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安顺县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清末,英籍传教士党居仁到安顺开办教会学校,与安顺籍的苗族杨庆安等合作,研制了一种以安顺县苗族语音为标准音、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笔画的表音苗族文字,于民国3年(1914)在基督教会开办的“乐音高等学校”中的苗族学生中推广。民国7年(1918),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注音字母苗文”,贵州地方方言讲习所吸收安顺县苗族青年积极分子杨文周、王超候二人参加学习。后来,由于国民政府未重视苗文的推广和运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苗文,只有少数苗族知识分子掌握,未在民间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苗族文字问题,曾先后多次派出工作组调查研究苗语。1956年10月,国家在贵阳召开“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的科学讨论会”,为苗语的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和川黔滇方言中的滇东北次方言各创造了一种文字。苗文川黔滇方言声母表、韵母表、表调字母调值对照表: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字母与调值对照表:
声母字母:b x d l t s k f
调 值:43 31 55 21 44 13 3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