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稻田皮炎的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819
颗粒名称: 谈谈稻田皮炎的防治
分类号: S511
摘要: 稻田皮炎又名稻农皮炎。俗称“鸭子疮”、“鸭屎风”、“痒水风”、“鸭毒”,是农民在从事稻田生产劳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皮肤症状的总称,多见于春夏农忙季节。我国南北方许多地区都有发生。此病是我州农民的一种常见的职业性皮肤病。发病率可达60——80%,对农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此,应积极防治。下田劳动者不分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生。一般在秧田中劳动者发病高。另外在稻田插秧、拔草,在小河积水地区捞水草捕鱼虾者亦可发病。故病人一定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痊愈。
关键词: 稻田皮炎 稻农皮炎 防治

内容

稻田皮炎又名稻农皮炎。俗称“鸭子疮”、“鸭屎风”、“痒水风”、“鸭毒”,是农民在从事稻田生产劳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多种皮肤症状的总称,多见于春夏农忙季节。我国南北方许多地区都有发生。此病是我州农民的一种常见的职业性皮肤病。发病率可达60——80%,对农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此,应积极防治。
   本病主要发生于五——九月。下田劳动者不分年龄与性别均可发生。一般在秧田中劳动者发病高。另外在稻田插秧、拔草,在小河积水地区捞水草捕鱼虾者亦可发病。
   发病主要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1、长时间浸水,使皮肤组织松软,这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连续下水劳动日数越多,发病率越高。
  2、局部反复的机械性摩擦,这是产生本病的决定性因素。已经浸渍的皮肤,在拔秧、插秧或耕耘过程中,遇到不断的机械性摩擦,表皮擦破而糜烂。
  3、与田水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
   一般在水田连续劳动二——五天后发病,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起皱、自觉发痒。
  主要症状:一般在赤脚下田劳动,快的当天即可发病。发病部位是浸入田水中的小腿、踝部、两肘关节以下等处,先有痒感,继之出现栗粒大红斑、丘疹、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起皱,继之出现烂手烂脚,露出鲜红色的糜烂面,流少许黄水,有烧灼感及疼痛,在掌的一些部位可有针头大小蜂窝状角层剥离。病情轻者只有浸渍现象或仅限于第三、四指(趾)间,重者可累及腕、踝等部,常发生甲沟炎。如皮疹伴有剧痒,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引起局部红肿化脓、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停止下水田后一周左右消退,少数病人留有色素沉着斑。
   预防方法:
  1、改善劳动条件,如下水田穿长筒胶靴;实现农业机械化。
  2、合理调整劳动时间,上午早出工、早收工,下午晚出工,晚收工,干湿活轮作,以减少连续浸水时间。
  3、个人防护,下田前时肘节以下及两大腿以下,皮肤涂用防水性皮肤防护剂,如菜油、凡士林、液体石腊等。收工后洗净手脚、擦干,扑上枯矾扑粉(樟脑二克,枯矾二十五克、氧化锌二十克、滑石粉加至一百克)。
  民间习惯用的预防方法是在上下午歇工后将洗净手脚浸泡于明矾水(12.5%明矾和3%盐巴,如无明矾单用盐巴放入水中,浸泡手脚也行。)中十五分钟,然后让其自然干燥。此法预防效果显著。
  治疗方法: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皮肤浸渍发白、起皱,可外用滑石粉,每日数次。烂手烂脚可外用1%龙胆紫溶液,或用10%鞣酸软膏。有继发感染时,用5‰过锰酸钾溶液浸泡,外用抗菌素软膏。中药可用20%石榴皮煎液或用马齿苋煎液等浸泡。必要时用磺胺药或抗菌素。本病治疗不难,但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卫生尤为重要。故病人一定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痊愈。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伯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