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卫生教育之管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6306
颗粒名称: 对青少年卫生教育之管见
分类号: G4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过去从事妇产科工作时接触到未婚先孕和青少年妇科病患者增多的问题,学习儿少专业后认识到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访问,探讨青春期卫生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实施。
关键词: 青少年 卫生教育 生理科学

内容

我过去从事妇产科工作,在预防、医疗工作中接触妇女多,被接待的病人中有一部份对象,是未婚先孕,要求做人流、引产手术的。这当中有农村姑娘,也宥城市青年和女工,甚至有学生,最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另外,青少年妇女中妇科病患者,也比五、六十年代增多。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九八四年组织上派我到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儿童少年专业班学习。学习期间,一些儿少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例如,叶恭绍教授作了“三国出访记和我国青少年心理生理卫生问题”的报告。还有陈佑兰、旷海江、郭梅等老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生理卫生和心理学的讲课。她们在报告和讲课中都谈到:处于青春期年龄阶段的人“数量大,是长身体、长知识的特殊人群”,又是生理、心理教育、保健和安全监护上得不到应有关注的一部分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孩子,而是大人了。医学上称这个时期为“医学孤儿”,心理学上则称为“心理断奶期”。
  后来,我有意识地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进行了一些访问。一些有知识的人认为,八十年代,国家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各种文化思潮大量涌入,青少年性成熟期也提前了。因此,必须因势利导,把青春期卫生教育(性教育)“揉合”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整个教育措施中去。一些家长却认为,开展青春期教育是“丢人现眼”的事,是“多余的圈圈”,会把青少年的思想复杂化,说“他们既然还朦胧不懂的事就让他们暂时不懂为好”。有的说:“这种事我们家长管不了。”一推了之。前者是把这方面的问题看成私事、丑事,实际上是封建意识作祟;而后者则是不愿尽家长之责,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一些学校教师和班主任认为,青春期是人生的金色年华,生理的巨变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问题,应该让他们既了解自身,同时也了解异性的这种变化。他们认为,中学应该开放或恢复生理卫生课,并由男女教师分别担任男女学生的生理卫生学讲授,让青少年期一开始就接受正面的生理科学知识的教育。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