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蔡官镇志》 图书
唯一号: 250920020230001211
颗粒名称: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97.2
页数: 14
摘要: 民国及民国以前,蔡官镇境内无卫生防疫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预防接种。
关键词: 卫生 防疫 预防接种

内容

民国及民国以前,境内无卫生防疫机构,瘟疫肆虐,天花、霍乱、斑诊、破伤风、伤寒、回归热、疟疾,以及儿童常见的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麻风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使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民国18年(1929),沙锅寨发生瘟疫。一年内病死29人,其中张全珍家一年内染病死了4口人。是年,兑沙地、水塔因疟疾死亡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预防接种,贯彻实行“预防为主”方针,防疫工作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对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防疫
  1950年~2002年,境内传染病总发生动态是:乙类传染病16种,计5713例,死亡318例,年均发病率为1.7623%,死亡率为0.01478%,病死率为0.71%。20世纪50年代平均发病率0.1679%;60年代是3.2843%;70年代为1.8977%;80年代为0.8764%。2000年发生乙类传染病10种,计203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0.537%,死亡率为0.0064%,病死率为0.43%。
  各系统发病情况:呼吸道传染病共7种,乙类6种,计7321例,死亡89例,年均发病率0.978%,死亡率0.019%,病死率1.03%。白喉发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0.04979%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的0.027%,20世纪80年代以后无发生。百目咳发病率20世纪60年代为0.3124%;80年代为0.3013%;90年代为0.0784%,达到国家的控制指标;2000年为0.0139%。
  肠道传染病发生4种,计1798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为0.3769%,死亡率为0.00271%,病死率为0.57%。1964年蔡官区塘官公社发现脊髓灰质病例,20世纪60年代发病率为0.00079%;70年代为0.00193%;80年代为0.0003%,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无病例发生。
  虫媒类传染病共发生5种,计7132例,死亡7例,年均发病率为0.2173%,死亡率为0.00093%,病死率0.49%。疟疾发生居首位,1950年和1962年曾暴发流行,主要是格来月、关口寨、兑沙地、沙锅寨、水塔坡、大荒地、果者、浪河等地,发病率达1.179%~2.3714%。经大规模抗疟防治,20世纪70年代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年均发病率为0.0237%;20世纪80年代年均发病率为0.00317%;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无病例发生。
  生物源性传染病共发生3种,计20例,无死亡,年均发病率为0.005161%。1964年,出现钩端螺旋体病并呈局部流行,1976年再次流行, 1978年后开展预防接种,到20世纪80年代流行情况得以控制,发病率由1977年的0.0493%降至1989年的0.00047%、2002年的0.00032%,呈散在发病。1984年,狂犬病传入蔡官区,经1985年、1986年全力防治、得以控制。
  1987年~2002年发生淋病16例,发病率为0.01698%。此外肝炎、副霍乱、百日咳、菌痢、结核病和狂犬病等病例时有发生。
  预防接种
  (1)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计划预防接种
  20世纪50年代,面对危害最重的天花、白喉、麻疹、结核、百日咳等疾病,蔡官政府和卫生部门组织训练种痘员,在群众中开展牛痘普种。同时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使疾病有所减少。1957年2月31日,蔡官区公所下发《关心下一代健康通知》,控制和消灭儿童易患的传染病,区委安排部署,从4月1日~10日,10天时间对全区儿童进行牛痘苗种。具体是:蔡官屯乡602人,塘官屯乡450人,箐脚乡和小〓街乡共450人,郭家屯乡480人,大洞口乡和跳蹬场乡共520人,全区共完成2502人的种痘任务。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逐年接种牛痘苗,天花被消灭。
  第二阶段:对原接种牛痘对象接种牛痘,巩固效果。1977年~1981年,共接种3271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采取了一年一度的突击性预防接种,建立0~4岁儿童的预防接种卡。1976年后,将麻诊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百白破三联制剂作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1977年完成3818人的百白破三联针普种,接种率50.9%。1979年对2164人作麻苗普种,并第一次完成9179人卡介苗划痕普种。同年进行抽样,接种率为3.61%。1977年~1979年共完成18717人次的卡介苗、麻疹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等十一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麻疹的发病在普种前1970~1976年发病率为31.16‱,普种后的1977年~1979年发病率下降到4.3145‱,百日咳从普种前的年均发病率9.372‱下降到普种后的6.426‱。
  第三阶段为计划免疫实施(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
  1982年,蔡官区卫生院在各大队建立了预防接种年龄卡。1987年推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制定了保偿实施细则和经费管理办法,成立了儿童计划免疫保偿领导小组。1988年蔡官区0~3岁入保儿童197人。
  1985年~1987年,冷链器材装备逐渐完善,首次运转对象为1986年7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以卡介苗、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四种为主,应种597人,实种409人,实种率68.5%;小儿麻痹糖丸应服563人,实服376人,实服率为66.8%;百白破三联疫苗应种493人,实种268人,实种率54.36%;麻疹疫苗应种586人,实种396人,实种率为67.58%。从1991年起,每年均对0~4岁儿童进行小儿麻痹糖丸强化服苗2次。
  (2)非计划免疫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础上,加大了非计划免疫工作的力度,非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底,蔡官卫生院先后开展了伤寒、甲肝、乙肝、乙脑、流脑、炭疽、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破伤风类毒素等11种生物制剂的预防接种。
  1993年~2002年12月,蔡官镇卫生院共接种甲肝疫苗133人,乙肝疫苗3263人,伤寒疫苗10760人,霍乱疫苗105人,乙脑疫苗2380人,流脑疫苗12750人,狂犬疫苗480人,使肝炎、乙脑、流脑、霍乱、伤寒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地方性流行病防治
  (1)疟疾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蔡官曾流行民谣:“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1929年,兑沙地、水塔坡在一年内就死了1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抗疟提出了具体要求,卫生部门把抗疟问题纳入工作的首要内容,蔡官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抗疟灭疟工作,尽量降低发病率,巩固抗疟效果,在净化疟区三个环节中下功夫。蔡官地处亚热带,鉴于疟病与气温、雨量等关系密切,境内疟病传播季节5~10月份,发病高峰为8月,11月至次年3月为休止期,系不稳定的中低度疟。1956年~2002年,共对78个自然村寨进行了疟原虫调查。调查人口数共5138人,对123人进行血检,疟例占0.97%。经调查证明,境内发病以间日疟为主,分布各乡,其中以平地场乡、塘官乡、驿马寨乡多见。
  1956年~2002年,对139个自然村寨,1185人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有疟史59人,疟虫率为4.9789%。
  在1957年、1962年、1972年的调查中,查出按蚊类型与发病关系的情况。其中:中华按蚊632只,微小按蚊6只,分别占调查蚊数的91%和1.93%,巨按蚊1只,占0.39%。经调查证实,境内疟原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以稻田和牛房为主要寄生和栖息地,住宅次之。
  1957年4月,脾肿调查29人,脾肿人数10人,占34.48%。同年8月调查30人,脾肿人数为12人,占40%。1962年调查81人,脾肿人数9人,占11.25%。
  调查结果,境内疟疾特点为:
  (1)系不稳定性中低度疟。
  (2)疟原虫以间日疟为主。
  (3)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4)发病高峰期为每年的5~10月份。
  经过调查后,防治阶段为三个。
  第一阶段降低发病率,主要是在1956年~1963年间。以大面积群防群治、灭蚊、化防、切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经8年努力,发病率逐年下降。由于对防治疟疾的特点认识不足等诸因素,以致1962年再次出现过一次小高峰。
  第二阶段,在1964年~1977年。这阶段主要清除残余病点和防止产生特病区,巩固抗疟效果。
  第三阶段,主要在1978年~1984年,此阶段称净化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发现传染源,根除和防治疟疾复发。
  在疟疾的防治中,参加抗疟的区医务员41人,乡级54人,大队赤脚医生51人,社会力量95人,专业人员54人,其中8人到县级学习抗疟。1956年~1984年累计有163人的抗疟队伍活动在蔡官区的村村寨寨。
  预防的具体措施:1951年~1963年,流行季节对人房、畜圈、厕所进行1~2天的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喷洒。1977年前,对发病率15%以上的关口寨、浪河、沙锅寨、老龙寨、果者、樊家庄进行全民性化学预防服药6~8天。隔15天服乙胺嘧啶一次,流行高峰期要求服药4~6次。1977年以后改为患者周围人群进行30人左右的化学性预防服药。
  1980年以后,对有疟史、原虫阳性和脾肿者进行抗复发治疗,具体为:百乐君24克分四日服,对有近一年疟史者总剂量伯奎90毫克,分服四天,第一、二天加氯喹0.69克。对疟疾现症病人和原虫携带者,伯奎150毫米克分五日服,第一至第三天加氯喹总量1.5克,一个月后再服治一个疗程。此称“又五疗法”。
  1957年~1982年,对现疟病人治疗598人,春抗3618人,化防3794人,药物滞留喷洒30个自然村寨,计513户,面积509平方米。发病率从抗疟前的106.9‱(1954年)下降到9.83‱(1968年),从1975年的2.98‱降到2002年的0.32‱。原虫率由1957年的29.36%下降到1984年的0.16%,脾肿率的显性检验X2等于4.42,大于3.04,P<0.05,具有显著差异。1977年~2002年,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2)伤寒病:
  蔡官区是伤寒病的高发区,病情重、病期长,终年均有发病。夏秋季比冬春季发病高,4~9月发病占全年发病数的68%。各村之间发病率随水源流动状况而变化,地势低洼地区发病率高于山区和丘陵,贫困村庄高于富裕村庄,重发区高于始发区,青少年高于成年和老年。
  伤寒发病以村庄和家庭聚发病为主,局部地区呈延性流行和地方流行趋势。流行形式以水型为主。日常生活和蝇密度参与流行过程,食物性流行较小。
  水型暴发流行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6起,发病28人。80年代发病12起,发病163人。暴发点数和发病人数是2倍和7倍。1985年共发生3起,全区共发病121例,发病率高达132.7‱,条件差,地势低洼地发病率高达429.99‱。暴发流行形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迁延至1986年。病情重,并发症高,原因为耐氯霉素菌株污染水源。蔡官区为贫水区,地表水可通过石灰岩溶洞裂隙通入地下水里,村民多饮分散式自然水源,多数水源位置低,水源短缺现象严重,在天旱和暴雨后极易发生水源污染,特别像格来月、关口寨、沙锅寨一带更为严重。1986年蔡官区的伤寒流行与此现象关系密切。
  伤寒流行多为正伤寒菌株引起,副伤寒甲、乙型可参与流行和引起散再发病,1986年,对1985年住院确诊的32例伤寒愈后人群进行带菌检查,伤寒菌株检出率为7.3%,副伤寒及其它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6.3%,伤寒菌株检出率为其他沙门氏菌检出率的50%。1985年流行的伤寒菌株,经噬菌体分型为Ⅱ型。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治疗效果较好。1996年,关口寨小坝自然村因水源污染,伤寒病暴发流行,159人的自然村发病132人,发病率82%,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派医疗队进驻,经过全力治疗,患者全部痊愈。
  (3)麻风病
  麻风病发病较高,患病者多为生活较困难的农民,民国时期患者受周围的人群甚至亲友的唾弃,一般要遭活埋或烧死,或被迫远避于深山密林。民国7年(1918),长冲对麻风病人处置:活埋1人、烧死2人,远避深山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麻风病的防治非常重视,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
  一是把病人送到麻风村
  1958年,县人民委会员发出《关于动员麻风病人住村隔离的通知》,后于1959年蔡官屯公社送4名麻风病人到了麻风村。
  二是进行麻风病人调查
  1953年到2002年,共进行了3次麻风病普查和一次麻风病的抽样调查。
  1953年11月县人民政府民政、卫生科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普查,查出第五区患麻风病16人,逐个登记造册存档。
  1958年进行第二次普查,由安龙麻风医院院长杨仁炳与安顺乐万麻风院医生董昌东等12人配合进行。在蔡官境内逐村进行普查。共查出麻风病人2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067%。其中男性19人,女性5人;乙型麻风8人,占33.3%,T型16人,占66.7%,已婚18人,未婚6人,属家庭内传染的6人,属家庭外传染11人,不明原因传染的7人。
  1983年5月第三次普查,县卫生部门联合蔡官区的各乡医务人员分成技术、后勤两个组按“随机抽样“线索抽样调查”、“追踪病人调查”、“病人家属体检”的方案进行,共查了109人,查出新患者2人。
  (4)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为蔡官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居第三位。20世纪50年代发病较低,60年代为2‱;70年代为3.6‱;80年代为5.1‱;90年代为5.8‱。各年代的峰值:70年代为1972年和1979年,发病率分别为5.2‱和6.07‱;80年代代表年份为1984年和1985年,发病率分别为6.1‱和9.0‱;90年代代表年份为1991年和1997年,发病率分别为8.3‱和9.2‱,;2001年,发病出现最高值,发病率15.4‱以上。
  1996年,对塘官片区、小〓街片区、平地场片区病毒性肝炎开始监测,监测人数为1372人,发病率高达12.3‱。实际监测检查分为病毒性肝炎甲、乙两种型别,甲型肝炎58.1%,乙型肝炎22.9%,非甲非乙型肝炎19%。甲型肝炎发病以夏秋季为高,2~6岁儿童为多,乙型肝炎发病季节不明显,以青少年发病较高。
  (5)副霍乱(副二号病)
  1959年,兑沙地发生副二号病13人,死亡2人,经全力防治,副二号病得到控制。1984年在长冲、沙锅寨、发砟发生,该次发病为流行病学的古典稻叶型。发现副二号病后,区公所首抓副二号病的防治工作。凡确诊或疑似的病人即定为疫点,立即封锁。
  (6)百日咳
  1952年以来,百日咳发病遍及蔡官的村村寨寨,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到2002年,计发病1238例,死亡2人,年均发病率0.8176‱,死亡0.031‱。此病年年均有发生。百日咳流行5次,较大的有3次。
  以樟树寨、浪竹坝、鼠场、发砟、关口寨、沙锅寨、潘家庄发病较多,1979年至2002年发病31例。
  1977年8月开始,用百日咳三联疫苗一年一度接种。每年从8月开始对6个月以上儿童接种全程注射2针,以后在2~3岁和5岁时各加强注射1针。1985年建立冷链,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和省卫生厅颁发的《贵州省计划免疫工作实施细则》,接种年龄提前到三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全程三针,次年加强注射一针。区设常年操作接种门诊,农村每年5~6次,接种率为80%以上。接种前,年均发病率为0.951‱,病死率为0.58‱;接种后,年均发病率为0.356‱,病死率为0.021‱;冷链实施后,年均发病率为0.081‱,病死率为0。
  (7)麻疹
  1956年1~5月,第五区发生麻疹大流行,150天中患者达89人,死亡11人,病死率为12.34%,安顺县从1951年开展了麻疹防治,蔡官从1953年全面开展麻疹防治工作。
  第一阶段,麻疹疫苗问世前(1951年~1966年)。麻疹发病率103.39‱,呈现自然增长的流行趋势,流行和暴发流行发生于各乡。1959年为最高发病年份,发病率176.24‱,死亡率10.97‱,死亡病例虽因麻疹引起,但多因合并症所致。此阶段的预防尚无特殊方法,只是以隔离为主来控制发病数量。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麻疹疫苗问世,预防方法采用预防麻疹疫苗接种,对8个月至5岁年龄组的儿童进行接种免疫,干扰麻诊自然流行过程,采用施药预防接种达到免疫效果。境内年均发病率较第一阶段有所下降,发病率46.39‱。
  第三阶段(1977年~1984年)。计划免疫期。
  麻疹预防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免疫程序,对满18个月以后的儿童,一年一度地进行免疫接种。年均发病率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又下降为12.94‱。
  第四阶段(1985年~1987年),为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
  麻疹疫苗实现了在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保管和使用,保证了疫苗的低温管理,保存疫苗的有效活性,克服了以前一年二次接种时间的限制。蔡官区开设了计划免疫门诊,实现了各村每两月接种一次。
  第五阶段(1988年~2002年),为加强复种免疫期。
  在第四阶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七岁儿童进行加强复种免疫,预防效果大为提高,达到了有效控制。1995年年均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
  (8)白喉
  白喉是古老的一种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也比较高。1952年12月~1953年3月,境内发病91例。首先是从东关的火烧寨发生蔓延到蔡官的梅家庄,后蔡官的各个乡流行。发病年龄在2~30岁为多,秋冬季节发病为主,11月最高,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差异不明显。1952年12月30日,蔡官区组织医务人员11人参加扑灭白喉病工作,拟定了“防重于治”的总方针,宣传组织群众提高对白喉危害的认识,积极配合工作队工作,早期发现病人。对易感儿童开展白喉疫苗预防注射。第一次注射171人次,第二次注射237人(次)。1953年秋又注射预防211人。同时,对人群进行检疫,共检疫3784人,对疫区易感儿童进行全面普查,共普查319人。经普查发现带菌者24人,占普查数的14.8%,在人群检疫时开展化验169人,结果阳性19人,疑似5人。在化验的83人中,阳性11人,疑似4人。
  1950年~1980年共30年间,发生白喉316人,死亡12人。1981年至2002年的23年间,经过各种防治措施,未发现白喉病人。
  (9)痢疾
  肠道传染发病例数占每年各类传染病例的四分之一稍多,又以肠道痢疾为最高,占50~70%,主要是菌痢和阿米巴痢疾,1979年阿米巴痢疾发病率1.82%,菌痢为2.07%,两者之比1∶1.3;1980年阿米巴痢疾发病率为2.27%,菌痢为3.3%,两者之比为1:1.52;1981年,蔡官屯共269户,794人,阿米巴痢疾发病率为1.67%,菌痢1.11%,两者之比为1∶0.66。终年均有发生,以夏秋季为高,5月—10月占全年发病的77.7~90%。21~41岁组居高,男性比女性高。1993年,蔡官镇共有6189人传染痢疾,其中男性为3418人,女性2771人。
  迁延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水污染途径传染。预防中,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根治带虫者和保护水源来实现。
  (10)结核病
  结核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痰、飞沫、唾液等传播,临床上以肺结核为主,其次有淋巴结核,骨结核,结核性脑炎等。每年均有发病,1970年,蔡官区结核病患者73人,死亡8人;1985年,安顺地区对蔡官进行第一次结核病调查,抽样实查1987人,男1008人,女979人。出现病人5例,患病率为0.241%,男性2例,女性3例,男女比为2:3。查出病例后采取系统治疗,转归良好;结核菌素试验39人,复验37人,查验反应的37人,阳性29人,阳转率为78.29%,其中活阳性4人,强阳转率10.25%,零反应8人,占查验反应人数的20.51%,阴性反应10人,占查验反应人数的25.64%,检查卡痕39人,有卡痕31人,卡良率78.96%。
  从1951年至2002年,年均发病35人左右。2002年5月23日,蔡官镇召开结核病控制项目培训会,落实中国结核病—日本援助项目实施计划,对辖区内结核病进行普查,镇卫生院结合病人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给病人。督促患者定期痰检、胸透,填写管理卡片,搞好资料收集保管。对结核病人进行转诊,由市防疫站进行免费治疗。
  (11)狂犬病
  狂犬病亦名“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1985年2月,塘官乡的段家庄、蔡官镇的蔡官屯首次发现病例。以后每年都有狂犬病的疫情报告。患者均是被患病的狗或猫咬伤、抓伤引起。
  1983年~1984年间,蔡官区及各公社组成打犬队,深人村寨开展打犬工作,全区家犬几乎被消灭。1983年2月~2002年12月,被犬、猫咬伤、抓伤者180余人。最为严重的是1985年,蔡官村被狗咬伤6人,其中1人发病死亡。接到疫情报告后,防疫站配合蔡官区卫生院到蔡官村设点,对被咬伤者注射狂犬疫苗。1987年,县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禁止养犬通告》后,蔡官区共消灭家犬207只。同时大力宣传狂犬病的危害及被狗咬伤后的处理方法并禁止养犬,狂犬病发病率逐步得到控制。
  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分布范围广,危害人数多,病情严重。地氟病是人体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蓄积性中毒。境内属地氟病重灾区、高发区。
  1983年,对全区3974学生进行调查,氟斑牙患者2007人,氟病率50.5%,氟斑牙以着色型为主。氟病中白垩型为21.39%,着色型占50.14%,缺损型28.47%。全区人民生活在氟病区,有90%的村属重病区。2000年, 2001年蔡官镇卫生院组织力量对该病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不同程度地氟病患者高达85.7%。
  患了地氟病后,牙齿和骨骼会被损害,牙齿损害称为氟斑牙,骨骼损害称为氟骨症。
  地氟病是由于用敞灶、土灶烧煤,煤烟中的氟挥发到空气中,粘附在食物表面,人从空气中吸入和在食物中吃了大量的氟而引起发病。患了地氟病后主要表现为牙齿表面没有光泽。有粉笔样斑点、斑块,有的牙齿变成黄色、深黄色(俗称黑牙齿),严重的牙齿成块脱落。
  氟骨症病人感觉腰腿痛,手伸不直,关节变形,腰伸不直,甚至瘫痪,丧失生活、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关键是预防。2002年6月,镇卫生院加强对地氟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利用广播、会议、电视、录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在中小学设置地方病防治知识课程,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烧煤的炉灶要安装烟囱,不用煤火直接烘烤食物,养成食物淘洗的习惯,加煤后要马上盖严炉盖,不让煤烟在家里或接触食物。
  蔡官境内地氟病发病较为严重,波及面广,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对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改变燃灶和食物的贮藏及食用习惯,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生活方法,开展改灶防氟,节能为主的预防工作。

知识出处

蔡官镇志

《蔡官镇志》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蔡官修志,亘古未有,此次修志始开历史之先河,顺应历史发展之潮流,该志的完成,为蔡官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份较为全面的历史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蔡官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