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制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697
颗粒名称: 一、耕作制度
分类号: F327
页数: 2
摘要: 从耕地、水田作物、旱地作物和复种指数讲述旧州镇的耕作制度。
关键词: 农业 耕作 制度

内容

(一)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土地改革时,每个农村人口约有耕地1.2亩左右。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旧州公社耕地面积有8674亩,其中:田6321亩,地2353亩,人均耕地1.2亩。随着区域的变动,1968年耕地面积有15311亩,其中:田13240亩,地2071亩,人均耕进1.3亩。1978年耕地面积22702亩,其中:田19142亩,地3560亩,人均耕地1.4亩。
  文星公社1958年耕地面积8596亩。其中:田6919亩,地1677亩,人均耕地1.4亩。1968年耕地面积8596亩,其中:田6919亩,地1677亩,人均耕地1.3亩。
  詹家屯公社1958年耕地面积7391亩,其中:田5902亩,地1489亩,人均耕地1.4亩。陇灰公社1958年耕地面积9543亩,其中田5538亩,地2905亩,人均耕地1.3亩;1968年耕地面积9743亩,其中:田6783亩,地3005亩,人均耕地1亩。
  旧州镇2002年,耕地面积34404亩,其中:田25936亩,地8468亩。
  (二)水田作物
  民国时期,镇内土地耕作制度大部分是一年一熟制,即水田种植一季水稻后就蓄水泡冬或翻犁炕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田种植为一年一季种植水稻。农业合作化时期开始种小麦,油菜开始下田。1960年后,推广水稻~小麦,小稻~油菜,水稻~蔬菜,水稻~洋芋等一年两熟制。1965年以后,部分村寨则推广水稻~绿肥。在耕作上多为二犁二耙,望天落雨田要三犁三耙后方能插秧。水田农作物种植施用肥料一般以农家肥和磷肥作底肥,化肥作追肥。
  (三)旱地作物
  旱地作物多为一年两熟制,即玉米~油菜或玉米~小麦。由于农业的技术推广,耕作制度不断革新,1989年,安顺市农业局在旧州北门外推广旱地分带轮作,面积200亩,1990年以后,旱地分带轮作逐步推广,1992年推广400亩,1995年600亩,2002年推广400亩。推广的旱地分带轮作有麦肥分带、有洋芋分带。
  (四)复种指数
  民国时期,镇内复种指数一般在102%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时期复种指数在103%~105%之间。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复种指数逐年递增。旧州公社复种指数1966年为153%,1979年为147%,1982年为152%。陇灰公社1966年为112%,1979年为138%,1982的149%。旧州镇1992年复种指数187%,2002的为199%。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