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民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6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政
分类号:
D632
页数:
6
摘要:
主要从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及地名普查、救灾、救济、拥军优属、社会福利、婚姻登记管理讲述旧州镇的民政。
关键词:
救灾
救济
民政
内容
明清时期,由知府、知县主掌民政。民国时期,乡级设民政助理或干事,负责民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1年,乡(镇)公社,设民政助理。1991年建镇、并乡、撤区后,设民政福利股,配备有股长1人,助理员1~2人,承担民政工作、老龄工作、民族宗教事务等工作。1997年,民政福利股改为民政办公室,负责各项民政事务。2002年12月份,民政办公室改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各项民政事务的管理。
一、村(居)民委员会选举及地名普查
1984年4月,旧州镇、詹家屯乡和陇灰乡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经过抓好选民登记,确定选民资格人数,民主提名推荐村委会候选人,公布村委会初步候选人和正式候选人等工作。经过选民无记名投票,于8月民主选举产生了24个村民委员会,选举出村民委员会主任24人,副主任18人,委员78人。
1990年4月,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培训骨干,民主提名推荐候选人,进行选民登记;通过选民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24个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各1人,居委会,即旧州街道居民委员会,选举出居委会主任1人,委员2人。
根据“村(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居委会任期3年,期满进行换届选举,民政部门负责依法指导村(居)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撤、并、建后、旧州镇民政股(办公室)在镇政府的领导下,依法指导完成4次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在全镇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1999年12月止,全镇制作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专栏24块,定期公开村务。建立建全“村民监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逐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通过贯彻村居委会组织法,建立建全村(居)委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治保、调解、妇女、教科文卫、计生协会、禁赌协会等配套组织,理顺了镇政府与村(居)委会的关系,提高了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1980年6月完成了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
二、拥军优属
1952年起,每年“八一”建军节、元旦节、春节等节日,各(公社)党政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教育和慰问活动,深入农村走访慰问军烈属,召开拥军慰问座谈会,为军烈属贴春联,挂光荣牌,送慰问品。1952年8月,组织评选军烈属模范活动,评选出一批思想觉悟高、劳动生产好的军烈属代表参加安顺县召开的表彰大会。
1954年春节期间,在全国同庆抗美援朝胜利的形势下,组织到农村进行走访慰问,针对部分军烈属的困难,拨出专款作为军烈属和复员军人的补助费。
1952年~1966年,拥军优属形成制度,每年乡(公社)都投入经费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切实解决军烈属及复员军人、退伍军人的困难,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拥军优属活动未能扎实开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拥军优属活动,1986年对军烈属、伤残军人普遍走访慰问,送军烈属证书,抚恤金及慰问品。
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开展拥军优属活动,1991年~2002年底,共拨出经费2.4万余元用于拥军优属活动,做到每年走访慰问军烈属和复员退伍军人不少于3次。
优待烈军属,1951年~1954年主要采取群众优待(群众代耕和优待救济的方式),对生活较困难的烈军属则根据实际发放优待粮。1955年对无耕作能力的烈军属采取集体代耕的方式,1956年改为优待烈军属劳动日制度。1961年,对贫困烈军属、残废军人、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除享受劳动日外,对无依无靠、困难特大的孤老烈军属、三等残废军人、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国家给予定期定量补助。优待劳动日制度一直持续到1980年底止。1981年试行优待金、统一兑现办法,即在优待劳动日、发放实物办法的基础上,计算生产大队优抚对象基本金额,由生产大队统筹提成集资,直接兑现给优抚对象;每户优待金50~100元不等,各大队不同。1985年,实行以市、县为单位统一筹集,统一兑现优待金办法,即农业人口每人每年交0.3元,非农业人口每年交0.5元。国家职工每人年交1元,由乡镇收取上交安顺市(县)民政局,再按发放标准返还乡、镇、统一兑现给优抚对象,标准为农村烈军属每户150元,城镇每户80元,随后逐年提高优待标准。旧州镇1991年~2002年优抚情况:
三、救灾、救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社会救济按照“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方针,给予孤老残幼和贫困户救济和扶持,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
1952年,农村社会救济工作主要实行对困难较大,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困难户,定期给指标救济;对有一定实际困难,但具备一定生产能力的农户,以生产自救、互助、互济为主,帮助解决农具、耕牛、种子,扶持发展生产,必要时给适量的临时救济;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老、残、幼,实行集体供养、国家救济的办法。1956年后,对孤老、残幼实行五保制度,采取发放供养费、供养粮的办法,将五保户的生活包下来。1958年,五保户、贫困户在集体食堂吃饭。
1959~1961年,农村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普遍缺粮,社员非正常死亡率高,为此政府拨出专款设临时医院救济患病社员。1963年,对孤老、残、幼、五保护采取亲属供养和集体供养的办法,对贫困户分别按照困难程度给予定期定量救济或临时救济。
“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一度受到干扰,1968年,3个公社(旧州公社、詹家屯公社、陇灰公社)共发放救济棉被450床,棉衣3000件(套),社会救济费12000元,春荒救济费1000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社会救济工作进入正常化。
1989年下半年,贯彻执行“政策公开、数量公开、标准公开”张榜公布、群众监督”的原则,在农村试行救济粮发放挂牌管理(即挂牌救济)的办法。
1991年建、并、撤后,按照“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扶持”的方针,在农村社会救济工作中,一手抓救济,一手抓扶贫,坚持开展多形式的帮扶工作,镇党政领导每年都定村定点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农村党员开展“双带活动”,各部门包村帮扶,通过给予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多形式帮扶,使这一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四、社会福利
20世纪50年代,旧州管理区兴办1所敬老院,有25人入院,有1名服务员负责敬老院工作。1993年旧州敬老院迁到旧州镇把士村,由民政股1名工作人员任院长,具体事项由把士村委会主任负责。2002年旧州镇区共投资18万元新建一幢敬老院,2002年底迁往新址。截至2002年12月,全院共供养孤、老、残9人。
五、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20世纪50年代,对复员退伍军人,按其技术专长,安置了部分进入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1961年规定:凡家居住农村或小城镇原属农业人口的复员退伍军人,一律回农业一线,不得层层扣留;其口粮、房屋、自留地以及必需的生产用具等,一律要安排落实,尽可能地解决他们回乡后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在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等具体问题必须花钱时,按照节约的原则,在社会救济款内解决。
1963年,旧州公社、詹家屯公社、陇灰公社各建立退伍军人安置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对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做到“妥善安置,各得其所,只准做好,不准做坏”。对家住农村的退伍军人,全部安置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20世纪70年代,复员退伍军人安置根据中华(1968年)58号文件精神进行安置,继续贯彻执行1958年3月17日国务院规定的“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精神。上山下乡知青参军退伍后的安置,同从农村参军的退伍军人一样。1979年,退伍军人安置仍按“从哪来,回到哪去”的原则办理,但上山下乡知青参军的退伍军人,则按中央(1978)74号文件办法,即不再回农村,原则上由父母所在地方分配工作,也可由征集地方分配工作。农村参军的退伍军人,生产生活困难较大的,安置在社(队)办企业和社(队)办林、牧、渔场。
1987年,根据国务院公布的《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进行安置,1992年以来,旧州镇共接收置非农业人口复员退伍军人20人。
六、婚姻登记管理
1950年4月,中央颁布《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1954年,内务部正式颁布《婚姻登记法》。按登记法规定,结婚男女须到当地区、乡人民政府“登记”。1980年后,按新的《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和复婚登记。1991~2002年,全镇办理结婚登记情况。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