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乌金”变“黄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844
颗粒名称: 让“乌金”变“黄金”
其他题名: ——访州人大代表农民企业家颜学益
分类号: F323.8
摘要: 在州人代会安龙县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州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企业家的颜学益畅谈开发煤炭资源,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体会。颜学益虽是个山区农民,但谈起办企业来头头是道。如今,北乡农民办矿采煤展现出勃勃生机。到去年,这个乡的小煤窑已发展到二十八个,颜学益的煤窑也由创业初期的一个小土洞发展成为四个2×2米隧道井,生产能力达到日产原煤二百吨,拥有固定资产四十万元。五百多农民采矿致富,农民采煤收入达十五万元,上缴国家税金一万二千元。随着煤炭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拓宽,颜学益计划今年生产原煤四万吨,比去年增加二万五千吨;生产焦炭一万五千吨,比去年增加一万吨。
关键词: 煤炭资源 乌金 黄金

内容

在州人代会安龙县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州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企业家的颜学益畅谈开发煤炭资源,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体会。
  颜学益虽是个山区农民,但谈起办企业来头头是道。一九七九年,他筹集资金五千元,利用他所住的龙山区北乡四门洞村丰富的煤炭资源,办起了第一个小煤窑,一九八三年他又成立了龙山区煤炭产销公司。几年来,他下两广上云南,开拓煤炭市场,带领群众闯开了采煤致富道路,把沉睡在龙山脚下的“乌金”变成了“黄金”。如今,北乡农民办矿采煤展现出勃勃生机。到去年,这个乡的小煤窑已发展到二十八个,颜学益的煤窑也由创业初期的一个小土洞发展成为四个2×2米隧道井,生产能力达到日产原煤二百吨,拥有固定资产四十万元。一九八六年,龙山煤炭产销公司生产、销售的原煤一万五千多吨,焦炭四千五百吨,总产值二十万元。五百多农民采矿致富,农民采煤收入达十五万元,上缴国家税金一万二千元。随着煤炭销售市场的进一步拓宽,颜学益计划今年生产原煤四万吨,比去年增加二万五千吨;生产焦炭一万五千吨,比去年增加一万吨。他还决定投资二万元,架通矿山输电线路,购置和增加生产设施,保证增产指标的实现。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永方;
责任者
颜学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龙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