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6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分类号: F20
页数: 4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到2011年旧州镇的工商行政管理的描述。
关键词: 工商行政管理 经济政策 物资交流会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7月,安顺县人民政府设立工商科(工商局前身),县属各区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工商所前身),受县工商科和当地财经领导小组领导,第八区市管会设于旧州镇北街,有李德宽、周德显等具体工作,贯彻执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主要任务是管理市场,管理工商业户,办理开、停、转、歇业登记,申请表报工商科核准后,填发营业许可证;在县物资交流办公室的指导下,配合当地供销、商业等部门召开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等(每年有几次)。
  市管会在县财委对私改造办公室的领导下参与对乡区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普查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据县私改办调查,1956年9月30日止,旧州镇(不含全区)的个体工商户,经过改造的情况是:
  旧州历史上所辖市场7个,按十二生肖轮流赶场,谓之“转转场”,以后情况变化,有的已停赶。
  〓 旧州、黄腊 〓 刘官
  〓 鲜陇、刘官 〓
  〓 玲珑 〓 玲珑
  〓 尖山 〓 尖山
  〓 水桥 〓
  〓 旧州、黄腊 〓
  1963年3月,安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之后,在各区设置工商行政管理所(以下简称工商所),属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属单位,旧州工商所负责本辖区内的市场管理、工商企业登记、打击投机倒把等工作。
  一、工商企业管理
  建国初期,境内有农具厂、运输管理站、染业社等5个工商企业。1965年后,有国营企业2个,从业人员9人;合作企业1个,公私合营企业1个,从业人员4人;镇办企业2个,从业人员31人。
  二、个体工商户管理
  民国时期,境内个体商业以走村串寨、短途运输赶“转转场”为主,多为手提肩挑沿街叫卖的小贩。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以后,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开始,个体小商贩分别加入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有的还“升级”、“过渡”到国营或公私合营企业当职工。1956年底,社会主义对私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城乡的个体户所剩无几。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个体工商户被取缔,到“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了“吃饭难”、“修理难”等情况,加剧了许多人没事干的矛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旧州镇个体工商户已有220户,从业人员430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156户,从业人员310人;个体饮食业9户,从业人员29人;社会服务力20户,从业人员40人;制造业35人,从业人员51人。
  1991年7月份,成立旧州个体劳动者协会,协助工商所开展工作,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为社会排忧解难,组织会员参与社会活动,组织个体工商业主进行法制教育和技术培训等。
  三、市场管理
  解放前,旧州境内设有旧州、尖山、鲊陇3个市场,村民到此3地赶集进行商品交易,商贩收购农牧产品,销售手工商品,但无专门的工商管理机构。1958年,市场管理取消私商贩运,禁止弃农经商,农副产品不准上市。1962年后,国家又允许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开展经营活动。1965年,旧州工商所主要任务是随时分析投机倒把活动的情况,并向当地政府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对弃农经商人员进行规劝和组织他们投入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严加限制和取缔,导致商品供应紧张。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没收赶场交易的农副产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市场建设,发展城乡集市贸易。2000~2001年,在旧州村境内新建白日市场1个,从而使镇政府所在地集市达到2个,市场经营的主要商品有蔬菜,副食、肉类、水果等。旧州工商所负责辖区内的个体经营行为和市场经营秩序,对假冒伪省商品和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近年来,境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渠道畅通无阻。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