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致富的共产党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黔西南报》 报纸
唯一号: 250820020230005605
颗粒名称: 带领群众致富的共产党员
其他题名: 记鸡场村村长张明礼
分类号: F323.8
摘要: 事实也正是这样,十一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专程拜访了张村长。一九八二年,该坊加工芭蕉芋六十多万斤,张、邱两家各纯收入二千多元,以后逐年递增。一九八四年,张明礼光荣入党,同时当选为鸡场村村长。此后,大大小小的联营粉坊就在鸡场村出现了。张村长决心为大家打开销路,去年三月,他自费出差,辗转于遵义、师宗、曲靖、昆明等地,签订了七万多斤购销合同。为了加快收购原材料和运送粉条的节奏,各家粉坊陆续添置交通工具,扩大再生产。截至今年十月底,该村已有四十家粉坊,二十九辆拖拉机,四辆汽车。韦云昌一家七口人,有六人戴上铮亮的手表,还有一万多元的存款。
关键词: 黔西南州 张明礼 致富

内容

“一人致富闯条路,众人富裕才算富”。这是兴义县下五屯乡鸡场村村长、共产党员张明礼说的一句话。 事实也正是这样,十一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专程拜访了张村长。他中等身材,四十挂零,浓眉下罩着的一双大眼,炯然有神,脸庞和手背的皮肤黑里透红。我们和他边走边谈,不一会就来到他和邱元昌联营的粉坊。只见晒粉台上,错落有致的粉架上凉满了粉丝,嗬!真是比黄果树瀑布群更集中的“瀑布群”;出粉条的锅台边,有一人左手持漏瓢,瓢里盛满淀粉,右手握拳有节奏地拍打淀粉,粉丝就源源不断地流入锅内加热定型,我们简直把这漏瓢看作魔术师的神秘的道具;水槽中,站着一个小伙子,他的裤管和袖口都挽得老高,在使劲地搓洗芭蕉芋,不时拎起一筐筐洗净的芭蕉芋,冬冬冬地跑到粉碎机旁……,他的脚冻得象红萝卜,额上却渗出了毛毛汗,他边干边唱着“勤劳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这是一支真资格的“挥汗进行曲”。 经过采访,我们得知,这个粉坊建于一九八一年,是全乡第一个联营的粉条坊,现聘有工人十二名。一九八二年,该坊加工芭蕉芋六十多万斤,张、邱两家各纯收入二千多元,以后逐年递增。三年后,张明礼劳动致富,兴修了一楼一底的水泥平顶房,且添置了一台十四英时的黑白电视机以及沙发、五斗柜、自行车等用具。一九八四年,张明礼光荣入党,同时当选为鸡场村村长。就任时,他说:“父老乡亲们信任我,我一定尽力为大家办点事。”此后,张明礼认真总结了自己致富的经验,看准粉条供不应求的行情,结合本村水、电、交通、原料等有利条件,发动大家从事粉条加工。韦云昌、吕文波等听得心里热乎乎的,想干这行,但愁没投资。张明礼对他们说:“一家单干有困难就联营,大家凑合点就行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就这样,韦、吕两家联营粉坊相继建立。此后,大大小小的联营粉坊就在鸡场村出现了。张村长看到大家都有了出路,心里乐滋滋的。但是,去年元月,就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时,新的矛盾出现了——粉条的大量生产带来了积压,光韦云昌和吕文波两家就压下五千多斤。一些群众想打退堂鼓,卖掉工具,洗手不干了。咋办?解铃还须系铃人。张村长决心为大家打开销路,去年三月,他自费出差,辗转于遵义、师宗、曲靖、昆明等地,签订了七万多斤购销合同。销路打开,群众心里的愁云散了,干得更欢。为了加快收购原材料和运送粉条的节奏,各家粉坊陆续添置交通工具,扩大再生产。截至今年十月底,该村已有四十家粉坊,二十九辆拖拉机,四辆汽车。乡亲们富了,都纷纷盖新房、添家具。韦云昌一家七口人,有六人戴上铮亮的手表,还有一万多元的存款。 这时,张村长又笑了。他告诉我们:“我们村准备推广包谷和芭蕉芋套种的经验。这样,既能抓粮食生产,又能扩大粉坊原料基地,粉条加工的路就愈走愈宽了!” 采访结束,我们回首鸡场村,看着那大大小小的几十家粉坊,心中想到:鸡场村的粉条加工业方兴未艾,迎接他们的将是万紫千红的春天!

知识出处

黔西南报

《黔西南报》

出版地:黔西南州

《黔西南日报》为黔西南州委机关报,国内公开发行(统一刊号:CN52-0015)。该报于1984年10月1日创办,原名《黔西南报》,1996年1月更名为《黔西南日报》,是黔西南州新闻宣传覆盖面最大的强势媒体之一。

阅读

相关人物

郭万林
责任者
张明礼
相关人物
韦云昌
相关人物
吕文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黔西南州
相关地名