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214
颗粒名称: 预防接种
分类号: R197.2
页数: 2
摘要: 蔡官镇政府和卫生部门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使疾病有所减少。
关键词: 卫生 防疫 预防接种

内容

(1)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计划预防接种
  20世纪50年代,面对危害最重的天花、白喉、麻疹、结核、百日咳等疾病,蔡官政府和卫生部门组织训练种痘员,在群众中开展牛痘普种。同时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使疾病有所减少。1957年2月31日,蔡官区公所下发《关心下一代健康通知》,控制和消灭儿童易患的传染病,区委安排部署,从4月1日~10日,10天时间对全区儿童进行牛痘苗种。具体是:蔡官屯乡602人,塘官屯乡450人,箐脚乡和小〓街乡共450人,郭家屯乡480人,大洞口乡和跳蹬场乡共520人,全区共完成2502人的种痘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逐年接种牛痘苗,天花被消灭。
  第二阶段:对原接种牛痘对象接种牛痘,巩固效果。1977年~1981年,共接种3271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采取了一年一度的突击性预防接种,建立0~4岁儿童的预防接种卡。1976年后,将麻诊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百白破三联制剂作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1977年完成3818人的百白破三联针普种,接种率50.9%。1979年对2164人作麻苗普种,并第一次完成9179人卡介苗划痕普种。同年进行抽样,接种率为3.61%。1977年~1979年共完成18717人次的卡介苗、麻疹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等十一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麻疹的发病在普种前1970~1976年发病率为31.16‱,普种后的1977年~1979年发病率下降到4.3145‱,百日咳从普种前的年均发病率9.372‱下降到普种后的6.426‱。
  第三阶段为计划免疫实施(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
  1982年,蔡官区卫生院在各大队建立了预防接种年龄卡。1987年推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制定了保偿实施细则和经费管理办法,成立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领导小组。1988年蔡官区0~3岁入保儿童197人。
  1985年~1987年,冷链器材装备逐渐完善,首次运转对象为1986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以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四种为主,应种597人,实种409人,实种率68.5%;小儿麻痹糖丸应服563人,实服376人,实服率为66.8%;百白破三联疫苗应种493人,实种268人,实种率54.36%;麻疹疫苗应种586人,实种396人,实种率为67.58%。从1991年起,每年均对0~4岁儿童进行小儿麻痹糖丸强化服苗2次。
  (2)非计划免疫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础上,加大了非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非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底,蔡官卫生院先后开展了伤寒、甲肝、乙肝、乙脑、流脑、炭疽、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破伤风类毒素等11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
  1993年~2002年12月,蔡官镇卫生院共接种甲肝疫苗133人,乙肝疫苗3263人,伤寒疫苗10760人,霍乱疫苗105人,乙脑疫苗2380人,流脑疫苗12750人,狂犬疫苗480人,使肝炎、乙脑、流脑、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机构

蔡官镇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