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776
颗粒名称: (二)鸭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
摘要: 旧州镇境内饲养的鸭以麻鸭较为普遍,属产蛋肉鸭型,觅食能力较强。
关键词: 养殖 概况

内容

境内饲养的鸭以麻鸭较为普遍,属产蛋肉鸭型,觅食能力较强,耐杂食粗料,体型中等,体重3公斤左右,头貌清秀,眼大有神,颈部长大,胸腹宽,后部丰满,头及颈部呈发油亮的青褐色,颈部有一白羽圈,为黄色,此鸭羽毛多数为黄褐色,部分为麻灰色、白灰色。
  1.棚鸭放养和庭院饲养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棚鸭放养只分布在型江河两岸的村,目前,境内饲养鸭的村主要分布在文星、平寨、高车、苏吕、詹屯、横水、罗官、猛贡、浪塘等村。棚鸭放养一般由主人携带简陋的鸭棚一间,行李和炊具以及围栏、箩筐、鸭梢,迁徒于河边、田坎、田坝地区。养鸭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流传着“要得发,赶马看棚鸭”的俗话。鸭的饲养可分为两大部分,饲养户以养小鸭和产蛋鸭为主体。在集体时期,养鸭业的发展不大,特别是70年代,个体养鸭被说成是资本主义尾巴,导致以集体放养鸭为主,家庭饲养仅为少部分。80年代后承包责任田、地到户,饲养户发展起来,莲花塘刘玉祥、梅德开等发展为孵鸭专业户,每年可孵小鸭数万只投放市场。
  2.宰鸭业
  办喜事食鸭是本地的风俗,特别是过节,更有吃鸭子的习惯。饭店、餐厅、宴席必有鸭,而宰鸭技术麻烦,特别是去毛技术更是一般人不易掌握,因此产生了一些有专业特长的人,从事此业。民国时期,各村寨饲养的鸭在安顺是属于领先地位,这是因为境内的地势低凹,田多,滥冬田较为普遍,这给境内的养鸭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那时各村寨养鸭量较大,平均每个村寨养鸭户达10户以上,饲养小鸭在2000只以上。建国后,随着科技的发展,饲养户采用先进的科学养鸭技术,利用配合饲料喂养,使鸭的生长快、产蛋率高,境内的鸭2002年存栏1.5万只。在高车、苏吕、猛贡、新寨、甘塘等村有专门喂养仔鸭屠宰给买主的饲养户,旧州街上还有一家宰鸭专业户常年营业。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