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372
颗粒名称: 2.习俗
分类号: F592.7
页数: 4
摘要: 轿子山镇回族人口习俗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回族以伊斯兰教教义为精神纽带而形成,其生活方式均以伊斯兰教规定及理论道德为准则。
  (1)服饰
  男性未婚青年,头戴白帽或绾羊白帕,身穿对襟短衣,袖口细而短,衣扣对排头;已婚者加一条带头有缨须的白布挑花腰带。
  阿訇上穿短便衣或长衫,下着灯笼裤,头戴八角白帽,帽顶有刺绣经文(阿拉伯文)。
  女性婚者有绾髻,上套发罩,插银簪,外包青丝帕,身着大襟短衣,系绣花银链围腰。老年妇女以青纱帕包(形状鸡尾)头。
  (2)饮食禁忌
  境内回族主食以大米为主,肉食以牛、羊肉为主,鸡、鸭、鹅、鱼肉作补充。较为讲究的是牛肉,有鲜牛肉和干牛肉两种。其做法有清炖、细炒、煎、炸等。此外,自制食品还有油香、豆瓣酱。主要饮料是茶,户均年用量数十斤以上。茶有糖茶和炕茶两种,糖茶用食糖与茶合泡而成。
  回族的饮食遵守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按《古兰经》的说法,一忌食自死肉;二忌食血液;三忌食猪肉;四忌食未念“真主”名而宰之畜、禽肉;五忌食外族宰的牲口肉;六忌食马、骡、驴等平蹄肉。
  (3)婚姻
  境内回族的婚姻,是男女双方自愿,父母同意,通过媒人说合缔结而成。缔结的程序有提亲、订亲和结婚。
  提亲。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前去说亲。媒人第一次去不带礼物,只探对方意见,在女家默许后才带几把面条、斤把茶叶。一桩婚姻的说成,一般要经过三至四次往返。
  订亲。双叫“瓦尔德”(阿拉伯语)。双方达成协议后约定时间举行。订亲的彩礼分食物和现金。食物主要是茶叶、糖、米(一斗)和布(可做两套衣服),现金数额由双方协商而定。届时,男家请一至二人与媒人同往女家。女家设糖、茶、汤圆宴款待并请亲戚相陪,名曰“吃糖茶”。
  结婚。确定婚日,由媒人与男方家一至二人带两匹布或适当现金到女方家谢亲(即送婚期)。婚前三日送牛肉一腿或一只羊、米一斗到女方家“过礼”。婚日晨,男方家请两妇女前往女方家迎亲。迎亲人到女方家吃罢饭即返回。发亲时,由新娘的哥或叔从屋内扶新娘上马(或轿)跟在新人后面往新郎家。当新娘行至距男方家不远处时,新郎身戴红花与陪郎前往迎亲。并向送亲人行迎亲礼,然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前往新郎家。到新郎家门口,由其护送之亲属将其抱下马,随新郎入洞房。是日下午,新郎家安桌子,放“喜果”(糖果),请阿訇念“伊扎布”(阿拉伯语),撒核桃让亲戚喜庆,通过这些仪式表示婚姻已告成。是夜闹洞房,新郎的表兄、弟、姐、妹等到房里逼新郎与新娘对话或吃一个果子,直到闹得新郎、新娘求饶后才兴高采烈地离去。次日晨,新郎、新娘须给父母长辈和帮忙之人敬茶,接茶人说些“四句”。
  回族娶妻嫁女,亲友均前来祝贺,亲者于喜日之前来放炮、挂红以示祝贺,吃一餐饭即返。菜为八大碗。入席时间请阿訇、长辈和贵客坐上席。席间主人敬茶以表示热情。办完婚酒,娘家近者新娘要回门,远者则待到正月间。新郎新娘带上糖、茶叶、面条等前往新娘家或送嫁物之家拜访。
  (4)丧葬
  境内回族在孙家大坡后山上择“公墓”而葬。丧葬一般经过以下程序:
  葬前准备。寿终前阿訇打讨白(给亡人忏悔)词。在心脏停止跳动时,将眼、口按闭,四肢拉直,置于洗床上,盖上布单,拉上布幔,停放,面部略偏向西。丧家用白棉布缝制“卡番”(即寿衣)、白布帽,然后将亡体洗净,用“展水”(白布)擦干,包以“卡番”,放入“经匣”(公用木匣),由阿訇率众举行“殡礼”,诵经祈告。通过“转经”说明亡者有罪,垦求赐诉。
  安葬。人死之后,争取时间速葬,以得入土为安。墓地是一家族一块,以平稳、干燥而幽静处为宜,墓井挖深六尺,底大口小。在井底向北挖一深洞,洞宽以能转身出入为宜,俗称挖“姑勒”。葬时将亡体从“经匣”中取出,头北脚南面侧向西的平放于洞内,用石板封洞口,以垒土成坟。念《素勒》经一段,表示与死者告别。
  吊葬。在入葬次日举行。吊丧者送祭帐或钱。丧家宰牛或羊款待。缅怀方式为一星期做“头七”,二星期做“二七”……二十八天后做“满月”,有的甚至做“四十日”、“百日”、“周年”等。
  (5)节日
  境内回族的节日,按《古兰经》的规定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开斋节。是穆斯林斋戒一月期满庆祝日,在伊斯兰教历的9月举行,于教历10月1日经过一个月的封斋。
  古尔邦节。又名“忠孝节”、“宰牲节”。《安顺县民族志》载,相传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辛梦见“真主”无牛、羊,“真主”要他亲自把自己的儿子易司马仪宰祭“真主”,以试其对“真主”忠诚与否。次日晨,易卜拉辛带易司马仪至麦加附近的米拉山谷正准备宰时,“真主”派天使送一只羊来代替了易司马仪。伊斯兰教为纪念易卜拉辛的忠诚,定教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意即“献牲”之节。
  圣纪节。又称“圣忌节”或“圣祭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辰之节。一般认为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生于阿拉伯太阳历象年(571)3月9日或12日,故教徒们在这天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借以怀念穆罕默德。
  节日期间,境内回族教徒集中于云盘(大坡)清真寺,宰牛或羊做礼拜,由阿訇率众念经祭祀。
  (三)语言文字
  境内回族由于历史原因,普遍讲汉语,习汉文,以汉语、汉文作社会交际的工具。很多人家用汉文续家谱、定字辈。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只在宗教活动中才使用。因此,在回族中阿拉伯语保留得极少,只有一些名词人们尚能说出。
  如清真寺(阿拉伯语默时只德),阿訇(阿拉伯语,伊玛目),回族(阿拉伯语,穆斯林),食盐(阿拉伯语,买勒哈推尔目),鸡(阿拉伯语的困),狗(阿位伯语克勒白),跑(阿位伯语宰落),茶叶(阿拉伯语沙石),用餐(阿拉伯语,比来推尔目),礼拜(按甩了特)斋戒(莱买丹),天课(染柯特),朝觐(阿拉伯语,比来哈吉),古兰经(阿拉伯语,古来阿里),圣纪节(阿拉伯语,尔底乃并依),开斋节(阿拉位语,尔底费图尔),古尔帮节(阿拉伯语,尔底艾入哈),走(阿拉伯语,染海白)。
  是否回族,均用上述词来表达,只有懂得这些阿拉伯语词句,才能得到回族礼仪的接待。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