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坎“神仙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878
颗粒名称: 者坎“神仙洞”
分类号: I056
摘要: 以古碑、古洞、古城墙、城门、城池及其山水秀丽、林木蓊幽而闻名于北盘江流域的者坎神仙洞,位于贞丰县者相镇西北角二公里处的贞(丰)安(顺)公路左侧。这里青山耸翠,绿水萦流,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文化游览胜地。来到者坎,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七里多长的“龙坡”。站在南面的笔架山半坡上往北观赏,由五座叠翠青峰组成的“五节龙坡”,恰似一条蜿蜒奔腾的长龙,躺卧于者坎布依族村寨的田坝之中。“长龙”睁开大眼,竖起长角,甩动翘尾,仿乎在静听着布依人的铜鼓敲击声。尚待进一步查考。这风景如画的胜地,如果能正式僻为游览地,与南面三岔河游览点,构成一组完整的旅游风景区,将是贞丰县各族人民的莫大幸福和希望。
关键词: 神仙洞 古碑 古洞 古城墙

内容

以古碑、古洞、古城墙、城门、城池及其山水秀丽、林木蓊幽而闻名于北盘江流域的者坎神仙洞,位于贞丰县者相镇西北角二公里处的贞(丰)安(顺)公路左侧。这里青山耸翠,绿水萦流,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文化游览胜地。
  来到者坎,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七里多长的“龙坡”。站在南面的笔架山半坡上往北观赏,由五座叠翠青峰组成的“五节龙坡”,恰似一条蜿蜒奔腾的长龙,躺卧于者坎布依族村寨的田坝之中。一条清花绿亮的河流紧紧环绕着“五节龙坡”流淌。“长龙”睁开大眼,竖起长角,甩动翘尾,仿乎在静听着布依人的铜鼓敲击声。
  神仙洞的两个洞口,恰到好处地生在两只“龙眼”处,活灵活现的象睁开的龙眼。“龙眼”上的两座尖峰,妙似龙角;最尾端翘起的那座险峰,便是“龙尾”。顺着三弯五拐的盘山小道,走进右边洞(龙之右眼),洞厅里的石笋、石柱、石莲、石花、石龙、石马、石鸡、石凤等等,无不生机盎然,翘首迎客,美似仙境,胜似神宫。尤其那洞中滴哒有声的“仙水”泉,那深达百丈,至今还盘踞着长蟒的水潭,那从洞口里袅袅升腾的烟雾,那洞顶险崖上婉转啼唱的群鸟,映衬着洞外悬挂的太阳,构成一幅五彩生光的画图。神仙洞分成两个大厅一个神台,曲径通幽,两厅连贯。一洞厅为宽敞微暗的通道,其乳钟崖天然生成的各种动物群,在此相映成趣。借着二洞厅(龙之左眼)外射来的光线,渡上一层熠熠生辉的彩色,形成自然天成的金釉,美妙极了。
  进到二洞厅,豁然开阔明朗。洞顶百丈高的陡崖上的山鹰、鹦鹉、紫燕,展翅翻飞,盘绕回旋,声声啼唱。有的小鹦鹉,简直就象早已相熟的朋友,飞来站在游客的肩上,与人亲热。二洞厅宽三亩多,可容纳数千人。右边崖脚有就用天然溶崖石柱抠成的擂钵,一米多高,不知是古猿人擂谷捣面用的石钵,还是近代僧人舂盐叩辣用的家俱,难于考准。正面半崖壁上,立有清代光绪三年僧人制作的青石方块碑和白玉石四轮碑各一块。两块碑文清晰可见,统以正楷体镌刻着“积善为乐”、“极乐登仙”之类的语句及僧人筹资修建神仙洞庙宇角楼的姓名。洞口还有吊钟用的倒生石柱吊环,有古时名人学士和当代僧侣镌刻的多块庙碑。
  看完二洞厅后,抬级登上庄严、肃穆、圣洁的神台,三十八个佛雕,俨然象三十八个神灵,正坐在崖屯两边之上。依形象来看,有忠勇的,有慈善的,有欢悦的,有痛哭的;有驾雾腾云的,有坐卧花间的……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其佛象名曰:释迦牟尼佛、如来佛、弥陀佛、韦陀佛、地杖佛、地母佛、牛王佛、观音佛等等。正面的崖台宽阔显亮处,高高地塑着一尊大慈大悲的观音佛象,端坐于莲台之上,娟娟素手捧着一只白净瓶。观音大士的后壁,由天然钟乳石组成的莲花、菊花、葵花、石榴花等,回光反照着观音佛象,非常神妙。整个佛象及其钟乳崖壁的自然美,全体现出个“仙”的美境,“神”的世界。“神仙洞”的得名据说来源于此。但也有另一层的实意传说:早年当地的著名学士吴知山及外来的安顺知府、贞丰进士、安南墨客等,在此隐度暮年,飘逸如仙地生活着。据地方志书记载与民间传说,早在明代就由一些名人学士与上僧开此神洞,后几经佛家名师与乡绅民宿请来石雕艺术家,在自然天成的溶岩壁上,刻成佛象群,又在洞口处建造五角三重攒尖顶庙楼,在山上植树栽花,添置花园,再加上清代著名诗人张国华的题字树碑,神仙洞便名传千里,直至今日。但当初的开洞者是谁?塑像大师来自何方?耗费多少资财?历时多久?……尚待进一步查考。
  仙洞里的神话传说是非常美丽动人的。诸如,神台壁崖上的那眼滴泉“仙水”,病人食之可解百毒,健者食之延年益寿;崖上的鸟群会变成百个舞女,化成千个神魂;洞口上悬挂的钟鼓可飞升九天,沉浮四海,钟声一响遍应千山万壑等。因之,前来洞中求神拜佛、祈求吉祥的各族男女,有来自安顺、镇宁、关岭、六枝、盘县、水城、兴义、兴仁、安龙、望谟、册亨等等,成千上万,长年不断,洞中烟火日夜不熄。
  离神仙洞不远的“五节龙坡”的卯绒亭摩崖上,刻有桃果般大小的古文字,那怕有高深文化的学士墨客,也辨认不出其中的一字。文字记述的到底是这块领地的开发经过,还是古代某个山国的激战相争情景?是记古牂牁郡地域的划分,还是夜郎古国的变迁?是记某个古城堡的修筑盛况,还是写某个山寨的民约乡规?它与北盘江北岸的马马崖壁画有关,还是与西面的兴义猫猫洞文化有缘?这确是个难能考准的“神话”。
  看完古文摩岩,登上“五节龙坡”的龙尾险峰(俗称屯上坡)上,顿觉心开胸阔。这峰顶上,地长一里,宽不到五丈,山势十分雄奇险要。整个山头古树参天,藤葛结网,云雾蒸腾,鸟唱猿鸣;有高达数百丈、陡如刀削的古城墙,有绿苔结满的五道城门,还有长一丈五、宽一丈四、深五尺的古水池。一派古城堡风味。它与龙头山上的古城堡遥相呼应,但龙头山上的城堡另有特色:那里墙垣高筑,墙眼错落有致,而整个山头,到处都撒满有各个朝代各种样式的杯盏碎片和各种动物骨节。可见当时那宽得只能摆设十桌酒席的龙头山上,时常聚餐会客,宴请上宾,其酒肉十分丰盛,气派非同一般。此处不知是土司总头的深宫,还是盘江蛮王的帅部。总之,可以言见,它与不远处的神仙洞中的仙水、仙潭、擂钵等等,是连为一体的。
  然而,令人神往的是:一条长达十多里的九曲者坎河,绿水清幽地环绕着整个“五节龙坡”流淌,长年不枯。早时两岸绿柳相挽,如今河水依然碧波荡漾,水肥草嫩,鱼儿成群。
  者坎河尽头的消水洞,即神仙洞的正前方百米处,有个深潭,民称“响水潭”。潭深百丈,潭壁非常垂直陡险,形似坛壁。从潭口俯瞰,只见潭底的粼粼水波,经从潭口直射而下的阳光投照,白花闪亮,象是一坛亮花花的白银。倘若把个拳头大的石头投入潭里,激起的响声回应四壁,有如铜鼓声震响,长达三两分钟之久;那震荡的颤音非常神妙奇特,在大都市阔敝的乐池里是听不到的。
  游完整个神仙洞的美景胜地,站在“龙头山”上的神仙洞口,迎着清凉山风,举目眺望,使人心旷神怡,恍若飘落仙境。这风景如画的胜地,如果能正式僻为游览地,与南面三岔河游览点,构成一组完整的旅游风景区,将是贞丰县各族人民的莫大幸福和希望。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毛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