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族源、族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570
颗粒名称: 1.族源、族称
分类号: K280.73
页数: 3
摘要: 主要介绍旧州镇族源、族称。
关键词: 民族 布依族 族源

内容

(1)族源
  布依族来原于古代“北越”人中“骆越”人。
  《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汉文史知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的综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贵州古代史》又说“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骆”是越族的别名和最早的名称。《后汉书·马援传》李贤经:“骆者,越别名”,戴商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越人本来称别应为骆”。可见,骆越的族称是以越和骆互为别称的。百越人在殷商时期已大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故《史记》有“臣瓒曰,自交趾至稽苯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性”。其中之骆越分布于今广西中西部,广东西部、海南岛、贵州及越南北部。《唐书·地理志)说:“牂舸江,俗称郁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因族而名江。《华阴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为夷越之地”,明确指出牂牁为越人之地。镇境亦在其中。“骆”、“越”或“骆越”、“夷越”是先奏以前的称谓,汉、晋以后则谓之为“僚”。
  唐宋时期,牂牁国、罗甸国及普静王领地交错于黔中黔西南。其居民,史籍皆以“蛮”称之,《旧唐书》说:“武宗会昌二年,胖牁蛮遣吏入朝。”又《新唐书》载“鬼主阿佩内属,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其后又封别帅为滇王。皆牂牁蛮吏。”此时期,又以归附较早而纳赋役者称之为“番”蛮者,僚也。戴商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旧唐书又有不以僚之东谢蛮、西赵蛮、牂牁蛮。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僚。其文化有若干最显示著之特点,如依树为层巢而居,赏有功劳者以铜鼓,度燕聚则击铜鼓。此等特点,即与《魏书僚伟》称傣人所居之“干兰”及所用之“铜”相同,“铜”及铜鼓讹传。西赵在东谢之南,其所居地方东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西河。西赵之风俗与东谢略同,牂牁蛮之风俗与东谢略同。又宋史所栽抚水蛮,广源州蛮,其俗亦同,广源蛮即新唐书之西原蛮,皆僚族。“以上所述之僚”及随后之“储蛮”的活动范围,就是无秦时期“骆越”的住地。
  宋元之际,布依族,从“僚”、“蛮”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的民族,成为“仲家部”或“仲家”。《元馄一方舆胜览》旗位安道宣慰司有“钟家部”即仲家部。这里指居住在滇黔连接的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是故,《读史方舆纪要》卷(2)说顶营长官司“无置顶营,……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明确指出:“仲家”为贵州西南部的土著民族。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均沿此称,或曰仲家,或曰仲家苗,或曰仲夷、夷家、夷族等等。
  综上所述,旧州镇境内布依族和其他地方布依族一样是从先秦时期的“越”、“骆越”,汉、晋时期的“僚”和唐时期的“蛮”衍变和分化而来,并保留了汉、晋以来僚族中的某些习俗,如“好楼居”,“贵铜鼓”、“信鸡卜”、“能为细布,色至鲜净”等。
  (2)族称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是“人”或民之意,“越”、“依”是古越人对自己的称谓。史籍记载的族名“越”、“俚”、“也”、“伊”、“夷”等都是“依”的汉语译音。故有“夷家”、“夷族”之称又有“布纳”、“布依”、“布笼”之别。“钟家”、“夷家”、“布纳”、“布笼”等都是对布依的不妥称谓,根据布依族人民的意愿,1953年9月24~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花溪召开仲家族民族名称代表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赞同用本民族的自称“布依”为民族名称。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民(53)字第77号文批复;废除布依族的其他不妥称谓。明确统称“布依族”的确切族称。
  (3)分布
  旧州镇境内的布依族主要在罗官村、横水村,五翠村的彭家院和旧坡村民组居住的大部分为布依族,木叶村的木叶村民组伍姓虽早已汉化,但因其祖先系布依族,故均为布依族裔,现在族中尚保留着祖先遗留的布依裙装。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