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图书馆
安顺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安顺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视频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布依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568
颗粒名称:
三、布依族
分类号:
K280.73
页数:
7
摘要:
主要介绍旧州镇布依族族源、族称与分布情况。
关键词:
民族
布依族
族源
内容
(一)族源、族称与分布
1.族源、族称
(1)族源
布依族来原于古代“北越”人中“骆越”人。
《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族源,据现有汉文史知籍记载和民族学资料的综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贵州古代史》又说“布依族与‘骆越’有密切的历史渊源。”“骆”是越族的别名和最早的名称。《后汉书·马援传》李贤经:“骆者,越别名”,戴商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越人本来称别应为骆”。可见,骆越的族称是以越和骆互为别称的。百越人在殷商时期已大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故《史记》有“臣瓒曰,自交趾至稽苯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性”。其中之骆越分布于今广西中西部,广东西部、海南岛、贵州及越南北部。《唐书·地理志)说:“牂舸江,俗称郁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因族而名江。《华阴国志·南中志》说:“南中,在昔为夷越之地”,明确指出牂牁为越人之地。镇境亦在其中。“骆”、“越”或“骆越”、“夷越”是先奏以前的称谓,汉、晋以后则谓之为“僚”。
唐宋时期,牂牁国、罗甸国及普静王领地交错于黔中黔西南。其居民,史籍皆以“蛮”称之,《旧唐书》说:“武宗会昌二年,胖牁蛮遣吏入朝。”又《新唐书》载“鬼主阿佩内属,会昌中封其别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其后又封别帅为滇王。皆牂牁蛮吏。”此时期,又以归附较早而纳赋役者称之为“番”蛮者,僚也。戴商煊先生在《僚族研究》中说:“旧唐书又有不以僚之东谢蛮、西赵蛮、牂牁蛮。东谢蛮在黔州之西数百里,南接守宫僚。其文化有若干最显示著之特点,如依树为层巢而居,赏有功劳者以铜鼓,度燕聚则击铜鼓。此等特点,即与《魏书僚伟》称傣人所居之“干兰”及所用之“铜”相同,“铜”及铜鼓讹传。西赵在东谢之南,其所居地方东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西河。西赵之风俗与东谢略同,牂牁蛮之风俗与东谢略同。又宋史所栽抚水蛮,广源州蛮,其俗亦同,广源蛮即新唐书之西原蛮,皆僚族。“以上所述之僚”及随后之“储蛮”的活动范围,就是无秦时期“骆越”的住地。
宋元之际,布依族,从“僚”、“蛮”中分化出来,成为单一的民族,成为“仲家部”或“仲家”。《元馄一方舆胜览》旗位安道宣慰司有“钟家部”即仲家部。这里指居住在滇黔连接的南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是故,《读史方舆纪要》卷(2)说顶营长官司“无置顶营,……蔬果四时不乏,然多烟瘴,不可居,惟土著仲家居焉。”明确指出:“仲家”为贵州西南部的土著民族。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均沿此称,或曰仲家,或曰仲家苗,或曰仲夷、夷家、夷族等等。
综上所述,旧州镇境内布依族和其他地方布依族一样是从先秦时期的“越”、“骆越”,汉、晋时期的“僚”和唐时期的“蛮”衍变和分化而来,并保留了汉、晋以来僚族中的某些习俗,如“好楼居”,“贵铜鼓”、“信鸡卜”、“能为细布,色至鲜净”等。
(2)族称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是“人”或民之意,“越”、“依”是古越人对自己的称谓。史籍记载的族名“越”、“俚”、“也”、“伊”、“夷”等都是“依”的汉语译音。故有“夷家”、“夷族”之称又有“布纳”、“布依”、“布笼”之别。“钟家”、“夷家”、“布纳”、“布笼”等都是对布依的不妥称谓,根据布依族人民的意愿,1953年9月24~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阳花溪召开仲家族民族名称代表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赞同用本民族的自称“布依”为民族名称。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以民(53)字第77号文批复;废除布依族的其他不妥称谓。明确统称“布依族”的确切族称。
(3)分布
旧州镇境内的布依族主要在罗官村、横水村,五翠村的彭家院和旧坡村民组居住的大部分为布依族,木叶村的木叶村民组伍姓虽早已汉化,但因其祖先系布依族,故均为布依族裔,现在族中尚保留着祖先遗留的布依裙装。
(二)习俗
1.居住
布依族多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区,依山立寨,聚族而居。住房盛行楼房或半边楼,即“干栏”式建筑。房屋外观整洁,常用灰膏粉糊外墙,并在房屋山墙上部中央绘一黄色圆圈,直径约45公分,并在圆圈内写“福”、“禄”等字或绘制吉祥图案。
2.饮食
布依族的主食与汉族同,嗜食糯食和酸菜。春节、重阳节必打糍粑,是礼尚往来的必需品,粽粑是青年男女“赶表”时的食品。布依族喜以酒待客,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均须有酒,客人来访,必以酒招待。
3.服饰
布依族的服饰,男性同于汉、苗等民族。女性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依地而分,大致有裙装、长衫装、滚边花装和短衣装四类。
旧州境内的布依族女装均为短衣装。上身着右衽齐腰短衣,颈挂银链钩转腰,围腰上宽下窄与衣同长,腰系约寸宽之腰带,下身穿普通长裤。
头饰,姑娘梳长辫于脑后;已婚妇女头包青帕,脑后绾一大而扁的发髻,以网罩之。
4.婚姻
布依族的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择偶、说亲、订亲、交财礼、结婚、坐家等程序。
择偶。有两种方式: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另一种是青年男女“玩坡”、“赶青年场”中认识,经过对歌、赶表发展到情投意合,男女回家告之父母,方请媒人说合。
说亲。由男方请一个家族或亲戚中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充当“补事”(即媒人),带粮到女家说亲。一桩婚姻往往需要“补事”来回多次游说,故布依族求婚有“跑不破鞋底不成婚”的说法。如女家不同意,则姑娘把前几次所收礼物退还给“补事”。
订亲。布依族语为“卡盖”(“杀鸡”之意),由男女双方达成协议后择日进行。男女家族中两位妇女或由男方的母亲与媒人携带酒、鸡、肉、糕点到女方家把糕点分给家族,并请家族中年长者陪宾客。通过这一仪式将双方协议公布于众。
交财礼。布依族语为“角贤”,礼金从180元到400元不等。是时男方家备酒猪肉、鸡、糖、豆腐、炮竹、蜡烛、鸾书、毛笔、墨等物请媒者与亲友二三人前往女家议聘,酒、糖分一部分给女家家族。女家设宴款待,家族做菜陪酒,男方拿女方“八字”后,唱道谢歌,“骑马回程”。
结婚。婚期由男方择定。婚礼分为“姑娘酒”和“媳妇酒”。“姑娘酒”酒由女家操办,客住一宿即回。“媳妇酒”在“姑娘酒”次日,男家操办酒期一至三天。
旧州境内的布依族,男家在婚前一天即聘一押礼先生、一男童、一女童及抬嫁妆的十多个男青年与新郎一起携带酒、公鸡、猪肉前往女家接亲。当天,新娘的母亲或嫂子清理陪嫁物交给押礼先生让抬嫁妆者抬走,新娘由伴娘陪同跟后。到男家后,新娘与新郎一起拜天地、父母,互拜后进入洞房。是夜禁止其他任何男女进入洞房。
送亲客为青年男子或全是妇女。他们来男方家时,男方寨上的人故意关寨门,用板凳拦路,送亲客必须靠唱礼歌闯过“关卡”,晚间与主人通宵达旦对歌。
婚期的当天午夜,男方要摆“扎马酒”,请男方长辈、厨师们入座,新娘向众人敬酒并赠送自己绣的鞋、鞋垫等。次日中午,送亲客将返,男家设宴款待。送亲客须唱《筷子歌》、《开发歌》、《劳动歌》等方能就食。离开家时要唱《牧马歌》、放“骑马”钱,男家则边唱歌边敬酒送客起程。
布依族有“不落夫家”之俗,结婚只是一种形式,结婚期间新郎与新娘不同房,新娘住满酒期即随送亲客返回娘家。男方要到次年或隔一段时间才能再接回。新娘来往无定数,直到生了第一个孩子才常住男家。这段时间少则一年、两年,多则七八年不等。
生第一个孩子,男家要办“月米”酒,又称“三朝”酒,女家请人前往送礼。
5.节日
布依族的节日,有些是布依族所独有,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有的则为与其他民族共有。但节日活动的形式有差异。
小年。又名“了年”,时间在农历正月最后一天,示春节结束之意。届时家家炒油团粑,杀鸡、做菜敬祖宗,出嫁的女儿、姑妈返家团聚,故有“女儿节”之说。
三月三。是日,杀猪宰牛扫寨,祭祀山神。“三、四两日,各村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六月六。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赶表的节日。在旧州境内布依族青年男女,是日都要到黄腊乡的恐龙场或簸箕场对歌赶表。
春节。又称“大年”,布依族语称“根今”。明、清时期,布依族“以腊月为岁首”,过年是在腊月间。清后期始改学汉族过春节。年三十日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的仪式,晚上“旺火守岁”。故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之说。
6.禁忌
生产上的有:打新雷(春天第一次打雷)天忌泡谷种,开山砌石忌吹口哨、呼喊。
生活上的有:忌跨新房大梁,忌放桐油打在龛上,赶场或出远门忌抬碗。赶场天忌在门口站,正月初一忌扫地、倒水出门,忌见到绳索及忌梳头,正月初七忌出远门、忌抬尸出寨,办喜事忌戴白帽、穿白衣、鞋、年轻人与老人同席忌坐上方,与老人同坐忌跷腿,与老人同行忌在前面,忌从老人面前过,公公忌进媳妇卧室,成年男人忌进产房,产妇忌串门。
7.迷信
埋“花根”。婚后数年不育或生子女少者,认为是“花根飘”,要巫婆“埋花根”。即巫婆以帕遮双眼,摇头而歌,直唱到“王母娘娘”采茶送给想生孩子的夫妇为止。
扫寨。布依族村寨,多在二月、三月、六月或寨上出现流行性疾病,瘟疫及其他怪现象时扫寨。届时,由魔公操刀于前,青年数人牵狗于后,逐家念咒语、贴咒、画符。
8.宗教
布依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和天主教。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是对日、月、星、辰、山、水、草、木、石等一些自然物均赋予生命力而加以崇拜,从而产生了土地神、山神、树神、门神、梁神、灶神、火神、水神、雷神、风神、云神、雨神、石神等众多神灵。这些神灵各司其职,接受人间香火。人们则通过对这些自然物的祈祷以期帮助自己消灾纳福,解除痛苦,求得平安。
祖先崇拜贯穿于布依族生产及生活之中,事无巨细,节不论大小,均行祭祀之礼,以求祖先的保佑。因此,布依族人家每户均设神龛供奉祖先。
9.丧葬
布依族的丧葬,古代盛行“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火之”的二次葬。至乾隆年间有“葬不用棺”之习。入近代,因各地所信宗教不同,故做法差异极大。
(1)信仰原始宗教的丧葬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入殓。人死后,即鸣炮报丧,横停于神龛丰,入少许碎银在亡者口中并给亡者洗脸、梳头、穿鞋穿衣服、敬永别酒、说嘱咐语,毕即将尸入殓。
置孝堂。丧家以中木为界,用竹笆糊白纸把堂屋隔成两室,内室停棺,棺下入灯、鸡、酒等。外室为孝堂,堂中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有米、酒、饭、豆腐、鸡、鱼、茶等供品,灯、香火昼夜不息。隔墙中央贴书有“极乐世界”字面的八卦图案,两边留出入小门,门框上贴门联。
开路。在祭祀前一天举行。魔公击铜鼓吟祭祀词,燃烛点香唱经。孝男、孝女身着孝服跪于堂中,当魔公颂及开路歌时即入内室,颂毕鸣炮举哀即告结束。
吊丧。布依族语称“谷夜亡”(意为做鬼客)。每位亲朋必邀数人同行,少者五六人,多者数十人,唢呐则是必备之物。亲朋好友还须于出殡前日带猪头、鸡、鸭、糖果等前来吊丧。丧家发给吊丧者孝帕或教衣,吊丧者跪在堂中,由两位魔公按其供品逐一向亡人举献,献毕鸣炮。
砍牛祭祀。出殡前夜,丧家请魔公来念经。魔公戴斗笠、扛马刀、插谷穗,在铜鼓声中用布依语唱颂《砍牛经》中的《起首经》、《砍牛树经》、《造房经》。
出殡日晨,牵其牛一头到孝堂前,魔公击铜鼓念《起魂经》。念毕,将吊有招魂的幡的大竹栽于丧家房后,牵牛到砍牛场。
砍牛场设在晒坝,坝中栽一棵刮了皮的树。牛牵至后,绕树三圈拴于树脚,孝男、女进行要谷种、牛魂、人魂,向牛敬献等仪式。魔公念《砍牛经》和《牛蹄经》,念毕,由大女婿执刀将牛砍倒。
出殡。抬棺出门外,置于凳上,魔公念经进行祭祀。祭毕,鸣炮、吹唢呐、孝女提灯笼、打火把在前引路,将棺抬至墓地。
入葬。事先请魔公择墓地、定坟向、挖好墓穴。择日烧香、纸,以雄鸡跳井、再洒以雄黄酒后,将棺入穴。魔公念《袱陇经》,孝子念《买地经》,其余人挖土垒坟。
(2)信仰天主教的丧葬
入殓。人死即鸣炮报丧,将亡人停于堂屋侧边,燃烛念《圣经》。出殡前夜,再由长者给亡人穿衣,教徒念《亡死日课经》并向棺内洒“圣水”,然后出殡。
吊丧。出殡前夜,亲朋好友约人携祭幛,吹唢呐前来吊丧。外家吊丧,孝子执拉丧棍跪接。是夜,吊丧者吹哨呐通宵达旦。
出殡。出殡日晨(时间不定),丧家鸣炮,教徒念《亡者日课经》,洒“圣水”。念毕行于前,寨邻抬棺居中,吊丧吹唢呐尾后前往墓地。
入葬。亡人生前即择地并做成“活坟”。入葬时教徒念经并洒“圣水”和雄黄酒于穴中。念毕鸣炮入穴、垒坟,插十字架于坟上。
知识出处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
本书系统记述了安顺市旧州镇的自然地理、人口 民族、党派 群团、政权、军事、公安司法、劳动 人事 民政、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阅读
相关地名
旧州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