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740
颗粒名称: 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分类号: G75
摘要: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五条特殊措施,多种形式办学,有效地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使全州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怒江州是云南省的特困地州之一。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怒江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扶持,全州的教育事业初步得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怒江州针对当地实际,采取特殊措施加速全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开办半寄宿制、寄宿制小学和民族中学。三是大力开办乡村扫盲夜校,目前全州已开办了扫盲夜校五百一十多所。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民族教育 教学

内容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五条特殊措施,多种形式办学,有效地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使全州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怒江州是云南省的特困地州之一。解放前,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长期过着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怒江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扶持,全州的教育事业初步得到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文化一直十分落后,傈僳、怒、独龙、普米等少数民族群众文盲较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怒江州针对当地实际,采取特殊措施加速全州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他们从资金上优先扶持教育,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地方财力用于文化教育事业,从一九七八年以来先后共投资三千五百一十八万三千多元发展教育事业,平均每年递增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九。近三年来,州、县两级政府都分别从机动财力中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事业,从一九八二年至今,州政府就从地方财政中拨出五百二十多万元用于教育事业。其次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分别开办半寄宿制、寄宿制小学和民族中学。到今年九月底,全州已开办半寄宿制初中一百五十五所,在校学生达四千八百七十余人,寄宿制完小十九所,在校生一千五百一十余人,民族中学二所,在校生近千人。三是大力开办乡村扫盲夜校,目前全州已开办了扫盲夜校五百一十多所。夜校学生达一万二千余人,已有三千余人领取了扫盲证。四是采取免费教育对少数民族在校生,统一实行免交学、杂费,书费,由国家供给部分或全部伙食费,对特别困难户的子女入学给予寒衣救济和行李补助等,使少数民族学生安心读书。五是采取进行汉语和傈傈语双语教学,州语委和教育局还颁发了《关于在傈僳族聚居地区和民族中学进行双语教学和用傈僳文扫盲的通知》。截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泸水、碧江、福贡、贡山四县已有九十二所小学开设了傈僳文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参加学习的学生达一千六百七十八人。今年,通过考试,学生的及格率达百分之八十,其中,数学及格率为百分之百,由于采取了这些特殊办学措施,受到了全州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有效地提高了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和教学质量。据一九八六年二季度不完全统计,全州小学在校生达四万八千七百二十余人,高、初中在校生达七千九百五十余人,比一九八二年分别增加了一万零九十余人和一千二百七十余人,在偏僻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地区,也有了十三所小学,一九八五年全州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一百零二人,其中十四人是少数民族,比一九八二年增加六十二人。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田何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