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章 文化 科技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55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文化 科技 体育
分类号:
G127
页数:
14
摘要:
旧州镇的文化、科技、体育概况。
关键词:
文化
科技
体育
内容
第一节 文化事业
一、管理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代,农村文化事业由县文化局或文教系统统一管理。70~80年代,农村文化事业由区分管文教卫生部门管理,到1991年撤区、并乡后,旧州镇新建文化广播站,管理旧州镇的文化、广播事业,文化广播站属事业单位,隶属镇文卫股行政机构管理,建站时有4人,设站长1人负责主持工作。1996年增加到5人,1999年镇文化广播电已有7人,设站长、副站长各1人。
二、群众文化
明、清、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年代初期,境内农村文化生活以传统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利用农历正月间过春节开展文化活动,白天“跳地戏”,晚上“玩花灯”,舞龙。苗族正月初四至正月初六在茶坡、者模跳花,初七至初九在西地坡上跳花。喜欢听书的老人则聚集在一起唱书,《西厢记》、《柳荫记》、《鹦哥记》等书目为其说唱内容。青年人走村串寨,谈情说爱,较大的村寨还到城里请剧团到本村唱京戏或川戏。农民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利用春节期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旧州镇属安顺边远镇,距离安顺城37公里,安顺京戏团按季节到农村演出,如端午节演《白蛇传》、七月七日演《鹊桥会》、中秋节演《嫦娥奔月》等传统神话剧。即便是农忙季节,爱好者们都提前安排农活,到镇内来看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时期,农民组织秧歌队跳秧歌舞,欢庆翻身解放;安顺县电影队巡回各村放影,各村组织放露天电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大队都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于绝大部分电影被禁止放映,放映活动冷冷清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的地戏、花灯戏、舞龙得到恢复。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到1999年,除传统的文艺节目延续外,有的村还建立老年娱乐室,旧州镇所在地有老年娱乐室10个,歌舞厅1个,游戏机室2个,电影院1个(1983年建,2002年拆),电脑室1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娱乐场所多个,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文艺团体
境内文艺团体共35个,涉及24个村,其中:花灯队18个,传统地戏15个,演出戏本10个,唢呐队5个,业余宣传队2个,分别为:花灯队有旧州花灯队(4个)、苏吕花灯队(2个)、甘塘花灯队(2个)、茶坡花灯队、詹屯花灯队、浪塘花灯队、羊保花灯队、小河花灯队、龙潭花灯队、陇灰花灯队、平寨花灯队、高车花灯队;地戏有小河地戏队、詹屯地戏队(2个)、茶坡地戏队、罗官地戏队、猛贡地戏队、羊保地戏队、邵家田地戏队、小屯地戏队、苏吕地戏队(2个)、甘塘地戏队(2个)、龙潭地戏队、新寨地戏队、陇灰地戏队;戏本有《英烈传》、《卷席筒》、《三下河东》、《四马投唐》、《三国演义》、《大反三东》、《薜丁山征西》、《精忠传》、《说岳传》、《薛刚反唐》;唢呐队有郭伍唢呐队、松林唢呐队、高坡唢呐队、五翠唢呐队、西地唢呐队;业余宣传队有横水村宣传队、龙潭村宣传队。
四、民间文艺
(一)地戏
地戏是农村独有的古老戏种之一,境内地戏始于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时期。《安平县志》记载,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灯、地戏乐。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纂修的《贵州通志》卷之二十九中就有“土人所在多有之,盖历代移民……岁道则魈,屯村以为傩,男子妆饰如社火,击鼓以唱神歌,所至之家皆饮食之……”所以在民间称“跳神”。《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时正月,腰围战裙,额戴假面,手持长矛,且唱且舞,所唱戏文东周列国,唐朝,宋朝故事,都属武戏。现旧州镇所跳戏目有《薛仁贵征东》、《薛西山征西》、《反山东》、《西马投唐》等8个戏目,《薛丁山征西》戏目跳得较多。地戏是在露天地坝演出,场中安置一桌两椅“出马门”,与观众见面、角色分生、旦、丑、净,唱腔一样,只是表演不同,表演程序有亮相,持枪上马等,表演动作以杀、打、拼、刺为主,打斗动作激烈。地戏面具(脸谱)一堂戏需要一堂脸子,多的达100多面,少的70~80面,脸子多用白杨木雕成,根据戏文中的人物性格造型,雕刻精细,正侧面皆生动形象,一般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俗称“五色相”。演员头戴面具、蒙以黑纱,向正前方仰视,可以通过蒙着的黑纱,向外观看,地戏服装,按戏中人所需,穿各色布袍,武装腰系两片简单的花边,穿战袍,背插四支花布制作的靠旗,武装有耳子和雉鸡毛,手持兵器长2尺余,而文将则无,只右手执扇,左手执巾帕。地戏唱腔和曲调,较简单,挺拔高亢,没有弦乐伴奏,唱词有上、下之分,而唱腔却系单句关系,上、下各异而非对答关系,由独唱者唱上句及下半句,合唱者唱最后4个字,独唱演员唱上句及下句的前6字,合唱者唱最后4个字,每一句的尾间拖得很长。地戏伴奏乐器只有锣鼓,击音沉重,节奏变化多。地戏演出结束,要举行扫场仪式,然后封箱,扫场仪式中有祈祷吉祥,驱逐邪疫的唱词,穿插着崇神祭礼的仪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为“极左”思想所不容,跳地戏一概被认为是“封、资、修”复辟活动,横遭取缔,戏班子统统被迫解散,面具、道具责令销毁,这段时期地戏将近灭迹。改革开放后,地戏得以复苏,名声大振。
(二)唱花灯
民间称玩花灯。在贵州,花灯分东、南、西、北路,各路花灯表演,形式和腔调各异。旧州花灯属四路花灯,具有悠久历史。《续修安顺府志》礼俗卷中载:唱花灯,演唱都化妆男女若干人,男执扇,女执帕,相对边唱边舞,以月琴、二胡伴奏,词极俚俗,甚得民众欢迎,各地依次演完后,全班合演一场,演唱毕,接待之家酬以喜对。花灯表演多在夜间场坝子,演唱时间一般在春节到元宵节,有时延长到正月底,每个灯班20~30人不等,其中:演出人员10~15人,勤杂人员10人左右。灯班为非职业性民间传统文艺组织,是一种融灯、歌舞剧为一体,集宗教祭祀,群众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传统艺术。每当花灯班子出动,走向街头或场院时,随着一阵有节奏的锣鼓声,人们更会看见灯班队浩浩荡荡走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灯笼”,“灯笼”标志着演出水平,所以在造型工艺上讲究。常见的灯笼有排灯、宫灯、八卦灯、五角灯、扇灯、鱼灯、球型灯等,灯笼排列有序,带有政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以宫灯排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则以排灯排首,两个排灯各有毛泽东主席像和朱德委员长像。这些彩灯均用长竹竿挑之,每人举1个,排队进寨。首先参土地、参水井(在土地庙,水井前由领队人领唱,祷告平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如意的参词)后才能进场,有时还要参“桌子”(考验智力的娱乐,在大方桌上摆上物品,以各种物品的性格名称组成一个句子成语,有的摆上俗语,揭出谜底,猜对后才得放行,猜不对会遭到起哄)。到演出场地,全体演出人员亮相名曰“踩场子”,唱些谦虚客气的话后再按演出顺序表演,每个节目演出人上场,由二胡伴奏“聊白”后,才到节目演出的正题,每个节目演出一般为四季,五更,十二月为段,每段以锣鼓,伴奏、亮扇子作为缓气时间,演出毕后全体演员出场齐唱,由领队人领唱,内容均是祝贺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词语,名曰“扫场”。
花灯在民间源远流长,深受群众喜爱,其魅力在于花灯调子(节目内容)通俗易懂,欢快朴实,热情开朗,简练精当。编排者根据农村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内容,揭露、批判懒惰、忤逆等不良丑恶现象,颁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如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赌钱骂五更”、“吹洋烟(吸鸦片)骂五更”、“懒汉过年”、“婆媳对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政治性强,如50年代以歌颂中国共产党、农民翻身解放、抗美援朝、宣传宪法、婚姻法、义务兵役、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为内容。60年代以人民公社化、三面红旗、毛泽东思想为主题,80年代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以市场经济、科技兴农、邓小平理论等为主题。以后时期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
(三)苗族跳花
跳花的地点称“花坡”、“花场”。花坡有“西地花坡”、“茶坡花坡”、“破头山花坡”,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初九,是境内苗族开展传统文艺活动最热闹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三,西地花坡上,傍晚由上院苗族村民提前一天,树起一棵大的“花树”,树上捆上冬青或香樟树枝叶,以示“四季长青,风调雨顺”,来年五谷丰登,另外还缀以各色花朵,使之应花树之名,树上还系上红色布,以示吉庆。花树有由父母健在,儿女均有,正派和有威信的苗族男子来立,花树是跳花时的中心地点。
跳花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表演时边吹芦笙边舞蹈,有跳、转、扭、蹬各种动作,有的是众人结伴而舞,有的则3人吹芦笙舞于前,众人结舞于后,跳花时吹奏的芦笙曲称“跳花曲”,曲调前半部分固定,后半部分有“鹞子翻身”、“金鸡捡米”、“斗鸡舞曲,青蛙跳”、“上三步,让三步”等数十支曲调。跳花活动分“开场”、“正场”、“收场”3天。
开场是跳花的准备,除立花树外,也是乡亲们云集的日子,求子心切的人家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毫不吝惜地捧出好酒,端出好菜,盛情接待亲朋和贵客,还有那些吹芦笙、跳舞唱歌的客人。主人家还为花树系上红布,以示求子,更主要的是请大家帮忙,作好准备,以待收场那天把花树抢来。至于今后真的得子,主人家更要盛情相酬了。
正场这一天,跳花坡上人声鼎沸,笑声、歌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像赶大集一样,摆摊卖甘蔗、水果、粮食、百货、小吃、炮竹等,摊连着摊,十分热闹。苗族同胞们有的围成圈,有的站成组,在芦笙曲的引领下边歌、边舞、边转,整个跳花坡仿佛也跟着欢乐的人群转动起来。人群最热闹、最集中的地方是花树中心的地段,聪慧的苗家青年男女在此过程中,与早物色到的可心人,通过歌声、眼神的暗示,退出热闹的人群,相约到较为僻静的地方去互诉衷情。
收场这一天,抢得花树的人们扛着树,吹着芦笙、唢呐,放着鞭炮,向着无子女的人家奔去,到大门前,领头者说些祝愿吉祥、发财致富、早生贵子、来年丰顺的话语,主人家迎客进门,心满意足,高兴地忙着款待贵客,寨子里一片欢声笑语。
(四)芦笙
芦笙为苗族特有的演奏乐器,用6根竹管插入木制葫芦内,安装铜簧片为舌,长者6尺,短者1尺,每2尺配为一对。同一尺寸配对的称姊妹芦笙,不同尺寸配对的称子母芦笙。境内松林村杨文华,是祖传制造芦笙能手,他制造的芦笙畅销安顺、毕节、平坝、镇宁、紫云等地区,90年代销往云南、深圳、广西。苗族中,男性几乎人人会吹芦笙,常在农闲时、喜庆时吹奏。芦笙曲分“走路曲”、“跳花曲”、“祭祀曲”三大类。走路曲供平时取悦或青年游玩时吹奏。芦笙还可吹奏芦笙词或情歌,芦笙词有“我来游春”、“说起来唱起来”,情歌随意吹奏。“祭祀词”用于祭祀场合吹奏,包括打牛、开路、抬灵,有“别亲友”、“别故土”等曲,形式固定,以牛皮鼓伴奏,开丧场时以击鼓,1人或两人奏祭祀曲反向舞之。
(五)唢呐
唢呐为苗族民间常见的另一种乐器,唢呐嘴盘两部分为赤铜制成,嘴部为长约3寸,直径3分的细铜管,上有4道圆形铜箍作装饰,盘成喇叭状,包边焊接,镌有花边图案。唢呐管系木制成,两头分别连接嘴和盘,上有8个音眼(正七背一),唢呐是一长一短的2只配作1对,长者1尺5寸称“雌哨呐”,短者1尺2寸称雄唢呐,吹奏时用小铜钹和牛皮小鼓伴奏。唢呐常用于苗族和汉族的红白喜事吹奏,旧州镇的唢呐常常有人外请出门吹奏,其乐声悠扬动听,悦耳感人。
(六)吹木叶
吹木叶是苗族、布依族青年活动中的情趣之一,在山野里吹奏以试探异性,彼此逗乐,或在赶集路上吹奏邀约对方谈心,或在晚上“向月亮”时吹奏。姑娘们听到小伙的木叶声后,便悄悄出来与小伙们谈情说爱。木叶一般以香樟树叶、冬青树和细叶材的叶为最好,吹出的声音,清脆悦耳,木叶调多为小调,属于徵调式,单音尖而悠扬,音量高达八度以上。
五、传统工艺
境内松林村民间传统工艺品种丰富多彩,如纺织、蜡染、刺绣等。
(一)纺织
纺织系汉、苗两族的传统工艺,清代以麻纺织为业。清朝时,中原各省棉花输入境内,棉纺织业逐渐发达,出现很多男人耕田种地、女人纺棉织布的家庭。旧州镇有部分村寨纺织,如旧州村、松林村等。旧州村60%的人家有织布机,有的人家有2~3架,纺织成了当时农村的主要手工业,产品畅销广西、紫云、平坝、贵阳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顺有了纺织工业,农村纺织逐渐消失。60年代初期,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纺织原材料缺乏,棉布实行定量供应,1961年下半年,境内松林村和旧州村两村的织布机恢复启动,利用长途贩运的纱线加工成土布,缓解当时棉布供应紧张的局面。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纺织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制止。
(二)蜡染
《后汉书》载:南蛮“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贵州通志》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则花纹如绘”。境内的蜡染图文多彩,它的图案花纹有鸟、鱼、花卉、蝙蝠、蝴蝶等,多是托美好愿望的吉祥物,体现了少数民族妇女在设计图案底样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蜡染工艺之所以“古风犹存”,它无须依赖外部环境,布匹可自织,工具可自制,染料可自采,黄蜡可自提,图案可自描,场地不受限制。
蜡染的染料以蓝草为主体,通过一定手段制成“蓝靛”。蜡染过程分为6个步骤,首先将布料搓揉漂洗干净,接着钩描出图案的底样,然后用特制的铜质“蜡刀”代笔,醮上已融化的蜡,点划在图纹上,此后放入染缸着色,最后经过水煮,使蜡脱离,将染过并脱蜡后的布料反复漂洗,而原来被蜡封住的图案则清晰地显现出来。
90年代后,境内蜡染成了旧州镇独特产业,松林村1989年有蜡染作坊25家,画蜡人员100余人,安顺蜡染厂的绘画队伍中就有松林村的蜡染能手杨文秀。
(三)刺绣
苗族有刺绣、绒绣等,以绸缎或蓝、白布作底色布,画上图案,以彩色丝绒依图绣成。刺绣是苗族妇女及儿童衣饰、家庭用品的装饰,苗族姑娘的服装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绣成。
第二节 广播
一、机构网点
20世纪50~60年代,农村广播事业是县广播局统一管理,70年代广播宣传由各区宣传委员分管,业务上是由县广播局管理,1971年建立旧州区广播放大站,编制为2人,1人管内勤,1人管外线,负责把士村、旧州村、文星村、茶坡村、詹屯村等8个行政村的有线广播传输、安装、维修。1973~1976年,龙青、黄腊、刘官、旧州、陇灰公社也先后建广播站,区乡站实行双重领导。区广播站两人属国家事业编制,5个公社站,编制为每站1人,开支由公社自行解决。到1986年,区广播站及公社广播站共有人员8人,专业设置为机房,线务和播音为一体。
二、通讯队伍
1985年,全区设通讯员7人,由乡广播站人员担任,有业余通讯员12人,乡政府指定各大队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员担任,每星期一下午向区委办公室送1~2篇稿件,每月由区委分管宣传的领导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内容包括交流经验、总结好文章、引导积极的同志向县、地送稿件,由于当时写稿件没有任何报酬,要送到县站采用后,才有点报酬,所以,到1986年,全区通讯员才发展到30人,每年由区委召开一次培训会,由区委分管主要领导亲自给通讯员讲课,传授写作知识,到1988年全区召开广播宣传会议3次,培训业余通讯员50余人次。
三、设施设备
1971年12月,由县广播局给旧州区广播转播站配备了一台GY2×275瓦扩大机,凯歌牌电子管收音机1台,前级增用机1台,25W高音喇叭2只,并派技术员前来安装调试,以保证正常工作。1972年5月,县广播站送来200只舌簧喇叭,安装在区所在地的街上100只,附近村寨100只,并在区所在的小屯上安装了25W高音喇叭,对镇内及附近的村寨进行广播宣传。到1972年10月,开始架设区广播站至把士的广播专线2公里,安装舌簧小喇叭50只,区广播站至文星1公里,安装入户小舌簧喇叭20只,区广播站——龙潭——老猛——詹家屯——松林10公里广播专线,高音喇叭7只;区广播站——茶坡2公里,安装高音喇叭2只。由于当时是利用邮电线路将广播信号从县站传输到各区广播放大站内,在区邮电所及区广播站机房内安有0.5W动圈喇叭作监听。到1974年底建立旧州公社广播放大站,扩大机输出功率550W,11月底架设公社广播站信号,使每天保持3次正常广播。公社广播放大站,扩大机输出功率550W,1975年10月,架到各大队广播线48公里,安装25W高音喇叭35只,建立村广播室3个,有喇叭5只。广播宣传使全公社家喻户晓,家家都能听到广播声音。
1976年,建立陇灰公社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800W,1970年9月底,架设广播线路到各大队27公里,安装25W高音喇叭29只,建立西地村广播室1个。
1977年6月,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550W,8月底,架设广播线路到各大队17公里,安装高音喇叭18只,覆盖农房40%。
到1977年12月底止,旧州范围内基本上达到个个自然村通广播,70%以上的农户可以清晰地听到广播声音,区委所在的机关住房,基本上户户有小喇叭,90%左右的都可以正常、准时、准点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地方台的新闻节目,音质音量都非常满意。全区最后建成的一个公社站是詹屯公社广播站,扩大机输出功率2×275W,架设至各大队专线24公里,安装25W高音喇叭18只,建立横水村广播室1个,龙潭村广播室1个,到1985年底,全区有高音喇叭(25W)158只,小喇叭550只,公社至各大队广播专线148公里,扩大机功率4100W,村级广播室9个。80年代后,全区的广播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上建立以县站为中心,公社站为基础、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就在1981年3月,在县广播局广播事业规划会议确定农村有线广播网要“在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站为基础,以专杆专线传输为主,建立质量高,效能好、适应战备需要的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方针指导下,在县广播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县广播局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对旧州区至各公社站的线路进行测量预算,拿出规划,按图施工,1975年底,正式架设旧州站至刘官的全县第一条专杆专线10公里,旧州区广播站——旧州公社——陇灰公社——詹屯公社的专杆专线14公里,取消了多年区广播站至公社广播站的广播信号租用邮电线路的历史,建立了1区6乡的标准化公社级广播放大站,1978年县广播局肖家忠设计制作出“广播放大第一台时钟自动控制扩大机”,实现自动开关机的设备,使旧州公社在全县范围内第一家使用自动控制设备,确保每天三次广播准时准点开播。
1980年4月,从县广播局播出的广播信号要经二铺区邮电所倒顺信号才能送往旧州,由于线路长、信号衰减大、信号电压低等多方面原因致使效果不好。1980年10月,由县广播局派技术员,配合旧州区站及广播站(公社)的全体人员架设旧州至二铺区的专杆专线11公里,到1980年12月底止,就投入使用新架设的专线广播信号,使整个旧州区,6个乡广播站的广播实现了专线化,广播喇叭音质好,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全区的有线广播一直维持到1989年,直到1991年,撤、建、并以后,各公社的设备,特别是外线用喇叭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到1992年10月,全区基本上没有广播声音的出现。
2001年8月,在地区广播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旧州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建立旧州镇调频广播,发射机为30W全向发射,发射频率99.9MH,收转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卫星广播节目,覆盖全镇22个行政村,广播收听覆盖率占旧州镇95%,各村支书、主任各有1只,都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收听到广播节目,而且音质优美、无杂音,深受群众的欢迎及好评,并引起周边的刘官、双堡,大西桥等乡镇广播电视站同行的兴趣,纷纷来人咨询了解机器运转情况,经过两年来的正常广播,发射功率已远远超过其规定技术指标,其后通过技术调试,比原来增加500m发射量,更好地为农村的农民朋友宣传党的富民政府及科学种田方法。
四、广播宣传
旧州区自1971年建站以来,每天广播3次,第一次早上6:50至8:00,第二次中午11:00~143:00,第三次下午6:25至21:00结束,其内容除转中央台及省台、地方台节目外,区广播站每周星期一晚8:00~8:30为旧州区广播放大自办节目,时间为30分钟,报道内容为《生活与知识》、《科技节目》、区委领导对全区农业生产安排布置等。对6个乡广播站的要求,不管是来自哪个方面的广播稿件都必须经区委宣传委员签字后,才能播出。
五、广播管理
按事业经费由国家、集体、个人三级负担的原则,自1974年以来,区广播站2人属国家编制,公社广播放大站每人每月由地方财政补助生活费30元,每个公社广播站补助广播员外线维修费每月5元,共计每月35元,分别由广播员管理使用。1979年3月,县委宣传部、县广播局等几家下文后,由每月的35元提高到40元。实行承包联产责任制后,1980年公社从社办企业收入中每年拨款600元作公社广播放大站的维修经费,从1981年起把公社广播站的业务经费列入在包干中,每人每年提取0.05元,全社共提得861元划给公社广播站作正常的维修费使用。由于政府重视,有了维修经费,当年恢复和整顿了公社至各大队以下线路61公里,新架设线路75公里,恢复新增加75W高音喇叭60余只,境内3个乡镇广播站安装低压电喇叭500余只,与此同时,上级部门制定了农村广播网管理条例,贯彻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工作效益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在公社以下。建立业余维修队伍为主,广播线路分段包干、承包,并由各公社政府制定奖罚制度,公社广播站人员监督执行业余维护员报酬,根据各公社线路长短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每人每月35~50元,或400~800斤粮食,或每月定期补助给公社放大站人员10~25元,其余的由区委年底召开座谈会,评出好的优秀人员,加以补助。由于区站第3个月的一次经验交流会及座谈会已形成制度,县局的技术人员到公社进行了“怎样当好一名合格广播员”及业务方面的技能培训。
第三节 电视
一、电视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黑白电视已进入旧州公社,当时旧州最早有一台韶峰牌电子管14寸电视机,随后旧州街上有条件的人家也出现了9英寸和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80~90年代,30%~40%的家庭已有黑白电视机,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彩色电视机,90年代,镇、区农村已有99%以上的人家拥有了电视机,其中80%以上是彩色电视机。甚至大屏幕的也有,而且拥有电视机当中最多的要算21英寸至34英寸彩电,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不断的追求,彩电用户达到90%左右。
二、电视信号接收及发展
电视机在进入旧州镇的时候,所能接收到的电视信号只是安顺电视台发射出来的11频道开路信号,而且只能收看中央1套节目及当地新闻节目。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时代的进步,安顺电视台扩建加大功率,能接收到中央一台、贵州电视台、安顺电视台节目,这一阶段时间持续到90年代初期。1991年撤区并乡后,在1992年5月,旧州镇政府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多年来看电视节目的愿望,在财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多方科筹集资金,建立了旧州镇广播有线电视站由于当时资金紧缺,只能为用户开播7套电视节目,先后在旧州四条街上安装了有线电视用户320户。当第一个画面出现在电视机屏幕时,由于音质清楚、图象清晰,广大用户非常满意。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旧州镇(站)电视用户已达1100户。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988年8月,政府再次筹集资金7万元对镇内的有线电视站及机房进行全面更新和线路的更换。通过多方努力,目前镇文化服务中心送出22套电视节目,使人民群众能准时、准点、满意地收看到所想看的频道节目。
1998年,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村村通”工程的决定,旧州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又增加了三套有线电视设备,真正地解决了偏远山区收视难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全镇已有15个行政村通广播电视,收视率和覆盖率超过90%,从而大大提高了全镇收看电视的覆盖面。
到2002年底止,由村委投资和农户集资建有线电视站12座(个),覆盖行政村16个,24个行政村安装有卫星地面接收天线300余面,大大提高了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质量,有个别条件好的农户还购买了2.4m接收天线和数字卫星接收机,能收看到20多套节目。
三、队伍建设及管理
镇属有线电视站有7人,属事业编制,站内设站长1名,副站长1名,保管员1名,机务1名,外线2名。行政村所在地投资人负责管理,中心服务站在业务工作方面进行指导、培训,加强村级地面站和有线站的安全播出,确保万无一失,准时准点,转播好中央台、省台及地方台的新闻节目。
第四节 科技
一、科技机构
1983年,旧州镇始建科技协会,会长由副镇长兼任。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和农技人员施行。1988年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有技术人员10人,站长、副站长各1人,1995年职工增加到12人。2002年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有9人,其中站长、副站长各1人,具有农业技术职称的7人。1999年3月,为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协调发展,确定科技副镇长工作职责,制定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党、政领导班子9人,包村联系各村的科技工作人员。
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1990年,安顺市小麦宽幅套种高产示范在文星、旧州、茶坡等地实施。
1991年,旧州区在区农推站侧面修建杂稻育苗温室1间,面积15平方米。
1992年,旧州村、茶坡村、文星村、五翠村进行“贵花1号”种植试验。
1993年,旧州镇实施4——8——5打点定距宽窄行拉绳栽秧30000亩。
1997年,旧州镇在旧州、詹家屯、文星、茶坡、五翠等村试种油菜“黔油10号”、“油研六号”。
2002年,旧州镇在旧州北门口试种玉米中黄单1号共200亩。
三、科技宣传与培训
20世纪60~70年代,科技宣传以生产队、大队社员宣传为主、其次通过广播、新闻电影纪录片等作宣传。80~90年代,科技宣传方式采取电视、广播、大小幅标语、科技丛书、科技资料传单以及科技人员走村串寨咨询,政府专门配备科技宣传车辆到各村巡回宣传,科技人员在村口、路旁、田间、地里讲解农业科技知识等方式进行。
科技培训。春耕、秋种生产之前镇政府召开会议集中培训,以实施农业科学技术。1990年2月在甘塘村召开技术培训会,参训人员80余人,培训内容为:旱地分带轮作、地膜育苗、玉米营养袋育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1993年,在木叶村小格志村民组和文星村大者模组召开“水稻旱育秧”技术栽培现场会,参会人员共180人。1993年6月在文星村召开“4——8——5”宽窄行拉绳插秧现场培训会,共200余人参训,1997年5月,在把士村召开“烤烟假植”移栽现场会,集中各村烟农参加培训,参训人员共160余人。2001年,旧州镇团委、妇联在茶坡土地关詹家屯完小召开“绿色证书”培训班,共培训茶坡村、龙潭村、平寨村农户共300人。2002年,西秀区发展计划局到旧州镇推广新型节能炉,并销售节能炉200台。
第五节 体育
一、农村体育
民国时期,镇境内体育项目有荡秋千、打篮球等体育活动。荡秋千常在春节期间进行,秋千分3种类型,一种是“高架秋”,用6根圆木,每3根圆木以根脚着地为三角形,顶端用绳子交叉捆着,两排分立称秋杆,用1根圆木搭在两排秋千的顶端秋梁。用藤木卷成秋千,将绳索系在秋千上,称为秋索。人蹬在秋索的底部,两手拉住秋索,借助秋千的惯性来回摆动,有的人可打秋梁。春节期间每个自然村都要立1架,老、中、青年、儿童都可以表演。二是“磨磨秋”。用一根圆木栽桩,另一根圆木中间打孔,套在木桩顶端,两人各分别在圆木的两端,用脚蹬,使之一端着地,一端悬空,循环起伏旋转,但必须两人体力相近。三是“滚龙秋”。用一组木架支撑着一根滚动木轴,四组座位系在滚动轴上,人的座位系在滚动轴上,人在座位上时而悬空,时而着地,上下翻滚,轮回转动。少年儿童有拍皮球、打线包、跳绳、游泳、踢鸡毛毽、打螺陀等体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增加了打篮球的项目。50~70年代,打篮球这个项目在农村非常流行,每个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寨都有篮球架,球架通常为木制球杆,篮球板、铁制篮球圈。球场用石灰、砂、土三合土平整而成,有的全部用土平成,当时有篮球场20个。每逢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各村举行篮球友谊赛或锦标寨,奖品有奖旗、球衣、背心等物品。1990年以后,由于外出经商、打工青年人较多,农村篮球运动减少,篮球运动转到旧州镇上和学校开展。2000年以来,甘塘村举办了两届篮球运动会。
二、机关职工体育
1992年后,镇党委、政府在每年的庆祝节日活动中,都举办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以增添节日气氛,如国际“三·八”妇女节,有由镇妇联组织各妇委会参与的小型体育活动,如拔河、棋类比赛等,“五·四”青年节由镇团委组织各团支部青年开展以打篮球为主的各项体育活动,“七·一”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镇党委组织以学校支部和机关支部为主参赛的体育竞赛活动,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军棋、围棋、跳棋、拔河等体育项目比赛。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