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236
颗粒名称: [爱国卫生]
分类号: R193.3
页数: 5
摘要: 1953年,蔡官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细菌及消灭病毒、病菌,并开展卫生大评比,提倡人人动手,户户动员。
关键词: 卫生 卫生知识 卫生运动

内容

环境卫生
  1953年,蔡官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细菌及消灭病毒、病菌,并开展卫生大评比,提倡人人动手,户户动员。定期检查,及时评比,各乡把检查评比的结果上报到区。1957年3月3日,蔡官屯区下发了《关心下一代健康》的通知,要求美化环境。
  1958年5月12日 ,蔡官区提出扫“四害”的卫生运动,要求社社达到“四无”即无鼠、无雀、无蝇、无蚊。是时,蔡官屯乡为第一营,消灭老鼠31958只,麻雀376只,蚊子16.7斤、苍蝇19.5斤;平地场消灭老鼠21385只,麻雀12356只、蚊子13.5斤、苍蝇15.6斤;小〓街乡、塘官屯乡也积极响应,共扫“四害”,降低了“四害”密度。
  1963年,因流行性脑髓膜炎流行,蔡官区开展了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学校教室内加强了空气消毒。
  1965年,蔡官区在元旦、春节前后开展爱国卫生突击运动。清除室内外一切污物垃圾,疏通阴阳井,填平坑凹。积极搞好水改和粪便处理工作。把各村的大大小小水井,普遍淘洗一次,井台砌高于地面30公分左右,修补缺漏,避免污物、臭水污染。饮河水的村寨分别设用水段,即上游为人饮、中游洗菜、下游洗衣,避免污净不分。对离水井30公尺以内的厕所一律取缔。同时加强饮食卫生管理,糖食果饼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管理,防止老鼠乱爬和灰尘污染,禁止酸烂变质的食品出售。
  1967年,蔡官区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春夏季卫生运动的通知》,提出注意消灭第一、二代蚊蝇和臭虫,降低“四害”密度,凡是公共厕所一周撒两次生石灰粉。1968年后,除“四害”工作终止。
  1981年,蔡官区下发了《蔡官区卫生管理通知》,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对违反《通知》有关规定者,本着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处理。是时蔡官区做到了:公共场所无乱泼污水、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大小便现象;也无在河道乱放、乱排粪便现象;无腐烂变质的食物出售;病死的家禽、家畜及变质的肉类全部挖坑深埋,对有害有毒物进行了处理。
  1986年7月蔡官区制定了《卫生文明公约》,要求居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习以为常的小事做起”。1990年,蔡官区依照市政府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依靠科学、法制管理,常抓不懈”的基本方针,拟订了各乡(镇)的卫生目标,实行了卫生工作综合管理。1990年9月,根据市爱卫会拟定《爱国卫生活动通知》,各乡(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是年,参加卫生月活动和义务劳动总人数为3217人次。治理环境卫生,出动车4辆,清理垃圾89吨,清理沟渠400米,清理卫生死角30处,河道旁种树879株,山上种植6789株,灭鼠后密度为6.9%。1994年,蔡官镇成立了卫生组,1997年,镇政府安排专人负责新路口一带的卫生,并收取卫生费。单位内部划片包干,部门、住房、村寨实行卫生包干责任制,卫生条件明显好转。
  水质卫生
  民国及以前,蔡官境内各村寨的水源卫生状况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改水建井、修筑排水沟和护井设施,传染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蔡官区村寨饮用浅层地下水占83%,饮用地表水约17.2%。小〓街、平地场、塘官等山区地下水补给量特枯年为237.48亿立方米,已利用地下水为128.5亿立方米,占枯年补给量的54.1%,提引浅层地下水的潜力不大。根据水源特点,提高饮水卫生质量,改水重点放在原有水源的改造上。1986年,交椅、塘官屯、水硐、沙锅寨由于水源污染,发生1564例伤寒病,发病率为15.51%,防疫站帮助作水井改造工作,历时2个多月,改造水井9处。1987年,对饮用水进行普查,对地面、地下水,水源污染现状进行详细统计,提出了改水的实施方案。
  1983年饮水水源普查情况:蔡官区有水源349处,地面水20处,地下水329处,被污染急需改良数310处,可受益人数57957入。
  1989年4月,日本国基本设计调查团团长松山卓见等一行3人在省地领导陪同下,对蔡官区蔡官水厂、塘官水厂的建厂方案进行了论证。1990年7月,日本政府无偿援助蔡官区饮水供应改善项目洽淡成功。此后农村改水工作在市、镇领导下逐步展开,通过接收外援、政府拨款和群众集资等形式筹集资金、先后建成了一批符合卫生标准的人畜饮水设施,基本上改善了蔡官农村畜饮水卫生条件。
  学校卫生
  1963年,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利用授生理卫生课、专题报告、黑扳报、校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并建立一系列卫生制度。1965年1~6月,全区各学校半年共发生麻疹492人,死亡16人,病死率3.71%,主要发生在蔡官屯公社、白坟公社的三个大队学校,两公社的易感儿童1097人,医院要求学生服胎盘片、卫生员驻校队治疗。
  1978年以来,学校卫生工作有新的发展。到1980年,先后选定2所学校,对7至18岁学生进行体检测试,作了肺活量、心率、血压等检查,初步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1981年,对蔡官屯小学784人进行疱疹流行调查,确诊13例,患病率1.647%。以皮肤丘疹、水泡、搔痒等症状为主,严重者继发感染。发病多起于和好发于大腿内侧,经采用自制的硫磺软膏治疗,患者痊愈。
  1985年,对蔡官区各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广泛的视力检查。在应检人数2178人中实检1500人。结果,视力正常的1280人,占85.33%,视力减退到0.9~0.7的163人,占检查人数的10.87%,视力减退到0.6~0.4的54人,占3.8%,0.3以下的3人,占0.2%。
  1990年,蔡官区对各中小学教室设备卫生进行监测,按《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实施。所有学校在教室采光、照明、黑板设计、桌椅高度、人均面积、卫生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符合标准要求情况,蔡官区针对各教室采光严重遮挡问题提出要求。此后,严格施行预防性卫生监测,改变了学校的卫生环境。
  1988年~1990年,蔡官农中、石头寨戴帽初中班、蔡官屯小学再次流行疱疹,确诊216例,以皮肤丘疹、水泡、搔痒等症状为主,严重者继发感染的63人,医院采用硫磺软膏、中草药煎水洗疱疹治疗,患者痊愈,疱疹得以控制。
  1992年以后,蔡官镇各学校每班每周上一节卫生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1994年,蔡官镇政府要求各学校安排工作人员为学生烧开水,有效杜绝因水源污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1996年,蔡官镇卫生院对各学校开展伤寒疫苗预防接种。1999年,防疫站抽查学生家中食盐,预防因食物缺碘所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碘缺乏的学生服用磺油丸,共746份,基本上预防了地甲病和地克病的发病。2000年~2002年,在学校内开展了伤寒、流脑、钩端螺旋体疫苗、狂犬疫苗、乙脑、破伤风类毒素等11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
  卫生宣传与监督
  1952年,蔡官区提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学科学、讲卫生”,在各乡各村进行全面卫生教育,开办了卫生知识培训班,举办卫生讲座12次,学习和宣传卫生知识。1958年,进一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教育,开展除四害运动。1972年,结合备战教育,开展防核武器和细菌武器污染知识的宣传。1985年,蔡官区制定《卫生文明公约》,并广贴宣传标语,对各村进行卫生教育。1990年拟出《爱我家园》,增强了村民的卫生意识。1992年,提出“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95年,蔡官镇拟订《卫生监督条例》,组织卫生监督员4人,对辖区卫生进行调查,对食品经营的集体或个体户审发了卫生许可证。1996年~2002年,各赶集点成立卫生组,对场坝进行卫生打扫,并收取一定的卫生费。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