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923
颗粒名称: 七、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2
摘要: 旧州镇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简介。
关键词: 民族 特殊 教育

内容

(一)民族教育
  清雍正三年(1725年),县在旧州设立“训苗义学”。法国传教士在旧州北街设立天主教堂,招收汉、苗子弟传教和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办。民国30年(1941年),县又在布依族聚居的罗官、苗族聚居的五翠建立保国民学校。1945年贵州省主席曾几次来旧州和安顺城郊的少数民族学校视察。1982~1984年县在旧州中学开设高中民族班,学制2年,招收两届共100名少数民族学生。1987~1989年旧州中学又开设初中民族补习班,学制1年,招收两届共100名学生。1986年县在18个民族乡中进行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其中有旧州镇(享受民族镇待遇)。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16%,詹家屯苗族布依族乡为96.60%,陇灰苗族布依族乡为96.74%,旧州普及率为94%,詹家屯为94.75%,陇灰为91.7%。
  (二)特殊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十分重视,镇农教专干为境内残疾及弱智儿童建立档案,盲哑人送安顺盲哑学校,2002年境内的44名三级弱智残疾儿童已在各校随班就读,1名送安顺盲哑学校。从80年代后镇内的部分弱残儿童经培养已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高车的王方,已学会家电维修;罗官王永辉,已学会理发并在刘官开店。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