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轿子山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2335
颗粒名称: (6)宗教
分类号: F592.7
页数: 1
摘要: 轿子山镇苗族人口宗教概况。
关键词: 乡镇 地方志 民族

内容

境内苗族存在“万物有灵”的意识观念,认为土、石、日、月、山、水、雷电、树木都有灵,能致人吉凶,因而进行祈祷或祭祀,寻求庇护或消灾灭祸。其中祭神山、神树(庙)为常见,20世纪60年代以前,境内苗族村寨都护有“神树”、“神岩”、“神山”,严禁他人破坏。到60年代中期“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些“神树”被砍伐,山庙等也随之灭绝。
  崇拜祖先是苗族民间留下来的一种宗教信仰,认为人的生死是靠祖先保佑,凡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遇事卜卦问吉都有不同程度的祭祖内容。如:大年三十要杀公鸡供奉祖先,正月初三家族汇聚一起备办供品向祖先祭祀,按逝者的辈分从老至幼诵《祭祀词》表示崇敬并求保佑。年满18岁以上人死后要“打牛”送,用公鸡为亡人“开路”。
  境内苗族对竹崇拜,祭祀祖先用三寸长的苔竹制成竹卦;同一祖宗称“一块竹片”(视为本家)人死之后安葬完毕,用三根竹片制成三角形架插在簸箕上,给其披上衣(裙)显示亡人形象,为亡人做“魂”。苗族部分支系男子成年后,用竹蔑编个小竹箩,装上代表本人的“竹筷”,挂在自家的屋脊上,待这位男子去世后取下随棺入葬,对竹产生至高无尚的崇拜。

知识出处

轿子山镇志

《轿子山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记述轿子山镇的历史,主要记述轿子山镇人民创造历史和改造历史的过程,记述的重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记事上溯至古代,下迄2002年。

阅读

相关地名

轿子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