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盘江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813
颗粒名称: 呼吁盘江文学
分类号: I056
摘要: 尽管有朋友真诚地劝导我:莫要突发奇想,还是走那条走惯了的路吧。此番言语,在理智上令我慑服,然而感情的激流仍旧无法遏止,有点象山洪暴发时四处奔涌。乌蒙山中,北盘江畔,实在是生长文学的沃土。纵观我州新时期文学的状况,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很难说差强人意,确然地讲不起硬话。作者队伍呢,仿佛也是零落;各自为战,缺乏交流;自生自灭,时起时伏。有时也可在相关的会议上听到一种欣喜的声音,但却如一首残缺的乐曲。“但是”后面恹恹地便是秋声,也低沉,也微弱,使人鼓不起什么好兴致。文学无止境,自有后人,因此,便有了黔北作家群,事实上都在领着贵州文学创作的风骚。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文艺随笔 盘江文学

内容

尽管有朋友真诚地劝导我:莫要突发奇想,还是走那条走惯了的路吧。此番言语,在理智上令我慑服,然而感情的激流仍旧无法遏止,有点象山洪暴发时四处奔涌。乌蒙山中,北盘江畔,实在是生长文学的沃土。纵观我州新时期文学的状况,不仅数量少,质量也很难说差强人意,确然地讲不起硬话。作者队伍呢,仿佛也是零落;各自为战,缺乏交流;自生自灭,时起时伏。有时也可在相关的会议上听到一种欣喜的声音,但却如一首残缺的乐曲。“但是”后面恹恹地便是秋声,也低沉,也微弱,使人鼓不起什么好兴致。
  黔北文学之崛起,诚然是它经济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文人荟萃,历史沉淀文化丰厚;又有蹇先艾老早年开拓了乡土文学之路,在这条小道上,栽下石果、何士光、李宽定这样的“标椿”。文学无止境,自有后人,因此,便有了黔北作家群,事实上都在领着贵州文学创作的风骚。讲起我们黔西南大地上的文学,便就有了无法回避的反思:十七年在省报省刊上踱步的作者凤毛麟角;颠三倒四的年代更只有“红旗飘,锣鼓敲”的伪文学发出些可怜稀稀的干喊;打倒“四人帮”以后,才有了一丝一缕的闪光,“春华秋实”,比之邻近一、二专州似乎可以露出欣慰的微笑。然而,面对旋转的世界,倚在打开的窗口,文学五光十色,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竟相在自由的四维空间纵情表现自己的时刻,我们就自惭形秽了,一个人到了窘迫的时候,就觉得世界好大;那么,作为一个地区,作为一种文学呢…… 如果究其原因,是不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太多了,现代意识太少了;广大业余作者的心理定势是不是受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影响,也未可知。再者,文学工作者自己的组织千呼万唤不出来。文学人才靠发现,靠管理,靠组织,靠培养;个人奋斗绝对需要,组织的号召,信息的传递,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却也是一股力量,一种冲击波。据知,在某些县份上,似在构建自己的群众文学创作队伍;学生中的文学社团也在春雨里,一个二个地萌发起新芽。而州里则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飘渺、失落的感觉。那个“园地”因了人和钱,便也如预言家的预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也许会遭到这样的挡箭牌:“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文学哪顾得上?”窃以为,经济建设应当列为中心,但也还有“三个坚定不移”。发展地区的文学创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怕也不能“等而下之”。方兴未艾的盘江文学怎么会出现徘徊的局面呢?深一层思考,那就是人和钱。能用的人还有待于“伯乐”慧眼,拔一毛而谢天下又难拔。这就“等看要”吧。“等看要”的结果,只能是在千帆竞发的形势下,无可奈何地发几声惋叹…… 胡言乱语,毕竟也是一种声音。我敢说我讲的是真话,是否能够引起同感,不得而知。讲真话太难,而人们又非常需要真话。
   “我想轻轻拨开雾帐,看透明的露珠串串,滚动在绿的叶掌红的花瓣……我想,我想,还是听其自然……?”不能听其自然。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绿麦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