪(大多是民国时期私人购的汉阳枪),当时对民兵的人数、年龄、身体状况等条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要求是贫下中农出生,拥护新政权的积极分子即可。1951年,中共中央军委作出一系列加强民兵组织建设的决定,以后连续几年,民兵队伍不断壮大,1958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为响应“全民皆兵”号召,1960年,孙家庄管理区的民兵组织编为10个连。跳蹬场管理区的民兵组织编为8个连。大硐口管理区的民兵组织编为7个连,郭家屯管理区的民兵组织编为6个连。以公社为单位建立民兵营,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民兵连,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民兵排。1961年4月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孙家庄管理区共有基干民兵200人,普通民兵300人;跳蹬场管理区共有基干民兵160人,普通民兵240人;大硐口管理区共有基干民兵140人,普通民兵210人;郭家屯管理区共有基干民兵180人,普通民兵320人。按整顿编制进行了营、连、排、班的设置。
  1962年,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指示,结合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以巩固民兵组织和纯洁民兵队伍为主要内容,对民兵进行整顿。1964年,孙家庄公社有基干民兵180人,普通民兵250人;大硐口公社有基干民兵120人,普通民兵200人;跳蹬场公社有基干民兵140人,普通民兵180人;白坟公社有基干民兵150人,普通民兵280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民兵组织建设,孙家庄公社、跳蹬场公社、白坟公社分别组建武装基干民兵连,民兵总数1070人。1980~1981年,着重对武装基干民兵进行整顿,调整布局,扩大分布面。1981年5月至1982年9月调整民兵组织,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简化组织层次,减轻群众负担,基干民兵年龄由28周岁下降到22周岁,而且都是经过军事训练的复退军人,将基干民兵、武装民兵和普通民兵进行编组。1992年以后,轿子山镇人武部贯彻总参、总政《关于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的意见》,按减少数量、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和有利于领导、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执行任务、有利于平衡负担的原则,完成了民兵组织整顿、兵役登记、退伍军人预备役核对登记、地方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预备役登记、国防动员潜力调查、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征兵等工作。在境内按训练大纲经过封闭或半封闭训练200余人,同时组织民兵积极参加“两个文明”建设和扶贫攻坚、战备值勤、抗洪抢险、抗灾防暴等工作,完善了各类资料、图表归档工作,正规化建设被评为达标单位。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