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烈士 死为鬼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7090
颗粒名称: 生为烈士 死为鬼雄
其他题名: 为“七·七”抗战阵亡的兴义籍将士而作
分类号: K2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兴义县在抗战时期,人民抗日激情高涨,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组织宣传活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关键词: 兴义县 抗日救亡运动 宣传活动

内容

全国抗战的重大时局转变,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兴义,使蕴藏在兴义人民心中的抗日激情,迅速高涨起来。一九三六年,兴义县中学生汤可澄、卢传琦、魏万祥等组织了“慧星社”,油印出版《慧星周刊》,发表抗日和民主的文章。
  “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兴义县的国民党官员和士绅中,有些真诚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如当时的县长王同荣,就保护过中共地下党员李运亨。一九三八年,中共地下党员李运亨、顾诗灵、刘斐章和一些进步人士聂汝达、魏岩、叶一鹤、张达智等到兴义进行革命活动,使抗战初期兴义的抗日救亡运动能够蓬勃开展。
  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晚,“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兴义各乡镇,一时全县沸腾起抗日的热潮。次日,兴义县政府和国民党兴义县党部举行了万余人的动员大会;各界举行了示威游行。兴义县成立了“各界抗日后援会”、“抗日救国联合会”、“妇女救国会”、“儿童救国团”等组织,出版了《兴义抗日周报》、《抗日旬刊》等官办报刊。这些组织在募捐、劳军、宣传上,作了一些工作,但不够深入,运动仅限于县城。
  一九三八年七月,中共贵州省工委派李运亨、顾诗灵到兴义。他们以县的合作系统和兴义县中为基地,在城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首先团结了一批进步的文教人士,动员他们出售抗日的进步书刊,在报刊上正确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揭露官方的歪曲言论。在兴义县中,通过校长曾毓嵩组织学校的抗日活动。运用当时每周举行的“纪念周”,向师生宣传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树立“最后胜利必属于我”的信心。利用歌咏、说唱、讲演、墙报等,在校内校外宣传抗日。假期组织学生分赴乡、镇进行宣传。同时深入农村,向农民教唱抗日歌曲,讲解抗日道理。
  魏岩是在贵州倡导以民族音乐为形式,抗战为内容进行坚持团结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宣传的“新音乐”运动创建人之一。他在中共地下党员刘斐章的协同下,以县民教馆为基地,联系了中、小学校师生、邮局和银行成员,组织了合唱团,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学校教师黄觉非选编和自谱了一些进步的抗日歌曲,汇集成《叱咤风云集》,广为传播。
  在宣传鼓动中,不少青年投笔从戎。青年学生魏万祥、朱德成等奔赴抗日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五十四名青年自动从军,组成了义勇抗日救国队,后编入黔军预备二师。女青年彭恒书参加贵州战地服务团时,自豪地赋诗:“志气昂昂出捧乍,不灭倭寇不还家;埋骨何须桑梓地,要到东京领樱花。”
  一九三八年四月,抗日部队六十军代理团长陈大川(兴义县乌沙人)在血战台儿庄战役中光荣牺牲。当其遗骨运回兴义时,全县军民排队迎接,悲恸挥泪,备报荣哀。在抗日战争中,兴义籍将士牺牲了八十七人。一九四一年,兴义县人民为了纪念英烈,在黄草镇公所前竖立了“七·七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标”,并刻赞:“天步艰难,寇焰猖獗,薄海同仇,奋起杀贼。叱咤风云,报国亡身,元归马草,碧血长殷。竭蹶六年,前仆后继,誓扫敌气,再接再励。呜呼诸公,气贯长虹,生为烈士,死为鬼雄。奠定山河,匹夫有责,众志成城,嗣徽前哲。”
  在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高举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旗帜,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前仆后继。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浪生
责任者
汤可澄
相关人物
卢传琦
相关人物
魏万祥
相关人物
王同荣
相关人物
李运亨
相关人物
顾诗灵
相关人物
刘斐章
相关人物
聂汝达
相关人物
魏岩
相关人物
叶一鹤
相关人物
张达智
相关人物
曾毓嵩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朱德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兴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