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粮油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86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粮油经营
分类号: F727
页数: 3
摘要: 旧州镇粮油经营概况。
关键词: 粮油 经营 概况

内容

一、网点
  1965年以前粮油经营的机构,旧州统称粮食仓库,后改为旧州粮管所。在境内的刘官公社、黄腊公社、龙青公社建立粮食供应站。旧州粮管站负责陇灰公社、詹屯公社、旧州公社和区属部门、干部、职工、教师以及厂场非农业人口3140户、10260人的粮油供应,每月凭粮油供应证到粮管所和公社粮站去购买。
  二、收购
  民国时期,境内多数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称佃户),以租率向地主租种,地主向官府交纳国赋,有部分村寨,佃户代地主交售后结算。租田一般是以粮食产量1/2或更少一些的粮食为出租者之酬。佃户向地主交纳率为五等:最高率“二八开”,(地主八、佃户二),较高率“三七”开,中等率为“四六”开,次等率为对半开,最低率还有倒“四六”开。较差田土,佃户能分到六成。1951年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改革地区农业税暂行实施细则》开展了查实田土、评定产量、依率计征、依法减免工作,按照合理责任原则,组织完成粮食征购任务。1956年初级社农户公余粮仍采用累进制,高级社采取比例税制。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粮食征购以生产大队为单位计征,税率按常年产的15%为平均税率,并按正税的12%附加地方公粮,以正税同计征。1961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改为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计征,负担税率最高不超过总产量30%,自留地和地方附加粮一律免征。1966年,为稳定农业税负担,在原基础上,增加2%的机动数作永久减免。1970年,陇灰公社的甘塘大队和朵嘎大队潘家庄组因修建鹅项水库,良田淹没,承担的7450公斤农业税公余粮给予全部免征。
  三、余粮统购、派购、议购、定购
  余粮统购在1954年采取了随征带购,“多余多购,少余少购,不余不购”。1955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办法》规定对农户实行“三定”。196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稳定农民粮食负担,进一步搞好粮食工作安排意见》,粮食征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的办法,对1959年的粮食征购任务基数进行调整。1979年对粮食征购政策进行了调整,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对农民交售的超购粮食,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提高到5%,同时针对部分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减免,减免了陇灰公社的甘塘堡大队、朵嘎大队、潘家庄小队、老秧寨小队统购任务。1985年后由于粮食生产和销售发生转折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全区合同定购任务为农业税公粮和余粮15200吨。
  四、油菜收购
  油菜籽收购从1953年开始,实行计划收购。“大跃进”时期,油菜籽产量大幅度减产,收购量也减少。1961~1963年实行先留后购政策,油菜籽产量和收购量均有回升,1966~1978年,虽执行合理统购及合理提价、超购加价、奖售粮食等政策,因当时收购价格偏低,收购减少。从1980年开始,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收购量加大。199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上级政府和农技部门引进优良品种,推行油菜籽进田、小麦上坡地,油菜籽产量逐年递增,镇内的油菜有10%由粮管所和公社粮站收购,50%为个体户和周边粮站收购。
  五、粮油销售
  从1950年开始,国家实行粮油统销。1955年,国务院规定对非农业人口实行居民指定粮购买,居民人口粮食供应标准是:特种体力劳动者粮食定量,22.5~22.7公斤,重体力劳动者17.5~22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3~17公斤,机关工作人员、公私合营企业职员、店员及其他脑力劳动者12~14.5公斤,大中学生13~16.5公斤,一般居民和10周岁以上的儿童8~10.5公斤,3周岁以上不满6周岁儿童5.5~7.5公斤。食油供应从1978年以后每人每月定量供应250克,城镇居民仍然保留供应。境内旧州粮管所、刘官粮店承担工人、机关干部、教师和居民粮油供应,同时承担民政救济粮供应。1993年后,粮食市场放开,粮油计划供应渐取消,粮管所按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开展议购议销业务。
  六、粮油仓储
  民国时期,境内旧州设有粮仓,农民交售公余粮用人挑马驮交入旧州城内东街城皇庙粮仓。1950~1960年时期,旧州粮食入库当时没有仓库,人民政府安排利用镇内寺庙维修成粮食仓库,如城隍庙、关帝庙、清元宫、万寿宫、湖广庙、三元阁、北极观等作为当时收购公余粮储存点,其余部分由政府土改时没收地主房屋作为仓库使用。旧州、陇灰、詹家屯公社公余粮入库,农民每年秋收后用人挑马驮,送交旧州粮管所。1960年后期,旧州粮管所逐步壮大,政府拨给专款,把城皇庙全部划为粮管所,把寺庙推倒重建粮仓,刘官、黄腊、龙青公社农民在公社所在地交售公余粮。解放初期,秋粮入库后,粮食调运往安顺较远,加上当时交通不畅,缺乏运输工具,境内农民和居民有140多匹驮马,旧州粮食部门就用马驮,按公里斤计算运费,每天一次送交安顺县“三台湾”仓库。1957年后旧州马路修通,马驮改为花轮马车拉军粮到安顺。1957年后全部改由安顺汽车运输公司承运,马驮和花轮车也就淘汰了。1954年以前旧州粮食仓库主任叶云南(南下干部)。1954~1957年冷昌明任旧州仓库主任(安顺城关人)。1957~1964年把旧州仓库改名为旧州粮管所,所长:史春海(南下干部)。1970~1980年李端明(安顺火烧寨人)任支书、所长。1980~1987年钟礼先(旧州南街人)任支书、所长。1987~1995年潘友成(旧州北街人)任支书、所长。1995~2002年朱光阳(旧州西街人)任支书、所长。
  1993年后,粮食市场开放,粮油计划供应逐渐取消,旧州粮管所按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开展了议购议销业务工作。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