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屋式及贺新房礼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779
颗粒名称: 哈尼族屋式及贺新房礼俗
分类号: K89
摘要: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一百零五万。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及江城、墨江、元江等县是哈尼族聚居的地区。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白宏”六个自称的人数较多。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各支系房屋建筑样式和居室摆设因地略异,但却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特色。这是哈尼族人民从久居山区,屡遭火灾的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宝贵创造。解放后,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哈尼族的房屋建筑和居室设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哈尼族盖新房过程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象征。
关键词: 哈尼族屋式 贺新房 礼俗

内容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一百零五万。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及江城、墨江、元江等县是哈尼族聚居的地区。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白宏”六个自称的人数较多。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喜欢在向阳开阔的山腰建房,每寨至少一二十户,多至数百户不等。村背后多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和灌木山坡,村前遍布着宛若新月的梯田,梯田层层叠叠,顺着蜿蜒的山势,从寨边一直伸延到看不见的河谷箐底,十分壮观。寨边都有一眼清澈凉爽的泉井;村子四周栽满了梨树、桃树、棕榈和翠竹。每当春天到来,村前村后梨花、桃花盛开,棕榈绿竹青翠,俨然一座淡雅的大花园。哈尼族各支系房屋建筑样式和居室摆设因地略异,但却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特色。哈尼族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土墙木柱,也有泥敷的篱笆墙。屋顶“土掌房”(茅草复盖的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泥土封顶后又复盖茅草的称为“封火楼”,以防外界火灾的侵袭,“封火楼”即使遭致火灾侵袭,最多烧去屋顶,室内一切安然无失。这是哈尼族人民从久居山区,屡遭火灾的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宝贵创造。
  每憧房屋一般分为三层:下层关牲畜或堆放农具柴禾用,二层住人,三层存放谷米、瓜豆之类。住人的二楼又分作左中右三间。房门一般开在正间朝阳方,内通左右两侧间。正间哈尼语称“奎朗”,是待客吃饭处,进门左侧设一床,为男主人卧铺;“奎朗”的右侧间是存放即将下锅的米和其它食品、衣服及箱柜、篾箩等物,哈尼语称“巴罗”;“奎朗”左侧间是烧火做饭的厨房,哈尼语称“木为”。“木为”靠左边铺着一张矮床,是女家长住处。矮床前面有一火塘,火塘一年四季烟火不断。这种古朴浑厚、温暖别致的房屋建筑样式和屋室设备,跟哈尼族漫长的原始农耕历史生活和氏族社会的古老风俗紧密联系着。解放后,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哈尼族的房屋建筑和居室设备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的瓦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很多人家住进了水泥地板的新瓦房,,但房屋建筑式样和室内陈设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特色。
   在哈尼山寨,每当一幢新房落成,全寨子人都来庆贺,一直沿袭至今。
  哈尼族的歌谣中唱道:“一寨子人挖平一座山,打好土基来砌墙;一寨子人砍倒一棵树,劈掉树枝做大梁;一寨子人同烧一座窑,烧出砖瓦盖新房。”这是哈尼族盖新房过程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象征。在哈尼寨,无论哪家要盖新房,只要跟大家商量,事先约定好日期,全寨子人就帮他打土基、抬木材、砌墙、上梁,直至盖好屋顶,粉刷墙壁,让他搬进新居。新房落成的当天,主人就邀请全寨子的人唱新房酒。参加庆贺新房的人一边喝酒,一边说笑,有的即兴唱起贺新房的歌。席间,主人要请客人吃糯米饭,表示主人的生活象酒和糯米饭那样香甜。老阿波(哈尼语爷爷)要端着酒,说着吉庆的话,庄重而热情地向主人祝贺。饭后,在寨子边,男女青年吹着笛子、巴鸟,弹着三弦,跳起哈色(哈尼语舞蹈),全寨子都充满了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官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