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31
颗粒名称: (五)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摘要: 旧州镇劳动教育与勤工俭学简介。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勤工俭学 校园建设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60年代,为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将“热爱劳动”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每周至少一次或一下午的劳动。为贯彻毛泽东主席“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旧州中学1958年在新建校舍四周种玉米、小麦、蔬菜、瓜果等10余亩,还在猓狸垦荒种水稻,没有耕牛,师生员工拉犁犁田,学校师生种蔬菜基本自给,勤工俭学经费发给学生作生活费用。学校种的南瓜送上北京展览。旧州区农中的勤工俭学基地,在白果园背面。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蔬菜。基地田在家汤田坝,有5亩多,主种水稻。每年冬春两季都到老落坡林场种树。学校还组织学生编箩筐,学生生活及学习办公费都由勤工俭学收入解决。旧州中学利用每天下午课余时间劳动,区农中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1961年为执行中共中央“各行各业都要支持农业”的指示,境内中小学师生下队帮助“双抢”及“三秋”劳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后,劳动上升到主要地位,各中学和中心完小都搞开门办学,各村小开辟大寨田,旧州中学在浪塘开辟茶山130余亩,年收入3000余元;旧州公社中学和完小在高坡开山种茶、小麦、油菜。詹家屯村小在茶坡蚂蚁坡开大寨田3亩,苏吕小学在老山箐开大寨田2.5亩。70年代初期旧州小学的劳动基地在打寨山。80年代以后的各校把劳动列入教育工作内容,主要组织学生校内劳动,如投工投劳搞校园建设,种花、种树、美化环境,“双抢”和“三秋”时有一周农忙假,90年代后农忙假逐渐取消。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